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低强度抗凝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北京阜外医院成人心脏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外科有完整住院资料的3 000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访1年,分析抗凝治疗强度、方法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共2 657例获随访,随访率88.57% ,随访总量1 726.1患者/年(Pty)。 华法林剂量0.625~12.0(2.68±6.45) mg/d;阜外医院国际标准比值(INR)实测均值为2.01±1.10, 华西医院1.86±0.69,两院间实际抗凝强度(INR均值1.8~2.0) 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抗凝总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5.79% Pty与0.12% Pty;其中出血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3.59% Pty与0.12% Pty;严重性出血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0.29% Pty与0.12% Pty;栓塞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2.03% Pty与0.00% Pty,血栓形成发生及死亡率分别为0.29% Pty与0.00% Pty。 结论 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 1.5~2.5),取得了栓塞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的疗效。 国人抗凝治疗强度并无明显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的心肌病理改变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的相关性及适宜抗凝强度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2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抗凝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22例采用常规抗凝强度治疗)和实验组(103例根据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分别采用较高强度或低强度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抗凝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心腔血栓与心肌病理改变呈正相关(r=0.477.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术后抗凝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68%和4.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应用个体化的抗凝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抗凝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心脏人工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在育龄期妇女(18~40岁)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围术期、围产期和术后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纳入2005年9月至2014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心脏人工生物瓣膜置换术并完成随访的33例育龄期〔(25.2±7.1岁)〕女性患者,按照1∶4比例纳入132例人工机械瓣膜植入患者匹配。随访其围术期、围产期和术后近中期(3~5年)临床结局。 结果平均随访(5.8±3.6)年,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围术期和术后近中期临床结局无明显差异。17例生物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有孕产经历(pregnancy and birth experiences ,PBE),术后(3.8±1.1)年共经历PBE 21次;60例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有PBE,术后(3.6±1.4)年共经历PBE 69次,两组患者孕产期和胎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此外,有PBE的17例生物瓣膜置换患者术后3年和5年心瓣膜置换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和11.8%,而无PBE的16例生物瓣患者上述发生率分别为0%和5.9%,两组总体无病生存率(未发生心瓣膜相关不良事件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育龄期女性选用人工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植入均能取得理想的近中期疗效,而选用生物瓣膜并未较植入机械瓣膜获得更佳的围产期结局。PBE可能不会增加生物瓣膜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心脏瓣膜病变患者11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双瓣置换术15例,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5例。结果治愈113例(97.4%),手术早期死亡3例(2.6%),死因分别为呼吸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术期手术并发症39例(33.6%);术后随访75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结论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取得心脏瓣膜置换术良好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后低剂量抗凝的效果。方法:2008年8月~2013年7月选择在我院心脏外科接受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患者80例,根据每天化验检查的标准化比值( INR)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INR<1.3的有30例,INR≥1.3的为50例,华法林剂量范围分别为1.8±0.4和2.8±1.3mg/d。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15.0%,其中中枢性栓塞4例,周围性栓塞5例,严重性出血3例。其中INR <1.3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应根据INR检测范围尽量给予小剂量华法林口服,从而减少心脏瓣膜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人工瓣膜类型(人工生物瓣和人工机械瓣)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患者围术期及术后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人工生物瓣置换的全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的患者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平均随访时间(6.2±3.8)年,按年龄±5岁、体质量指数±20%、病变瓣膜位置、男女比例、手术时间±1年等配对条件以1∶3频数匹配接受人工机械瓣置换的同类患者156例。比较分析人工生物瓣与机械瓣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患者围术期及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接受生物瓣置换及机械瓣置换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7.3%±2.2%和19.9%±1.8%(P=0.27)。两类患者术后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1%±5.2%和61.2%±8.1%(P=0.58),术后10年无并发症生存率分别为75.0%±3.2%和82.3%±4.4%(P=0.29)。年龄≤60岁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人工生物瓣与机械瓣术后10年再手术率分别为41.4%±7.2% 和30.5%±5.4%(P=0.02),而对年龄>60岁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人工生物瓣与机械瓣的术后10年再手术率分别为24.1%±8.5%和14.7%±5.7%(P=0.36)。结论 人工瓣膜类型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人工机械瓣膜在年龄≤60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术后远期再手术率相比人工生物瓣膜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华法林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该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并记录患者使用华法林的用量和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有15例出现并发症,占8.0%,其中出血10例(5.3%),栓塞5例(2.7%);正常173例(92.0%);出血组华法林用量、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和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华法林平均用量为(2.0±0.6)mg/d,PT为(18.6±2.4)s,INR为(2.1±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常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8—2.5范围内可以满足抗凝要求并且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二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因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行PMT联合支架植入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植入后血流通畅改善情况,术后随访通过Villalta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并行下肢超声或造影检查评估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70例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血流均明显改善,血栓Ⅲ级清除62例(88.6%),Ⅱ级清除5例(7.1%),Ⅰ级清除3例(4.3%)。吸栓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0±2.5)个月,64例(91.4%)患者支架通畅,9例(12.8%)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PM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效果良好,中远期支架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冉江林 《四川医学》2013,(8):1180-1182
目的探讨老年周围脏器浸润性直肠癌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86例老年周围脏器浸润性直肠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3例患者采用联合脏器整块切除术(MVR)以及联合远处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作为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局部切除术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患者3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肿瘤复发或转移,同时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0.70%,3年生存率为81.39%,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81.39%,3年生存率为60.46%,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91%,对照组为16.2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37.8±12.4)分,对照组为(30.4±7.7)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例(6.98%)复发或转移,对照组12例(27.91%)复发或转移,观察组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周围脏器浸润性直肠癌患者在严格筛选适应征的情况下,采用联合脏器整块切除术(MVR)以及联合远处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可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提高近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90例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并发症,并通过随访观察了解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总体有效率。结果 90例患者平均随访(16±4.2)个月,76例(84.4%)术后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无心房颤动复发,其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66例(73.3%)术后12个月维持窦性心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90例患者术中发生心包填塞1例,术后发生中等量心包积液1例,少量心包积液2例,迷走反射2例,心房扑动2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0%。结论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脏瓣膜病变152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二尖瓣置换(MVR)7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双瓣置换3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9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左房折叠术4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3.9%。随访140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死亡2例,其余138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者。结论术前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49例重症瓣膜病手术病人,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2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MVR+AVR 8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152例,左房折叠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8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3.2%(8/249)。在241例中,随访235例,随访率为97.5%,随访时间6个月至5.5年,死亡2例,随访病死率.8%(2/235),其余232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的。结论:对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结构,选择合适的瓣膜,同时处理三尖瓣病变和巨大左房,采用含血停跳液温冷温顺序灌注,加强术后处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蔻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我科从2007年1月~2012年3月,对14例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期瓣膜置换和冠脉搭桥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使用人工心脏瓣膜15枚,二尖瓣成形环1枚;共搭桥20根,平均1.43根;手术时间(224.5±38.6)min,体外循环时间(105.2±27.4)rain,主动脉阻断时间(78.4±15.6)min。术后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1±3.4)d。随访13例,平均随访(39.2±11.3)月,全部存活,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对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期瓣膜置换和冠脉搭桥手术治疗,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价新型国产CL-V型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本组21例患者,行左房室瓣置换18例,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3例。共植入进口瓣膜(23A)1枚,CL-V型双叶瓣23枚,其中CL-V型双叶瓣左房室瓣位21枚(25M 1枚、27M 20枚)、主动脉瓣位2枚(23A 1枚、25A 1枚)。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脏房室大小、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相容性指标;观察围术期及随访中是否有瓣膜相关并发症。结果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1.7年)。本组无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血流动力学性能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CL-V型双叶瓣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近期随访中未发现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并发症,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的原因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5(10.5±1.5)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0例,心脏不停跳15例;置换的瓣膜有二尖瓣13例,主动脉瓣10例,三尖瓣2例.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5~158(89±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4(112±32)min;无一例住院死亡,住院天数15~30(20.5±2.5)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6例,Ⅱ级9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大左心室(左室舒张末内径≥7.0 cm、左室收缩末内径≥5.0cm)瓣膜置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6月3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28~10.68 cm,平均(7.18±0.32)c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41~7.53 cm,平均(5.88±1.13)c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2~0.58,平均0.42±0.12;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23例、Ⅳ级9例。二尖瓣置换(MVR)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DVR)12例,Bentall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8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6.3%。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LVESD、LVEF,与术前对比,术后2周LVEDD、LVESD即较术前缩小;LVEF术后半年明显改善。结论采用HTK液灌注保护心肌,尽可能保留二尖瓣小瓣结构,围术期注意补钾、预防室颤、术中注意处理房颤是提高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狭小的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代术时主动脉根部加宽的方法和结果。方法6例机械瓣双瓣置换(DVR),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AVR)患者主动脉根部狭小行主动脉根部加宽(Manouguian法为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大直径5~8mm,主动脉根部植入21~23人工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存活5例随访2~5年心功能良好。结论主动脉根部加宽采用Manouguian法对小主动脉小瓣环和冠状动脉开口下移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此法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酌情扩大主动脉根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HTK液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观察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16例患者应用HTK液进行心肌保护,观察其临床指标.结果:14例(87.5%)心脏自动复跳;手术时间(228.6±31.5)min,体外循环时间(122.1±28.6)min,主动脉阻断(85.2±19.5)min,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1.6±1.1)min,后并行循环时间(30.3±10.0) min;体外循环停止时多巴胺用量(5.0±2.5)μg·kg-1·min-1;术后呼吸机辅助(18.4±5.3)h,ICU停留(32.7±9.5)h.全组无1例死亡,均治愈出院,术后住院(11.6±2.2)d.结论: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HTK液灌注心脏,简单、安全,心肌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