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区分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异常免疫表型模式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方法。方法选择正常骨髓标本和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髓系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并将标记抗原用于分析初发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以寻找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异常免疫表型模式和确定用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抗体组合,更好地提示患者复发情况。并将流式细胞术结果、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和PCR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分析20例非恶性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的骨髓标本中髓系原始细胞的免疫表型,CD117阳性髓系原始细胞占2.51%±0.84%,CD34阳性髓系原始细胞占1.21%±0.83%,均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检测346例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特征,异常免疫表型有314例,占90.80%,其中跨系表达抗原主要包括CD7(31.21%)、CD56(23.70%)、CD19(13.87%),跨阶段共表达的抗原包括CD34/CD64(2.89%)、CD14/CD117(1.16%),抗原表达强度变化或抗原缺失主要包括原始粒细胞不表达HLA-DR(4.62%)、CD13(7.51%)或CD33(12.14%),以及单核细胞不表达CD14(5.20%)。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1例,有异常免疫表型的仅占16.7%,低于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根据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模式,与PCR结果符合度高,能很好地提示白血病进展。结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具有明显不同于正常来源原始细胞的异常免疫表型特征,适合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微小残留病检测,并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和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Dl0在儿童期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Dl0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用流式细胞术分析58例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型,观察CDl0在BALL病例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并将CDl0抗体与其它多种抗体构成四色组合用于B-ALL的微小残留病检测,评价其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65、5%(38/58)的BALL具有CDl0过强表达(CDl0^bright)的特点,而且CDl0^bright与CD34的阳性表达率有关——CDl0^bright多出现于CD34阳性率高的B-ALL中。CDl0^bright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与其它异常表达的抗原形成的组合能够在双参数点图上很好地区分出白血病细胞群与正常细胞群。即使在其他抗原表达无异常时,也可因CDl0的过强表达而使白血病细胞群与正常细胞群区分开。结论:CDl0^bright与BALL中CD34的高比例表达相关,CDl0^bright也是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一个很好的指标,CDl0的表达与其他用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抗原表达的应用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实时定量PCR方法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已将其应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并且显示出较好的临床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实时定量PCR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方法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初诊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和CD45/CD19双参数散点图设门,以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为主的抗体组合检测53例68份完全缓解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量残留病细胞。结果:53例初发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出18种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98.11%患儿存在CD45、CD10、CD19、CD34表达量的异常。12例存在0.012%~0.55%的白血病细胞,为微量残留病阳性,5例保持初诊时的免疫表型异常,7例发生免疫表型变化,占58.33%,只用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一组抗体组合发现10例微量残留病阳性(83.33%)。结论:根据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用CD19/CD45/CD10/CD34为主的抗体组合能够有效监测微量残留病。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关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的测定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测定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含量,研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白血病患儿113例次。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及单细胞悬液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单个核细胞染色、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分析及根据初诊免疫表型获得白血病相关表型,并采用该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进行单抗组合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初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和非肿瘤对照组(P均〈0.017),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对照组(P〈0.017)。②对33例次缓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果提示,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也存在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中,且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获完全缓解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却没有下降,但非肿瘤对照组标本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的含量极微。②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骨髓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胞膜和胞浆分化抗原联合检测在儿童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运用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44例儿童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例。结果 44例急性白血病病例中,采用胞膜抗体即可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自血病10例,其余13例病例进一步进行胞浆抗原染色,最后确诊为双表型白血病病例7例(1例为T/髓双表型,6例为B/髓双表型),6例为伴有髓系标记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 对于跨系表达的急性白血病病例以及形态学难以区分是淋系还是髓系的急性白血病病例,流式免疫分型的胞浆抗原检测起着关键作用,对临床诊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以及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不断提高,但是仍然要面对缓解后复发这一难题.目前认为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AML的MRD监测对于AML疗效评价,预后预测和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M...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微小残留病(MRD)水平与细胞遗传学分组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然后再根据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择抗体组合,完成对117例M2病人的MRD监测.结果 将初次缓解AML-M2病人的微小残留病灶水平以5×10-4为界,在细胞遗传学预后较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较差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三组MR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动态监测中比较了45例患者1年内不同遗传学分组MRD从10-3水平后上升到10-2水平的发生率:预后较好组33%,预后中等组32%,预后较差组50%.结论 MFC检测AML-M2病人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四色荧光抗体直接标记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应用流式细胞仪CD45/SSC设门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23例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82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杂合型髓系/淋系2例,杂合型T系/B系1例。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直接标记技术,CD45/SSC组合和设门,利用较少抗体特异性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多参数免疫分析,能准确判断细胞的来源和所处的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是当今白血病研究领域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检测残留病的关键是寻找肿瘤性标志。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MRD提供了一新的基因标志,对研究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虽然急性白血病初次完全缓解(CR)率大于70%,但大多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最终复发,改善其疗效需了解和检测治疗后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存在及其和复发的关系。为探讨白血病克隆形成单位(CFU-L)体外测定作为检测微小残留病一种方法的生物相关性,作者报告了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R 后自体骨髓移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MRD)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并且分析治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的表型(LAIP),同时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变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130例初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有120例具有明确的LAIP,有18例具有单一的LAIP类型,有112例具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LAIP类型;50例进行诱导化疗并且达到完全缓解且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MBD检测结果为,27例检测诱导MRD(Post-Ind MRD+)中,有20例患者复发,23例Post-Ind MRD-中,有8例复发,Post-Ind MRD+和Post-Ind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巩固治疗后MRD (Post-Cons MRD+全部复发,28例Post-Cons MRD-有6例复发,Post-Cons MRD+和PostCons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t-Ind MRD和Post-Cons MRD与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有关,且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MRD并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残留细胞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残留细胞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4~6组四色抗体组合检测213例BALL患者免疫分型;以CD34、CD10、CD45、CD19为主的2种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监测50例297份BALL患者骨髓标本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同时检测分析26份化疗后处于再生期骨髓标本中B祖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并以相对定量方法比较了再生期B祖细胞与B系白血病细胞CD10、CD19和CD34表达量的差异。结果213例BALL患者中,71.8%患者存在CD45、CD34、CD19、CD10表达量的异常,只存在CD38弱阳性及髓系标志患者占8.1%。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监测的5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存在0.06%~7.73%的白血病细胞,其中11例残留白血病细胞以CD45、CD34、CD19、CD10异常表达为主。50例患者中5例临床复发,4例在复发前7~17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阳性,且均>0.1%,1例MRD检测阴性。再生期B祖细胞依据CD45、CD34、CD19、CD10、CD22和CD20表达不同可分为3期。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具有快速、敏感可定量的优势,对白血病复发有更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e disease,MRD)的方法,初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用多种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患儿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同时对照多份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双参数点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正常骨髓细胞的位置的抗体组合作为有效组合,以这些有效抗体组合对患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标本进行监测。对58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时的骨髓标本进行了抗体组合有效性的筛选,并对其中的30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细胞进行了监测。结果有52例(89.7%)B-ALL患儿都可找到适用于MRD检测的抗体组合。四色组合由CD10/CD34/CD39外加一个有效标志如CD38、CD65、CD66c、CD21等组成。该方法的敏感度为0.01%,远高于形态学检测法。实验中8例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未见白血病残留细胞,但该方法检测结果白血病残留细胞分别为0.028%,1.430%,3.050%,0.015%,5.660%,2.700%,,0.027%和0.069%。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MRD能提高对临床缓解期间患体内残存白血病细胞数量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15.
126例急性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细胞异常免疫表型是区别于正常造血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基础。为了了解急性白血病的异常免疫表型特征,本研究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技术对12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异常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结果显示:约76%的患者可以检测到明确的异常抗原表达,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可分为以下四类:抗原跨系列表达、跨阶段表达、过度表达及缺失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39%、46%、21%和29%。约11%的患者仅发生了单一的表型异常,其余患者则可以检测到两类或更多的表型异常。结论:在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可以检测到明确的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可以有效检测微小残留病变。  相似文献   

16.
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是当今白血病研究领域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检测残留病的关键是寻找肿瘤标志。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MRD提供了一新的基因标志,对研究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五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和淋巴瘤免疫表型方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急性白血病和30例淋巴瘤患者,采用五色流式免疫表型分析方案中系列敏感指标组合(CD7/CD33/CD19/CD13/CD45)进行第一轮筛选,系列特异指标(cMPO/cCD79a/cCD3/CD117/CD45)组合做确认检测,并根据确认试验结果进行第二轮检测.结果 用仪器软件自动程序可方便地得到理想的五色荧光补偿值.五色流式表型分析结果显示,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中CD19阳性率100%(27/27),cCD79a阳性率92.6%(25/27),根据CD34、CD10、cμ、sIgM等表达情况可对B-ALL进行确切分期诊断;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中均表达CD7(8/8)和cCD3(8/8),根据CD2、CD1a、CD3、CD4、CD8等表达情况可对T-ALL进行确切分期;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髓系细胞系列相对特异抗原cMPO表达率89.5%(34/38)、CD117为81.6%(31/38),26.3%(10/38)的AML混合表达淋系抗原CD7,结合形态学等可进行亚型辅助诊断.采用五色抗体组合并用CD19/SSC设门可对B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诊断.开展五色流式表型分析节省检测的上样管数,由原来三色方案的12管减少到6管,同时可节省20%的抗体用量.结论 五色流式表型分析方案提高了免疫表型分析的准确性,降低了成本,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FCM)是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检测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AML)MRD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讨论了FCM 检测AML MRD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虽然在标准化疗方案诱导下可达到完全缓解(CR),但缓解后的复发率仍高居不下,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其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高度异质性.有证据表明,微小残留病(MRD)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因此,寻找特定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作为MRD检测的新靶点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阐述AM...  相似文献   

20.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是微小残留病。近年来PCR技术已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这是目前最为敏感的检测方法。本文综述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可作为肿瘤特异性基因标志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以及微小残留病PCR检测时扩增引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