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平<知圣篇>以论证今文经学的素王论为主旨;廖平证成其素王论的主要经典依据是<论语>,而非此前今文学家们习惯上依据的<春秋>;<知圣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引证隐含了一种对<论语>的全新诠释;<知圣篇>对<论语>的诠释既有传统的"断章取义"、"合文见义",也有其独具特色的"逆向释义".正是在诠释方法和诠释策略上既续接古典传统又独辟蹊径,才使得廖平的素王论避开一般今文学家的论证路径而新意迭出.  相似文献   

2.
从金圣叹评点其他才子诗文时间接提及<庄子>的散论中,不难见出其对<庄子>哲理和文学技法的基本阐释:<庄子>是文采英华的;<庄子>是"怨"的产物;发展化蝶论,使之走得更远,并最后流于佛家的空幻.金圣叹将<庄子>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依据之一:以传统的古文笔法见出<庄子>更为宏大的整部结构之法;所评点篇目多集中在<庄子>那些文采斐然或者对生命忧戚感喟的段落和篇目上,表现出对文采手段的特别看重;常用<<庄子>的事典解释诗文含义,欲以此提升文学作品的哲学意义.金圣叹将<庄子>置于看似毫不相通的<水浒传>、<西游记>当中,实欲打通它们之间的写作手法和内在精神.金圣叹对<庄子>的解读,反映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史观念和才子观念.他的努力,对<庄子>解说的通俗化走向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诗式>的结构可从文本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梳理,重点在理论内容及体系的梳理与构建.其理论思想可以"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为纲要,统辖了四个大的内容:以"诗有四深"为纲领的作诗之法,以"诗有五格"为纲领的评诗之法,以"辨体有一十九字"为纲领的风格论,以"复古通变"为中心的诗史观.这样就构成了<诗式>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在体例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其中以篇为单位疏解<论语>--"依篇疏解"--对诱进<论语>注疏向儒学义理深处的开掘是最可寄予厚望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本文通过对四个较为典型地采用过这一体例的注本的研究,对其依据及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能否始终对<论语>这一由诸多看似互不联缀的章句构成而又有着虚灵命意的独特文本保持足够的尊重和信赖,能否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与孔子的生命达到强烈而渊默的共鸣,进而时"道"、"教"、"中庸"诸范畴作出深切的悟解,将决定"依篇疏解"这只是由于孔子之"学"乃是"一以贯之"之学才引生的注疏体例能否真正配称于<论语>大义的钩抉.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的书名,清楚地表明了全书的性质与主旨."文心",即"为文之用心",就是写作时的整个心理活动."文心雕龙"的本意是将写作的心理活动用精美的文辞予以细密地论述.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以写作心理学为核心的文章学.<原道>等五篇论"文之枢纽",揭示了指导写作心理活动的总的原则.以下二十篇,通过对不同文体写作特点与历史的考察,进一步具体论证了以上原则的正确性.下篇从<风骨>至<总术>篇,是在上篇确立的原则下,将各种文体打通后,正面论述了一系列,临文写作时心理活动的特点、规则、方法与问题.后面<时序>至<知音>五篇,补充论述了一些与临文写作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使得全书的结构更加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7.
扬雄采取模拟的方式著述,晚年从五经之首的<易>转向当时尚称为"传"的<论语>,其弃"经"从"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西汉末年<论语>经学地位的提升,一是扬雄希冀"尊孔辨经"以言立法.<法言>便是扬雄转向<论语>研究的产物,这种转向具体表现为:经典选择的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和解释资源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则发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唯物史观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质,划清其同"经济决定论"庸俗理解的界限,回击人本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对唯物史观的"颠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由于这种"异化论的逻辑"是建立在"未被异化的本真态--被异化的非本真态--扬弃被异化的非本真态实现不被异化的本真态"的预设之上,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这一先验图式,指出"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将"个人"和"社会"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的"项".广松涉将这两种不同批判维度看作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将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做一体化的思考,其家庭观念与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作为社会范畴的"家"和作为社会角色的"父"、"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常常被用作论说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及相关的道德思想的重要理据.在<太平经>中,家庭法则与政治法则是一种相互比附、相互论证的关系,父权至上成为王权至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