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佳 《理论界》2006,(12):118-119
伴随着农村村民自的开展,“社区”作为城市公共管理的一个“试验田”已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城市社区化公共管理将是推进整个城市管理体制民主化、法制化的基础工程。本文从城市社区化公共管理兴起的社会背景入手提出社区化公共管理的创新模式,并通过与现行模式的对照,探索有效可行路径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社区共建模式”的组织功能框架。  相似文献   

2.
意向性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更具直接性和真实性的村民公共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村民公共参与内生逻辑揭示了直接利益、初级群体、村庄权力结构与村民公共参与激发程度、组织形态、运行态势间的内在关联,展示了实践形态的民主.与此相关的微观制度建构,在操作层面上应保障村民微观制度建构者的主体地位,发挥自然村在村民公共参与运作中的实体性作用,并进一步扩大村民代表大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和公民参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和考察了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和现状 ,指出村民自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接着通过对公民参与的外部制度条件和村民自身主观条件两个方面的分析 ,说明从当前我国的村民自治难以自发地达致现代民主政治的公民参与 ;最后 ,本文认为 ,只有在市场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共同整合入全国性社会之后 ,现代民主政治才能在我国生根生长 ,而在国家 -社会的格局中 ,象村民自治这样的社区自治的真正意义与其说是在政治民主 ,不如说是在相对于国家权力的社会自由  相似文献   

4.
农村管理社区化是在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管理模式创新,它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管理社区化的基本路径是:筹建新社区;夯实社区基础设施;提升社区精神文明水平;推进社区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基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引发了村民与村级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触发了村民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如何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是国家为推动农村改革提出的新时期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村民和村庄对于自身发展提出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七大报告要求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中心内容,其实质是在村级治理中实现村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然而,由于各地农村条件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基层政府执法力度的不同,导致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类型和效果大不相同.本文根据村民自治发展的现状,把村民参与分为自主性、动员性、抗议性和鼓动性四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参与类型的村治效果,提出了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于显洋  彭定萍 《兰州学刊》2012,(12):150-154
为社区居民提供规范化、均等化和人性化的便民便利服务,重塑社会秩序,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社区化和商业矛盾社会化是引发社区居民的矛盾与冲突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路径的双重约束下,加强社区商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以服务疏导和化解社区居民矛盾,建构居民参与、交流和沟通的服务空间和物理平台,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经济能人治村:中国乡村政治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大批经济能人在中国农村迅速崛起。他们积极介入农村基层政治生活,甚至主政村庄治理,形成了独特的经济能人治村现象。经济能人治村对村庄公共权力运作和农村基层社区管理的进一步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经济能人治村是一种民主基础上的权威政治-—民主—权威政治,是对传统的乡村能人政治——乡绅治理的传承和超越,创造了乡村能人政治的新模式。其二,经济能人治村是一种经济能人主导的多元精英治理结构,突破了人民公社那种一元集权治理模式,实现了农村基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其三,经济能人治村是一种精英主导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的精英—群众自治,是村民群众根据村庄治理环境对村民自治理想制度所做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和务实性创造,拓展了村民自治的形式。从发展趋势看,经济能人治村势必产生一种具有乡土性和本土特色的能人政治现象。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分化,村庄治理模式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经济能人治村则成为其中的一种选择。在一些非农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它已经成为村庄治理的一种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9.
村庄合并后农村居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村庄合并后村民社区意识的弱化状况,分析了村民社区意识弱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村庄合并之后,村民在村庄合并之后社区意识弱化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新形成的社区了解与认同程度下降、邻里关系与社区参与程度大不如前、对新社区的关怀程度降低。之所以产生这些情况是因为村庄合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合并之后村民异质性增强,并且打破了原有规范,从而弱化了原有的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农民对于村干部选举和村庄的公共事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考虑,在此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政治”和“村庄政治”的区分。农民对村庄政治关注的直接结果是使农民的日常交往行动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从而使村庄政治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交融,出现“日常生活政治化”的现象。而且,恰恰是因为村庄政治的存在,农村妇女才可以像男村民一样,通过日常交往去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并得到村落社区的承认和肯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这样的视角去关注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从而发现村庄政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公共参与的特点,以深化认识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朱进芳 《南方论刊》2011,(9):22-23,41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回应,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经之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应合理引导,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公平普惠,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服务,鼓励支持,广泛动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事业。  相似文献   

12.
朱春燕  董晶 《东南学术》2011,(5):102-109
村民的自我管理是实行基层民主自治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福建省永安市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由于政府了解并尊重农民所创造的地方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作为改革主体者的参与意识,既顺利地推进了改革,也保持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永安林改经验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在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村民自治的基本内涵在于"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自治实施中相关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农民的政治参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民主监督、村民自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乡政村治"等五个方面。从未来走向看,村民自治将向着权利保障、社区重建、民主化和制度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政治冷漠症——转型期农民政治参与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转型期村民自治中,村民政治参与中表现出的政治冷漠症有其历史、文化、心理和现实方面的原因.它对于农村基层民主、村干部队伍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阻碍了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要消除村民的政治参与冷漠症,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村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普及村民的文化、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消除产生政治冷漠症的人为因素;提高村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村民政治参与的整体实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能力,国内外学者有不少经典研究。本文通过对四省六村的案例研究发现,村庄治理能力由政府、村庄、村民小组、村民及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行为互动及制度性参与平台决定。村庄治理能力的改善可以借助外生性主体,也可以依靠内生性主体,而且前者需要通过后者起作用。由此,根据主体行为互动与制度性参与平台形成了四种经典模式,即乘数型能力、加数型能力、增长型能力、负增长型能力。乘数型能力模式是理想型能力模式,是各主体良性行为互动与制度性参与平台有机组合的结果。制度类型和农民主体的参与又决定了乘数型能力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程度和水平会直接影响社区治理的成效。本文以河池市首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安宁社区为例,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调查研究安宁社区村民参与治理情况,总结安宁社区"党支部+理事会"模式的成功经验,并从完善外出务工经商者参与、提高村民参与意愿和能力、培养新的接人、拓宽村民参与渠道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扬明 《理论界》2013,(12):27-29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具有紧迫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组织网络发达、便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增强执政党合法性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优势,比其他组织更具优势。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公众参与的组织保障,可以推进公众参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关键就是要建立并整合四个机制,即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以保障农民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依法治理机制和构建以完善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并在探索实践中围绕乡镇治理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扩展的趋向、村民自治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发展的核心、农村社会组织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提升的基础以及农村依法治理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成长的保障等四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农村民主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葛宣冲  张桂金  韩克勇 《东岳论丛》2019,40(11):132-140
本文利用CLDS2016年调查数据,考察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的流动性及其现代化进程对乡村建设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村庄的流动性与现代化进程与村庄建设意愿显著相关,并影响村民的乡村建设参与意愿;第二,农村居民的现代性不断增强,个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乡土性逐渐衰弱,导致乡村建设参与意愿下降;第三,流动农民工中的返乡村民有着更强的乡村建设参与意愿。实证结果表明,乡村的流行性和现代化过程对村庄公共精神的影响是复杂的,要实现乡村的重新整合,既要继续乡村的现代化,实现村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又要促进流动农民工返乡就业,从而重建社区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中国农村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她们参与村民自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未来。以湖南实施“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为例,本文阐述了湖南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做法和经验,重点分析了妇女参与的制约因素,并对促进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