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2O2诱导肝细胞凋亡时p53、bcl—2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H2O2诱导人类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凋亡时p53、bcl-2 mRNA表达的意义及丹参有效成分Rxa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正常L02细胞为对照(L组),以10μmol/L H2O2诱导L02细胞凋亡为细胞模型(LH组),观察Rxa处理(LaH组,Rxa 2mmol/L)对p53、bcl-2 mRNA表达(原位杂交结合图像分析处理)的影响。结果 LH组2-6h p53 mRNA表达随凋亡细胞指数增高而增强,6-8h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弱。相比较LaH组各时限检测点p53 mRNA表达均低于LH组,bcl-2 mRNA表达较强(P<0.01)。结论 Rxa可通过p53的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作用和bcl-2的抗凋亡作用减轻L02细胞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
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对乳腺癌MCF-7细胞端粒酶和bcl-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对乳腺癌MCF-7细胞端粒酶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乳腺癌MCF-7细胞系培养呈对数生长期,分别以0、1、10、100μmol/L的NDGA处理48h后,RT-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10、100μmol/L的NDGA作用下,3组hTERTmRNA和bcl-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NDGA能够下调MCF-7细胞端粒酶hTERTmRNA及bcl-2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P27^kip1基因过度表达诱导人胃癌细胞系凋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27^kipl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含人P27^kipl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将外源性P27^kipl基因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应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分析术(FCM)等方法,检测P27^kipl蛋白在胃癌细胞内的表达、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外源性P27^kipl蛋白在胃癌细胞中获稳定表达,胃癌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P27^kipl的过度表达可通过对bcl-2表达的调控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提示P27^kipl基因转染可成为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cl-2基因与癌细胞的关系,建立反义bcl-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诱导癌细胞凋亡致每从人外周血诱导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C s)的方法。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50μg/L、1000U/L白细胞介素(IL)-4,隔日1次,共4次,培养第3天,加入反义bcl-2表达诱导凋亡的胆管癌细胞,再继续体外培养4d后,用树突细胞富集柱收集DCs。结果DCs高表达共刺激分子B7和CD1a,表面具有典型不规则突起,反义bcl-2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形态的凋亡小体被DCs捕捉、吞噬,负载抗原的DCs其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结论 反义bcl-2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可以致敏rhGM-CSF加rhIL-4 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DCs,DCs可以有效提呈凋亡胆管癌细胞的抗原,可望成为有效的肿瘤抗原致敏DC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毛藤多糖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白毛藤多糖作用MCF-7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bcl-2、caspase-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白毛藤多糖对MCF-7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MCF-7细胞凋亡,抑制MCF-7细胞bcl-2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结论:白毛藤多糖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3、抑制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nano-HAP)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处理BEL-7402细胞后,免疫印迹法检测p53、c-myc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链免疫吸附反应法(TRAP-ELISA)方法测定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处理BEL-7402细胞使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上升、癌基因c-myc的表达下降.随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浓度的递增(0、50、75、100、150、200 mg/L),端粒酶活性降低(1.94、1.26、1.21、1.14、0.86、0.59),随着作用时间延长(0、12、24、36、48 h)端粒酶活性降低(1.94、1.73、1.57、1.43、1.26),并激活Caspase-3.结论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能通过上调p53、下调c-myc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及激活Caspase-3等途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基因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含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分析、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印迹转移检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野生型p53基因转染MCF-7/A后的24、48 h均检测到p53基因的表达,并显著抑制MCF-7/A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发生改变,转染后的MCF-7/A的G0%G1期DNA百分含量(76.22%)明显高于对照组(43.64%,P<0.05),凋亡率(10.76%)与对照组(1.4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的耐药性有明显的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引起明显的G1期阻滞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细胞凋亡是基因调控的。本文综述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IEGs、p53、ICE、Fas等)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和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K3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及调控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维生素K3(VitK3)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VitK3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过氧化氢酶(Catalase)对VitK3作用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的凋亡;应用RT-PCR检测VitK3作用前后核转录因子RelA、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物p21 CIP1/WAF1、p27KIP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VitK3对MCF-7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atalase能降低VitK3的生长抑制作用;(2)VitK3能够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VitK3作用后,Rcla、Bax、p21 CIP1/WAF1在mRNA水平表达增强.结论:VitK3能够诱导MCF-7细胞发生调亡,细胞周期停滞和Bax表达增加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肝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与门静脉缺血的关系。方法 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肝细胞凋亡与其调控基因和门静脉供血减少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 门静脉缺血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门静脉缺血可诱发肝细胞凋亡。在门静脉缺血早期。肝细胞凋亡还不明显时,肝组织中就有p53基因表达;在门静脉缺血24~72h,肝细胞凋亡较为显著时。出现p53基因的增强表达或是bcl-2基因表达的降低。二者交替调控门静脉缺血所致的肝细胞凋亡。结论 p53、bcl-2基因交替调控门静脉缺血所致肝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还需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DT对PC-3细胞l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予10~7mol/L浓度DT体外作用PC-3细胞48h,RT-PCR及westerm-blot检测处理组与对照组PC-3细胞livi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处理组与对照组PC-3细胞livi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5.17 ± 0.87)%、(8.23±0.68)%;(87.32±9.13)%、(51.12±2.01)%;经t检验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处理PC-3细胞后livin基因表达增强,livin基因可能在PC-3细胞对DT化疗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KLF-6和APC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KLF-6与APC的mRNA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37、5%和34,3%,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96.9%和93.8%(P〈0.05)。KLF-6与APC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8.1%和25.0%,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81.3%和84.4%(P〈0.05)。KLF-6与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抑癌基因KLF-6和APC的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且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尿道下裂与SRY基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与SRY基因的关系及意义。结果 采用PCR方法对42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SRY基因检测。结果 发现2例染色体核型为46,XY患者SRY基因缺失,DNA样品加入EF3、ER3引物及新Taq酶后,PCR反应结果可见332bp的Sox9基因片段,对照46,XY正常成年男性基因组DNA扩增产生436bpSRY基因片段。结论 (1)SRY基因不是性别决定的唯一基因。SRY基因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性发育的一系列异常改变,尿道下裂的发生与SRY的缺失、变异有关。(2)先天性尿道下裂是一种性别发育异常,尿道缺失是性腺发育不全表现。(3)对尿道下裂患者进行SRY基因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雪  王毅  于顺禄 《中国骨伤》2006,19(9):573-576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的影响。在OP的相关基因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Ⅰ型胶原基因及转化生长因子基因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VDR基因中BB基因型者比Bb及bb基因型者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低,骨丢失率高。FokⅠ基因型与腰椎BMD降低有明显相关性,ff基因型者腰椎BMDXx基因型者>xx基因型者。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呈显著相关性,COLIA1基因突变可致低骨量、骨脆性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对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有重要作用,TGF-β基因中可发生碱基丢失,这种变异多见于OP患者。  相似文献   

15.
白雪  王毅  于顺禄 《中国骨伤》2007,20(9):573-576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的影响。在OP的相关基因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Ⅰ型胶原基因及转化生长因子基因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VDR基因中BB基因型者比Bb及bb基因型者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低,骨丢失率高。FokⅠ基因型与腰椎BMD降低有明显相关性,ff基因型者腰椎BMD<Ff基因型者<FF基因型者,且ff基因型者股骨骨丢失增加。ER基因与OP较密切的是PvuⅡ和XbaⅠ的多态性,PP基因型者腰椎(L1-L4)和股骨上端BMD的Z分值有降低倾向,且PP基因型者<Pp基因型者<pp基因型者;而Xx基因型则为XX基因型者>Xx基因型者>xx基因型者。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呈显著相关性,COLIA1基因突变可致低骨量、骨脆性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对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有重要作用,TGF-β基因中可发生碱基丢失,这种变异多见于OP患者。  相似文献   

16.
P53及c—myc共同表达与输尿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原发性输尿管癌发生、发展的机理,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和14例输尿管息肉组织中P53及cmyc表达及共同表达的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正常输尿管组织P53及cmyc表达呈阴性;输尿管息肉分别为1429%及3571%;输尿管癌为5556%及8889%,共同表达阳性4444%。结论:P53及cmyc基因在输尿管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共同表达阳性对于判定病理分级、分期,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率以及输尿管息肉是否存在恶变潜在性等意义明显优于单一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启动子区-26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影响前列腺癌预后因索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特异检测技术(PCR-LDR)分析168例前列腺癌患者CD14基因-260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结合PCR-RFL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SSCP(PCR单链结构多态)技术,探讨了34例前列腺癌穿刺标本中P53蛋白表达及基因(5~8外显子)突变情况,发现34例前列腺场中7例有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20.6%。2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0.05),在前列腺癌高、中分化组及前列腺癌低、未分化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及40%(P<0.05),在PCR-RFLP中提示1例前列腺癌中有P53突变,PCR-SSCP中提示3例P53基因突变(5~6外显子),一例无P53基因扩增产物,高度怀疑为P53基因的缺失,34例前列腺癌中,CT及骨扫描提示有转移者为10例,其中5例为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50%,与非转移组阳性率比较P<0.05。本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其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分析了以上不同方法在检测P53基因突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及其癌旁组织Kiss-1和KAI-1转移抑制基因信使核糖核酸(Kiss-1mRNA和KAI-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9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用Kiss-1 mRNA和KAI-1 mRNA染色方法作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正常至轻度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两者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例(P〈0.05,P〈0.01)。侵袭深度T1~T2、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第1站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的胃癌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侵袭深度T3~T4、区域淋巴结有转移、第2站或第3站淋巴结转移及有远处转移的病例(P〈0.05,P〈0.01);但两者的表达与胃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表达评分与KAI-1 mRNA表达评分呈密切正相关(r=0.53,P〈0.01)。结论Kiss-1 mRNA和KAI-1 mRNA表达可能是反映胃癌侵袭和转移潜力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对胃良性病变者检测Kiss-1 mRNA和/或KAI-1 mRNA可能对早期发现及预防胃癌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精子MTCYB基因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精子MTCYB基因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100例不育男性(精子活动力差50例,精子活动力正常50例),和30例已育男性的精子MTCYB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男性不育组精子MTCYB基因缺失率为16%,其中精子活力差的50例标本检出9例,精子活动力正常的50例标本中检出7例,经统计学检验二组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