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预防小麦储藏期间的霉变和陈化,以及真实了解储藏期小麦的生理特征变化,开展了小麦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在室温和湿度为12.5%下,通过常规条件下与稳态强磁场中降落值、生活力和粘度值所对应试验数据的分析显示:降落值和粘度值在前60d内快速变化、后30d变化缓变,它是小麦储藏中微生物活动增强和可能出现霉变的关键时期;在7T(Tesla,特斯拉)和15T的强磁场中,降落值和粘度值变化呈减小趋势,尤其15T磁场下后期出现平坦变化现象。这表明稳态强磁场具有抑制小麦生理变化和延缓小麦质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导强磁场下小麦霉菌呼吸强度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霉菌呼吸作用是粮食储藏陈化和霉变的关键因素,为真实了解小麦储藏期间霉菌的呼吸效果,开展了储藏小麦霉菌所产生CO2浓度变化的探索工作.通过对照不同条件下霉菌呼吸作用中CO2浓度与超导强磁场中不同强度和温度所对应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在菌丝生长期时,CO2浓度的增加快于其他阶段,霉菌呼吸旺盛,它是小麦储藏中霉菌活动强化和可能出现霉变关键时期;在5T(Tesla,特斯拉)和7T的强磁场中,霉菌呼吸中C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曲线呈现平坦变化或减小之势,同时脂肪酸值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这显示了强磁场的处理具有抑制霉菌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不同类型小麦在不同温度下储藏品质的变化规律,选取高筋麦郑麦9023、中筋麦太空6号和弱筋麦郑麦004三种不同类型的小麦样品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人工模拟陈化,进行脂肪酸值、降落数值、沉降值和还原糖测定,采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藏温度越高,储藏时间越长,脂肪酸值、降落数值变化越大。储藏温度为40℃时,高筋麦和中筋麦的脂肪酸值变化始终处于最高状态;小麦降落数值在较短的储藏时间内快速上升。不同储藏温度对3种小麦沉降值的影响基本相似,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整个储藏期间3种筋力小麦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储藏时间与脂肪酸值、降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类型与沉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2018年收获的‘藁优2018’小麦为对象,研究了气流量15 g/h臭氧处理结合密闭包装对小麦储藏期间理化指标(色泽、湿面筋质量分数、面筋指数、蛋白质亚基分布、降落数值)、糊化特性和储藏稳定性指标(还原糖含量、沉降值和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 min臭氧处理抑制了储藏期间小麦粉糊化温度的下降速率,在储藏末期(70 d),可以使小麦粉L*值、白度值升高,蛋白质聚合体/亚基降解,峰值黏度、崩解值、还原糖含量降低,沉降值升高,减菌率可达到94.68%,但对最终黏度和回升值、面筋指数、湿面筋质量分数、降落数值无显著性影响。因此,15 g/h 15 min臭氧预处理结合密闭包装对小麦品质劣变有明显延缓作用,主要表现在表面菌落总数、还原糖含量和沉降值方面,因此臭氧处理是有效抑制小麦品质劣变的绿色储粮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两优系列稻谷在储藏期间降落数值和最终黏度的变化来表征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首先探索了两优系列稻谷降落数值的测定条件;然后在最佳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储藏条件下,两优系列稻谷降落数值的变化及与糊化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测定降落数值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入一级蒸馏水得到大米粉的悬浮液;通过分析两优系列稻谷在准低温和常温储藏条件下的降落数值和最终黏度的变化来说明准低温储藏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储藏条件下优质籼稻的快速黏度分析(rapid viscosity analysis,RVA)特性进行研究。将含水量为13.5%、14.5%和15.5%的优质籼稻两优234试样,分别在15、20、25、30和35 ℃下模拟储藏720 d,每隔60 d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其相应稻米的RVA特征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和含水量对稻米RVA特征值有非常显著性影响(P<0.01),其中温度为主要因素。随储藏时间的延长,稻米的峰值黏度和衰减值在储藏前期增加,后期降低。30和35 ℃储藏条件下,稻米的峰值黏度和衰减值在后期明显比其他储藏温度降低更快。最终黏度、回生值、消减值、糊化温度在整个储藏期内增加,高温(30和35 ℃)储藏下的回生值、消减值、糊化温度的变化大于常温、准低温和低温储藏(25、20和15 ℃),充分反映储藏期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稻米食用品质明显下降,储藏温度超过25 ℃劣变加速,可作为稻谷储藏条件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小麦在不同含水量、不同温度下发生霉变的规律及临界点,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储藏时,水分含量为16%、18%、20%和22%的小麦粮堆开始轻度霉变的时间分别为33 d、24 d、6 d和6 d,中度霉变的时间分别为60 d、33 d、9 d和9 d,重度霉变的时间分别为93 d、36 d、12 d和12 d;高温储藏时,小麦粮堆开始轻度霉变的时间分别为未检出、3 d、6 d和未检出,中度霉变的时间分别为12 d、6 d、9 d和3 d,重度霉变的时间分别为未检出、12 d、12 d和9 d。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含水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入15、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脂肪酸值、峰值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准低温下储藏,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为14.5%以下,其发芽率、发芽势较好,含水量为12.5%~15.5%都能保证脂肪酸值在较好水平,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黏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黏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对优质稻整精米率、发芽率、发芽势影响不大,温度越高脂肪酸值、降落数值增加越快,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小麦在3年常规储藏过程中,湿面筋含量、面筋吸水量和降落数值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与小麦储藏时间的相关性不佳,而降落数值的变化与小麦储存年限相关性最好,可以反映小麦储藏品质劣变和储藏年限,建议将降落数值作为小麦储存品质的参考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农户储粮的品质评价指标,为农户储藏小麦的品质检验与控制提供指导,对取自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储藏的3个年份小麦样品质量指标以及储藏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筛选能够明显反映出农户小麦储藏品质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面筋吸水率作为快速判定农户小麦质量及品质变化的指标灵敏性不高,霉变粒、不完善粒和降落数值随时间变化较大,且与储藏时间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837和0.545,在各个指标中尤其是虫蚀率与储藏时间呈极显著相关(r=0.960),虫蚀率变化最为灵敏,且不受其他测定因素的影响,可操作性强,可以直接用来评价农户小麦储藏品质.  相似文献   

11.
玉米收获时含水量较高,若无烘干设施,需要短期堆存或运输至烘干场地,在此过程中极易霉变。本研究将含水量为26%、23%、20%和17%的玉米分别在高温环境(25~35℃)和低温环境(15~25℃)条件下存储,检测其在存储过程中霉菌菌落总数、色泽、糊化特性、脂肪酸值和容重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并找出品质与玉米霉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霉变过程中,带菌量急剧上升;色泽指标L~*值和b~*值有所下降;玉米容重也呈现下降趋势;脂肪酸值发生显著变化,26%、23%、20%和17%含水量的玉米分别在初期、16、20、24、40 d就达到国标的重度不宜存状态;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升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小麦储藏过程中,真菌在粮食中生长,会产生大量的孢子、菌丝及真菌分解物,它们可直接引起小麦中粉尘的变化。采用比浊法研究了13.3%、14.2%、15.7%、16.4%、18.2%水分的小麦在15、20、25、30℃下储藏90 d,粉尘的变化与真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3.3%和14.2%的小麦储藏90 d,未发现有真菌的生长,浊度值变化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小于0.250 A);15.7%、16.4%和18.2%水分的样品储藏中有部分检出有真菌的生长,初期浊度值在0.260~0.308 A,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被感染样品的真菌生长和浊度值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两者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储粮过程中通过对小麦粉尘变化的检测,可对储粮真菌的生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高筋小麦粉储藏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筋小麦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在不同温度(15、25、35℃)、不同储藏方式(充N2、脱氧剂脱氧、真空、对照)下储藏高筋小麦粉,研究了储藏期间高筋小麦粉脂肪酸值、降落数值、湿面筋、面筋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筋小麦粉的脂肪酸值、降落数值、湿面筋以及面筋指数都能较好地反映出高筋小麦粉储藏品质的变化。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升高,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下降。在储藏期间温度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低温有延缓品质劣变的优点;其次为储藏方式,但相互之间差别不明显;同时发现气调储藏在高温环境中效果较好,所以高筋小麦粉应尽量保存在低温气调储藏条件下。  相似文献   

14.
主要粮食品种储藏期间霉菌活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研究了稻谷、玉米和小麦在25℃,相对湿度分别为75%、85%和95%储藏,以及在高于安全水分2%的相似水活度条件下储藏期间霉菌的活动特性.结果表明,小麦最易出现霉菌生长活动,稻谷的抗霉菌生长作用最强,玉米介于小麦和稻谷之间;其中85%相对湿度下储藏至28 d,小麦的微生物活性值升高了475 u,分别是稻谷和玉米同期升高值的5.6和3.5倍.储粮中霉菌活动特性的不同表现与各粮种的吸湿性能及粮粒外皮(颖壳或种皮)的霉菌可生长性差异有关,但将相同霉菌活动强度的储粮样品作相关品质指标的检测,发现小麦的黏度、发芽率变化不明显,而玉米和稻谷的脂肪酸值和发芽率则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对于储藏品质较稳定但易滋长霉菌的小麦应该重点关注霉菌活动的状况,仅仅监测品质指标变化难以准确判断储藏的安全性和粮食相关的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多场耦合理论是近年来粮食储藏领域的热点,研究多场耦合效应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为粮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生物场和物理场为耦合基础进行研究,以含有不同虫口密度米象(Sitophilus oryzae)的小麦作为生物场,通过粮堆的温度分布云图,运用响应面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了在不同环境(储藏温度15℃/相对湿度75%、25℃/70%、35℃/65%)中小麦的储藏品质变化,构建了小麦粮堆品质变化的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影响模型拟合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小麦品质模型的适用性范围,研究发现干面筋含量、降落值模型在耦合效应下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0.9),而脂肪酸值模型在15℃时拟合效果并不理想,丙二醛含量模型的拟合效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小麦储藏过程中,米象等生物场与其它场强的耦合效应对小麦储藏品质有显著影响,此时粮堆上层小麦的品质相比下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合理选择参数调整场强大小有利于小麦储藏品质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小麦储藏期间霉菌早期活动的快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小麦置于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下进行模拟储藏,利用快速测定微生物活性值(基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方法监测小麦中霉菌的早期活动状态。结果表明,小麦储藏在70%~79%相对湿度条件下49 d,各试验组微生物活性检测的最大值为306 u;当储藏的相对湿度超过80%时,28℃试验组小麦储藏14 d后的微生物活性检测值即大于500 u。分析微生物活性值与小麦品质的关系表明,当检测值达到400 u时,检验发现小麦的品质有轻微劣变迹象。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小麦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储藏的微生物活性变化与储藏时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性系数均达0.9或更高。因此,利用监测微生物活性值变化的方法可以对小麦储藏期间霉菌活动危害做出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7.
小麦在不良储藏环境下极易发热霉变产生真菌毒素,严重影响其质量安全和食用品质,监控和预防小麦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污染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简述了小麦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分析了水分、环境温湿度、储藏方式、原始带菌量对储藏小麦真菌毒素产生的影响,并简述了小麦储藏过程真菌毒素预警技术的原理与研究现状,以期为小麦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监控与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小麦在储藏过程中发生生理劣变的起始位点及与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设定不同储藏温度对小麦进行正常储藏和人工陈化,研究小麦储藏变质过程中生理酶活动状态。同时,显微观察小麦胚结构变化,确定劣变起始位点。结果表明,小麦的生理劣变最早发生于胚部组织的根冠部位,继而向胚根发展,最后到胚芽。在不同储藏温度下,小麦在劣变过程中其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降低,最后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脱氢酶和淀粉酶在储藏初期活性升高,随后则逐渐降低。在几个设定的储藏温度中,温度越高,生理酶活性变化越剧烈。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成品粮大米在不同的温度(15、20、25℃)及相对湿度(RH:60%、70%)条件下随着储藏时间(30、60、90 d)的延长大米的基本理化特性变化情况,从而建立成品粮大米储藏新标准。试验主要探讨了大米在储藏过程中大米的含水率、白度、脂肪酸值、菌落总数、糊化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米的含水率先增高随后趋于稳定,大米白度在储藏过程中慢慢下降,菌落总数、脂肪酸值、峰值黏度和衰减值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及温湿度增高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小麦储藏品质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在储藏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理以及食用品质的变化。综述小麦储藏主要品质评价指标如发芽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脂肪酸值等,及其与储藏条件、储藏时间的关系,旨在为小麦的科学储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