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考察颜色标记对鲫(Carassiu sauratus)幼鱼个性的影响及颜色保留时间。【方法】在(25.0±0.2) ℃实验室条件下,将30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标记组,测定不同时间实验鱼的勇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并在实验末期观察颜色掉落情况。【结果】1) 对照组和标记组勇敢性的潜伏时间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但标记组和对照组在测定Ⅰ(颜色标记前)的潜伏时间与测定Ⅱ(颜色标记后)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 标记组活跃性(如游泳速度、运动时间比及运动总距离)在3次测定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有趣的是对照组活跃性的游泳速度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组的运动时间比及运动总路程却呈增加趋势(p<0.05)。3) 标记组和对照组好斗性如警告次数、追随次数、冲咬次数在3次测定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4) 鲫幼鱼的活跃性和好斗性在本实验中保持较高的重复性(p<0.001),但勇敢性在整个实验中重复性较差;鲫幼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标记的颜色掉落较少。【结论】颜色标记对鲫幼鱼的勇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鲤(Cyprinus carpio)幼鱼的维持耗能、游泳能力与生长性能在单独和群体喂养间的差异。【方法】在25℃下,将鲤幼鱼分成单养组和群养组,进行为期21d的摄食生长养殖,然后测定每尾鱼的静止代谢率(RMR)、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Ucat),同时计算每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转化率(FE)。【结果】单养组RMR明显比群养组RMR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RMR的变异系数(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群养组的Ucat比单养组的Ucat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Ucat的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但群养组的Ucat变异程度比单养组的Ucat高出约87.5%。群养组FR高于单养组FR,但群养组的SGR和FE均低于单养组的SGR和FE。【结论】群养组的静止代谢较高,在行为和生理上提高了维持耗能的分配;群养组个体间的竞争加强促进了鲤幼鱼运动能力的分化,同时能量底物含量降低可能限制了运动能力。群体效应可能推高机体的能量积累成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及形态参数与易钓性是否存在关联。【方法】以广布种鲤科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5)℃条件下测定体质量相近、体格健康的40尾幼鱼的标准代谢率,随后在实验室环境中连续进行5d垂钓,每日垂钓20尾幼鱼即停止当日垂钓活动。【结果】1)第1d被钓出幼鱼的标准代谢率高于未被钓出幼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连续4d中被钓出幼鱼与未被钓出幼鱼的标准代谢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每日被钓出幼鱼与未被钓出幼鱼的体质量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被钓出幼鱼的体长在第3d和第5d大于未被钓出幼鱼,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被钓出幼鱼的肥满度在第3d高于未钓出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d的连续垂钓中,被钓上5次的幼鱼有3尾,被钓上1~4次的幼鱼分别为7,7,6,10尾,仅7尾幼鱼从未被钓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被钓出频次的幼鱼的标准代谢率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5d中均被钓出的幼鱼的钓出顺序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每日被钓排序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幼鱼的平均被钓次序号与它们的标准代谢率和形态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鲫幼鱼的首次被钓经历并不影响自身再次被钓;在体质量相近条件下,鲫的易钓性与外部形态(如体质量、体长或肥满度等)以及维持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周期性变温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生长和热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实验鱼随机分为恒温组(驯养水体温度恒定为22 ℃)和周期组(驯养水体温度在24 h内依次进行18,22,26,18 ℃的周期性变化)进行40 d的温度驯化,然后对它们的生长性能、热耐受参数、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和自发运动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温度驯化结束后,周期组实验鱼的体质量、日摄食量、摄食率、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与恒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两组实验鱼的体长、临界低温、致死低温、SMR、运动时间比和平均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经历周期性变温驯化后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更快可能与摄食量更高有关,而热耐受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实验鱼频繁经历温度变动因而体内热应激蛋白表达等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 ℃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Botia reevesae)及两者杂交种幼鱼的生长特性。【方法】以各自1对亲鱼人工繁殖获得的60d龄中华沙鳅、宽体沙鳅和两者的杂交种幼鱼(中华沙鳅为母本,宽体沙鳅为父本)为研究对象,经15d人工饲料驯化后,进行为期210d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束后对三者的生长、饲料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的绝对生长率接近,并均比杂交种的绝对生长率高,且与后者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中华沙鳅的相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其他两种鱼的这两项指标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宽体沙鳅的丰满度最高,且3种鱼丰满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华沙鳅的饲料总消化率最高,宽体沙鳅的次之,杂交种的最低,且杂交种与中华沙鳅间的这一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蛋白质消化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中华沙鳅的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为最高,与宽体沙鳅和杂交种的对应指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宽体沙鳅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相比,杂交种的两种酶活性更高,且与前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华沙鳅比宽体沙鳅更偏肉食性,三者对人工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中华沙鳅最高,宽体沙鳅次之,杂交种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短期的捕食胁迫能否引起鱼类形态改变并考察该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25±1)℃水温条件下对鲤(Cyprinuscarpio)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捕食者暴露(捕食组,以乌鳢(Ophiocephalusargus)为捕食者),并同时将无任何捕食处理的幼鱼设置为对照组。驯化结束后测量两组实验鱼体质量、体长等生长参数,随后将实验鱼麻醉致死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分析。【结果】捕食组较对照组在体质量、体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5);两组实验鱼在头高、体高等身体距离参数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捕食组较对照组在尾柄侧面积和尾鳍表面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结论】捕食胁迫下鱼类生长能力的降低可能与觅食活跃性降低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有关,此外激素、代谢水平提高导致鱼类能量消耗增加;短期的捕食胁迫处理即可引起鱼类形态的改变,而尾柄以及尾鳍表面积的增加则可能促进鱼类非持续游泳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鱼类在捕食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各群体中成员大小差异对鱼类集群行为学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作为实验对象,比较分析5组不同群体组成(分别为10尾大鱼、9尾大鱼1尾小鱼、5尾大鱼5尾小鱼、9尾小鱼1尾大鱼和10尾小鱼)的实验群体的游泳速度、空间分布等集群行为参数。【结果】1) 群体组成对绝对游泳速度和相对游泳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2) 群体组成对绝对最近邻距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相对最近邻距离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3) 5组鱼群在速度同步性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排列方向的极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体成员大小差异不会对鱼群速度造成影响,不同大小鱼群成员能在整体上协调运动的速度,但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鱼群的凝聚力和协调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成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游泳行为与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关系。【方法】在(25±0.5)℃条件下测定60尾鲫幼鱼的SMR并筛选出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再将1尾高SMR和1尾低SMR个体进行随机组对,在行为观察装置中分别测定单尾鱼(两水箱中间有隔板)和成对鱼(两水箱中间无隔板,可见对方)在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运动时间及频率、进入食物环1倍体长范围频率以及高SMR个体与低SMR个体相互追随的时间。测定工作进行两次,分别称为测定Ⅰ和测定Ⅱ。【结果】1)成对实验鱼之间的好斗频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不论是低SMR个体追随高SMR个体,还是高SMR个体追随低SMR个体,追随时间也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2)在实验水箱中间有隔板条件下,实验鱼不仅在安全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明显高于在危险区域的停留时间比,而且静止时间比明显大于运动时间比,但取走隔板后实验鱼在两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无明显差异,并且运动时间比大于静止时间比。3)不论中间有无隔板,单尾鱼于测定Ⅰ时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比、安全区域停留时间比、运动时间比及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均与在测定Ⅱ时获得的对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除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外,单尾鱼在中间有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与中间无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MR可能不是成对鲫幼鱼游泳行为中领导者的重要特质,但两者的视觉信息交流可改变两者的游泳行为特征,并且鲫幼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特征保持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淡黑镊丽鱼(Labidochromis caeruleus)对不同环境颜色和不同颜色鱼群的选择偏好。【方法】实验1:测定实验鱼在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等不同环境颜色背景中的停留时间;实验2:测定实验鱼在同种鱼群以及不同颜色如雪中红鱼(Metriaclima estherae)、蓝阿里鱼(Sciaenochromis fryeri)、白鲷(Hindongo socolofi)等慈鲷科(Cichlidae)鱼群组合之间的选择偏好。【结果】1) 实验鱼在非白色背景中的停留时间均高于在白色背景中的停留时间;实验鱼除在橙色和白色背景的停留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外,在其他非白色背景和在白色背景的停留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2) 实验鱼在不同颜色异种鱼群之间选择时偏好选择接近自身颜色和非白色的鱼群,且该偏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在同种鱼和与自身颜色差异较大的异种鱼群间选择时偏好选择前者,且该偏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在同种鱼和与自身颜色相似的异种鱼群之间选择时,无明显偏好。【结论】淡黑镊丽鱼对颜色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在环境颜色选择中偏好非白色背景,在选择同伴鱼类时偏好非白色以及接近自身颜色的鱼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