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40例膀胱移行上皮乳头状瘤及移行细胞癌Ⅰ、Ⅱ、Ⅲ级病变的石蜡组织切片上,采用AgNOR染色技术,进行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研究。结果表明,除移行上皮乳头状瘤与移行细胞癌Ⅰ级间P>0.05,AgNOR计数无显著差异外,在Ⅰ、Ⅱ、Ⅲ三级移行细胞癌中AgNOR计数均有显著意义(P<0.01)。当对移行细胞癌进行分级遇到困难时,可能采用AgNOR技术对肿瘤分级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核仁组成区(NOR)存在于细胞核内某些染色体上,与核仁的形成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合成 rRNA 的基因。嗜银染色技术可以显示与 NOR 相关的酸性非组蛋白,即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近来,国外有人将此种染色应用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以区分良、恶性病变,对肿瘤的分级、分型具有一定价值。我们对耳鼻咽喉部位38例鳞状细胞性肿瘤观察 AgNOR 数目及形态变化,探讨AgNOR 在耳鼻咽喉良、恶性鳞状细胞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耳鼻咽喉科近年的38例活检标本,其中鳞状细胞癌(包括乳头状  相似文献   

3.
自1986年ploten等[1]首先将银染方法用于观察癌细胞中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该方法在肿瘤病理方面进行研究并逐渐用于临床。我们利用xgwon染色技术对乳腺穿刺细胞进行了回顾性的观察和分析,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1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1991~1993年间经穿刺细胞学诊断为乳癌并经切片证实的档案片50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瘤17例,单纯癌10例,髓样癌8例,腺癌3例,振杰氏癌4例,其他乳腺癌8例。另外取乳腺穿刺徐片纤维腺癌为10例。(均按国际小分类标准)。按Pfoten氏一步法[‘1进行染色,具体步骤为:将…  相似文献   

4.
据《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33卷第6期报道p53抑癌基因与恶性肿瘤发生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是同rRNA转录密切相关的一种酸性蛋白,AgNOR颗粒数量,大小、形态与细胞增殖及rRNA的活性程度相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胡家露等,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及核仁形成区(NOR)银染色,对3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胃粘膜组织冰冻切片标本,进  相似文献   

5.
核仁组织区嗜银染色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仁组织区嗜银染色(AgNOR)技术在甲状腺癌病理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银染技术对50例石蜡包埋甲状腺组织块,其中甲状腺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结甲周围正常组织作为对照,观察Ag-NOR颗粒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结果:在甲状腺癌中,在甲状腺正常组织中AgNOR均数为(1.14±0.41),结节性甲状腺肿(2.27±0.32),乳头状癌(3.15±1.03),滤泡状癌(4.09±1.17),髓样癌(4.51±1.31),未分化癌(4.83±1.29),甲状腺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之间AgNOR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gNOR定量分析可作为判定甲状腺肿瘤良、恶性及分化程度的指标,估计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用嗜银染色技术对34例良性胃溃疡、4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46例胃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的核仁组成相关蛋白(AgNOR)进行研究,2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发现对照组、良性溃疡组,异型增生组和腺癌组的细胞核AgNOR平均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性细胞中AgNOR的体积、形状及在细胞核内的位置也不相同。作者认为此法有助于区别胃的良性和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核仁形成区蛋白 (NOR)在控制细胞增殖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NOR密切相关的一组酸性蛋白可被胶质银所着色 ,称之为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AgNOR)。本文探讨AgNOR技术在子宫颈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和判断临床预后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 1999- 0 3~ 2 0 0 3- 12间宫颈鳞癌活检73例。选择宫颈炎 7例 ,宫颈非典型增生 7例为对照组。常规石蜡切片脱蜡到 70 %酒精 ,然后用Ag NOR染色 ,最后水洗、透明、封固成片。油镜下观察切片 ,计数 10 0核内AgNOR颗粒数 ,凡界限清楚 ,不论大小皆算 1点 ,再计算出每例的均值。2 结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检测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方法,对15例胆囊粘膜上皮单纯增生、12例不典型增生以及46例原发性胆囊癌进行纳胞学研究。从中发现细胞核中AgNOR颗粒的多寡及大小,对确定不典型增生和癌具有重要意义。不典型增生组和癌症组每个细胞核内AgNOR颗粒大小及平均数明显高于上皮增生组(P<0.01)。研究结果表明,检测核仁区AgNOR颗粒,可使胆囊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癌诊断的判定更为客观。我们认为AgNOR技术作为组织病理学的辅助诊断技术,应更广泛地运用于肿瘤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我们收集了长海医院病理科近年来48例乳腺疾患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核仁组成区(NORs)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研究。其中包括良性乳腺疾患11例,乳腺癌29例,癌周组织8例,并以1例正常乳腺材料作对照,结果发现正常乳腺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的AgNOR值为1.13;良性乳腺疾患为1.72±0.42;乳腺癌为10.19±3.20,差别非常显著(P<0.001)。我们还收集了乳腺肿瘤的新鲜手术切除标本19例(良性9例,恶性10例)进行冰冻切片的AgNOR研究,并对基中部分病例作了细胞核仁结构  相似文献   

10.
乳腺肿瘤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应用胶质银染色技术,分别对60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的数目、大小、形状分布特点及主核仁和细胞核的大小进行了观察、测量,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本教研室的60例女性良恶性乳腺肿瘤标本。 1.2 染色①常规HE染色,光镜组织学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时相当困难。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Nucleolar—Organizer Regior Associated Protein,AgNOR)的定量研究对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分类、分型及分级均有一定价值。我们用这一方法对73例甲状腺标本作了定量观察,以探讨AgNOR变化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学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用我院档案中甲状腺肿瘤标本,简要复习临床资料,重检全部HE切片,选出良性肿瘤43例,其中伴上皮增生的腺瘤27例,不伴上皮增生的滤泡性腺瘤5例,乳头状腺瘤6例,不典型腺瘤5例。恶性肿瘤25例,其中乳头状癌15例,滤泡性癌10例。另选出正常甲状腺5例。每例选取有代表性的蜡块1个,重新常规切片染色后镜检,核实诊断后重新编号,Ag-NOR胶银染色。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9NOR)在鉴别滋养叶细胞肿瘤中的价值。研究背景滋养叶细胞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尤其是葡萄胎与侵袭性葡萄胎之间的鉴别,长期以来一直是病理组织学上的棘手问题,本文试图以AgNOR这一定量指标来对此提供帮助。研究方法组织切片以胶质银技术染色,油镜下计数每例标本100个细胞核内的AgNOR数,求均值,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葡萄胎伴滋养叶细胞轻度增生与重度增生之间,葡萄胎伴滋养叶细胞重度增生与侵袭性葡萄胎之间,以及侵袭性葡萄胎与绒癌之间AgNOR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AgNOR定量可作为刮宫时鉴别良恶性葡萄胎的一项较实用指标,并可提示葡萄胎的癌前状态。  相似文献   

13.
曹修淮  赵华 《广东医学》1995,16(7):437-439
我们应用胶银染色技术显示技术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的染色方法与常HE染色法、着重对10例分化好的老年人前列腺泉癌及其癌周组织和20例前列腺增生症的细胞核仁变化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葡萄胎滋养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与葡萄胎恶变的关系.方法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病理标本42例,10例正常绒毛组织,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常规染色和Ploton's染色,在油镜下观察AgNOR颗粒计数,比较不同组织间的差异.结果正常绒毛组织AgNOR计数小于3个/细胞,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为7~10个/细胞,葡萄胎介于正常绒毛组织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为3~8个/细胞.结论如AgNOR颗粒计数≥7个/细胞,推测其将来可能会恶变,可早期预防性化疗;未恶变的预测率为87.5%.  相似文献   

15.
应用银染技术定量研究了57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数目和分布.计数结果;正常甲状腺细胞核AgNOR计数平均为2.51,腺瘤4.61,乳头状癌5.60,髓样癌与滤泡癌9.76,未分化癌11.86,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此外,AgNOR在不同类型的癌中分布形式也有差别,乳头状癌多呈较规则的团块,未分化癌则呈多而不规则的团块及较多散在颗粒,滤泡癌介于两者之间.表明AgNOR方法不仅可以作为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区分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而且提示与癌分型和临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临床常规制片的54例正常结肠及结肠良恶性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银染核仁组织区技术(AgNOR染色)形态学定量观察,发现结肠腺上皮出现肿瘤性增生时,腺上皮细胞核的数量和AgNOR计数均明显增多;腺癌与绒毛状腺瘤在AgNOR颗粒的大小和形态方面均明显不同,但AgNOR计数并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对AgNOR颗粒大小,形态和计数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肠腺瘤与腺癌,并且在探讨结肠腺瘤增生与癌变关系的机制方面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银染技术对10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NoR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癌细胞核内AgNOR颗粒数目的平均数,在不同级别的移行细胞癌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和明确的级别倾向性,并与预后密切相关。研究提示AgNOR技术既简单又经济,并有助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其生物学行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简称AgNOR。1986年由Ploton改进的AgNOR染色方法以来,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研究并作为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及恶性肿瘤分级诊断的  相似文献   

19.
使用胶质银染对61例乳腺病变组织石蜡切片进行了核仁组成区(AgNOR)定量研究。乳腺腺病10例、腺瘤11例、管内乳头状瘤13例,导管内癌10例,导管浸润癌10例,髓样癌7例。观察结果表明,乳腺良性肿瘤和恶性病变之间,平均每核AgNOR颗粒数相差非常显著(P<0.01)。腺瘤与管内乳头状瘤之间,以及导管内癌与导管浸润癌之间,AgNOR颗粒数亦有明显差异。本文结果提示:AgNOR定量观察不仅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对乳腺肿瘤分类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青年与老年人胃癌中PCNA和AgNOR计数表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不同临床特点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 对 6 5例胃癌 (其中青年组 35例 ,老年组 30例 )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化染色及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 (AgNOR)的胶体银染色 ,前者结果进行 χ2 检验 ,后者采用t检验。结果 在非选择人群 ,PCNA的阳性表达率及AgNOR计数均随胃癌分化程度降低而提高 ,AgNOR数目还随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多 (P <0 .0 5 )。在具有相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或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胃癌中 ,青年组中PCNA的阳性率及AgNOR数目均显著高于老年组 (P <0 .0 5 )。 结论 PCNA及AgNOR在青年人胃癌细胞中的高表达提示青年人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及浸润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