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改良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的方法,为Ph~+ALL提供更加便捷的研究工具。方法:使用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前体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外周血涂片,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BCR-ABL转录和蛋白表达,并分离发病小鼠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再次输注。结果:M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后小鼠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血涂片观察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示白血病细胞CD19+;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BCR-ABL,符合Ph~+ALL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再次输注未经照射的同系小鼠能迅速发生B-ALL。结论:改良建立的Ph~+ALL小鼠模型,能够为研究Ph~+ALL提供更简便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原始淋巴细胞危象(LyBC-CML)患者和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后转化为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LL→Ph~+CML)的患者。LyBC-CML的诊断依据为免疫表型(HLA-DR-和CALLA-阳性);ALL→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有一种新型高危亚型为BCRABL1样或费城染色体样(Ph-like)ALL。Ph-like ALL患者不具备BCR-ABL1融合基因,但具有Ph~+ALL相似的基因表达谱,如细胞因子受体及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更多新的与Ph-like ALL高危特点及预后不良有关的  相似文献   

4.
5.
p210(BCR-ABL)和p190(BCR-ABL)分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特征性BCR-ABL嵌合基因的表达产物,与正常C-ABL蛋白质比较,它们具有极强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活性,通过自身磷酸化和使其它胞浆蛋白质磷酸化而干扰控制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发育的信号转导过程,是相关白血病病理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本文综述BCR-ABL嵌合蛋白质信号转导的近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能由Tet-off调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方法提供实验工具。方法:通过撤除饮水中的DOX以诱导SCL-tTA/BCR-ABL双转基因小鼠的BCR-ABL在造血干/祖细胞的表达;鉴定小鼠基因型正确后检测小鼠外周血象及脾脏指数,并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中各系细胞的分布水平。结果:BCR-ABL实验组小鼠血象中可检测到粒细胞增多,脾脏指数明显升高;且这些双转基因小鼠的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中均可检测到髓系细胞(Gr-1~+Mac-1~+)扩增,以及T系细胞(CD3~+)、B系细胞(B220~+)的减少。结论:通过Tet-off诱导表达系统成功诱导双转基因小鼠BCR-ABL的表达,成功建立了类似于人类CM L慢性期的疾病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亚型,好发于儿童及成年人,并且一般预后差.该亚型与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 1+ ALL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但是缺乏BCR-ABL1融合蛋白,基因异常主要涉及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激酶信号通路,以及B细胞发育相关转录因子.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有望改善Ph样ALL的预后.通过对Ph样ALL的研究,有助于完善BCP-ALL的精确危险分层和靶向治疗.本文就Ph样ALL的流行病学特点、易感基因位点、常见基因异常、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AX对BCR-ABL诱导的小鼠B-ALL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目的基因敲除小鼠作为骨髓细胞供体;包装过表达BCR-ABL的逆转录病毒;通过逆转录病毒感染供体B-细胞和将过表达BCR-ABL的B-细胞尾静脉注射给受体小鼠,构建BCR-ABL诱导的B-ALL小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病小鼠生存期。结果:BCR-ABL转染的BAX缺失B-细胞比野生型B-细胞在体外和受体小鼠体内增长更快;BAX缺失供体B-细胞构建的疾病小鼠的生存期更短。BCR-ABL增加BCL-2表达和BCL-2/BAX异二聚体形成。结论:BAX缺失会加速BCR-ABL诱导的小鼠B-ALL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酪氨酸磷酸化抗体 PY20检测 bcr-abl 阳件细胞的特异性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多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同时标记膜 CD45和胞质 PY20抗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bcr-abl 阳性细胞系(K562、MEG-01)和阴月性细胞系(Jurkat、MCF-7)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并利用bcr-abl 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特异性阻断剂伊马替尼作用 K562细胞和 MEG4-01细胞,观察 PY20抗体的特异性。检测了49例白血病患者和3名正常人的骨髓细胞,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Ph~- ALL、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Y20~+细胞占白血病细胞群的10%以上定义为阳忡。以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其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bcr-abl 阳性细胞系、10例初诊 CML 和8例 Ph~+ALL 患者 PY20抗体均为阳性,而 bcr-abl 阴性细胞系、20例 bcr-abl 阴性白血病患者和3名正常人 PY20抗体均为阴性。伊马替尼作用后 K562细胞和MEG-01细胞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随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10例初诊和9例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 CML 患者 PY20~+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4.20±19.82)%和(14.84±6.17)%(P<0.05),而2例伊马替尼耐药者 PY20~+细胞比例分别为64.3%和57.2%。2例伊马替尼耐药患者和9例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患者的 CML 细胞的 MFI 分别为99.42±4.87和46.41±4.67(P<0.01)。结论酪氨酸磷酸化抗体 PY20对 bcr-abl 阳性细胞具有相对特异性,有可能应用于 bcr-abl 阳性疾病如 CML 和Ph~+ALL 的早期快速辅助诊断,同时有可能作为判断该类疾病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诊断、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对186例儿童ALL病例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186例ALL中,B-ALL78.5%(146/186),T-ALL19.3%(36/186),T/M混合型ALL1.1%(2/186),B/M混合型ALL1.1%(2/186)。结论:儿童B-ALL比率约为T-ALL的4倍,混合细胞白血病在儿童很少见。儿童ALL均具有独特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associated immunotyping,LAI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植前BCR-ABL基因转录本水平对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0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7例Ph~+ 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前有关临床因素对移植后LFS的影响。结果:107例Ph~+ ALL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3例,移植中位年龄为30(7-54)岁;总复发率为35.5%(38/107),复发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9(1.5-40.7)个月;总死亡率为36.4%(39/107),51.3%(20/39)患者死于复发,25.6%(10/39)患者死于感染,中位随访时间为移植后19.8(3.6-83.7)个月。107例中,49例移植前BCR-ABL阴性,49例移植前BCR-ABL阳性,9例BCR-ABL资料丢失。阴性患者组5年估计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6.5%、29.5%及41.6%。阳性患者组5年估计CIR、NRM及OS分别为64.4%、8.9%及48.9%。移植前基因阴性组CIR显著低于阳性组(P0.001),NRM高于阳性组(P=0.030),两组OS相近(41.6%对48.9%,P=0.497)。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BCR-ABL+(P=0.016)及疾病状态≥CR2(P0.001)为LFS独立危险因素,而移植年龄为影响移植后总生存主要因素(P0.001)。结论:复发与感染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主要死因,疾病状态≥CR2以下移植及移植前BCR-ABL+均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LFS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一种高危亚型,其具有与Ph~+ALL类似的基因表达谱和IKZF1的高频遗传改变。Ph样ALL是BCP-ALL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亚型。这种"Ph样"亚型的发病率可能在年龄较轻的成年人中更高,其预后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Ph样ALL的特征在于有细胞因子受体和激酶信号通路活化相关的遗传学改变。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确定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纳入强烈化疗方案是否会改善Ph样ALL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h样ALL的流行病学、基因改变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CML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②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入正常鼠体内;③构建bcr/ab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CML动物模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CML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CML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CML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②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人正常鼠体内;③构建bcr/ab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CML动物模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CML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CML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2+)-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s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信号通路在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耐药中的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Sup-B15细胞及Ph~+ALL原代细胞NFAT mRNA的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Sup-B15细胞P-糖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up-B15细胞NFAT蛋白的变化;Annexin V/7-AAD标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Fluo 3-AM染料标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白血病细胞Ca~(2+)浓度变化。结果:Sup-B15细胞及Ph~+ALL原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NFAT表达;流式细胞术未检测到Sup-B15细胞表达P-糖蛋白;临床应用的治疗浓度(2.5和5μmol/L)的环孢素(CAS)可明显抑制NFAT蛋白表达,其中5μmol/L CAS抑制作用更明显;临床治疗浓度CAS(2.5和5μmol/L)对Sup-B15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而较高浓度CAS(10μmol/L)可诱导Sup-B15细胞的凋亡。骨髓基质细胞OP9可使Sup-B15细胞及Ph~+ALL原代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下降;与骨髓基质细胞OP9共培养后Sup-B15细胞Ca~(2+)浓度升高,总NFAT蛋白水平及核蛋白水平均增加;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环孢素抑制Ca~(2+)-NFAT信号通路,可降低OP9对Sup-B15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Ca~(2+)-NFAT信号通路有助于Ph~+ALL细胞的存活,骨髓基质细胞_+可通过活化Ca~(2+)-NFAT信号通路介导Ph~+ALL细胞对IM的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内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中BCR/ABL+、Flk1+CD34-细胞的白血病干细胞特性。方法取CML患者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常规接种培养,免疫磁珠分选CD45-、GlyA-及CD34-的贴壁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将其输入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检测人源细胞的植入及分化情况。结果植入的CML患者骨髓源BCR/ABL+、Flk1+CD34-细胞在受体小鼠体内分化为白血病细胞,受体小鼠骨髓细胞中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4-细胞具有白血病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18.
CD_2+CD_(1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报告甚少。作者报告16例初诊患者表型为CD_2+CD_(19)+ALL的临床、实验特性及治疗效果。在对893例均经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确诊为ALL的患者常规作免疫分型时发现,有16例的表型为CD_2+和CD_919)+。对其中6例进行双色直接免疫荧光分析,9例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光法检测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内吲哚胺2,3-二氧化酶的表达情况,并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以观察吲哚胺2,3-二氧化酶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是否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M5和ALL的白血病细胞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9.4±11.2%和24.7±7.96%,而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仅为3±1.2%;两个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M5与ALL组之间在吲哚胺2,3-二氧化酶阳性细胞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1-甲基色氨酸(1-MT)治疗的白血病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肿瘤消退,生存期延长(P〈0.05),部分治疗小鼠达到无病长期生存(注射肿瘤细胞后生存期超过3个月)。结论: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均表达吲哚胺2,3-二氧化酶,1-甲基色氨酸对白血病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白血病汉族患者群体找到HLA-A、B和DRB1低分辨全相合无关供者可能性。方法依据1201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65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和1432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汉族患者群体HLA-A、B和DRB1低分辨分型结果,计算这3类白血病汉族患者群体的HLA-A、B和DRB1抗原频率,单体型频率和表型频率,联合应用中华骨髓库(CMDP)中健康汉族供者HLA表型频率数据,进一步推导出这3类白血病汉族患者群体找到至少1名HLA低分辨全相合供者概率及回归方程。结果ALL、AML、CML汉族患者群体表型种类数分别为416851、373903和464373种,其中31%的表型频率均>1/100万;ALL、AML、CML汉族患者群体在CMDP的汉族供者群体中找到至少1名HLA表型相同供者回归方程分别为:P=0.0824LgN-0.3667、P=0.0825LgN-0.3636和P=0.0829LgN-0.3644;计算出81.6%的ALL、81.9%的AML、82.4%的CML汉族患者要找到1名HLA低分辨表型相同的无关供者,CMDP中汉族有效供者群体数平均146.7万。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群体HLA-A、B和DRB1遗传学数据评估患者找到HLA相合供者概率较仅以健康供者群体HLA遗传学数据评估更为精确。为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移植效果,需要征募更多的无关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