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出现便秘和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粪便中常见的6种厌氧菌群和4种需氧菌群的含量情况。方法:对临床上出现便秘的17例老年性患者和15例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粪便进行了粪便中常见的6种厌氧菌群和4种需氧菌群的定量分析。结果:临床上出现便秘的患者(患者组)粪便中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均比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正常组)的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明显有改变(P<0.01或0.05);厌氧菌中患者组的类杆菌和梭菌属增多(P<0.01和0.05),但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则明显减少(P<0.01);需氧菌中患者组的肠杆菌科增加(P<0.01)而肠球菌减少(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肠道中的细菌菌群比例,可作为机体生理性与病理性监测的指标之一。而对于有慢性功能便秘的老年性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的培养分析与平衡重建,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和健康状况正常的人粪便中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及常见的4种厌氧菌和2种需氧菌的含量情况。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各类型IBS患者共52例和18例健康状况正常的志愿者,采集粪便标本进行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及常见的4种厌氧菌和2种需氧菌定量检测。结果:三种类型的IBS患者粪便中总厌氧菌群和需氧菌群数目与健康人差异明显,特别是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明显减少(P〈0.01);拟杆菌菌落数在腹泻型和混合型IBS患者中明显增加(P〈0.01);肠球菌菌落数在腹泻型IBS患者中明显增加(P〈0.05);需氧菌中患者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均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0.05),大肠杆菌菌落数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增加最明显。结论:不同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不同,但均有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属不同程度的减少,针对性的补充减少的益生菌可能是治疗IBS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以苦寒泻下中药大黄造模脾虚,选用厌氧及需氧菌选择性培养基测定粪便中代表性菌种含量,用配对t检验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脾虚证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等厌氧菌含量显著下降。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上述三种厌氧菌含量均恢复正常,且双歧杆菌明显超过造模前水平(P<0.05)。需氧菌菌群中,大肠杆菌(P<0.01)在造模完成时含量明显上升,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含量恢复造模前水平;肠球菌含量造模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则极显著地低于造模前水平(P<0.01);造模及中药治疗均使葡萄球菌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脾虚证小鼠肠道厌氧菌群异常低下且部分需氧菌显著增加,参苓白术散具有扶植厌氧菌和抑制需氧菌之调整功能,尤其是通过扶植健康因子双歧杆菌、强烈抑制主要耐药性菌株肠球菌等,达成菌群调整。  相似文献   

4.
正常情况下阴道内有需氧菌及厌氧菌寄居,形成正常的阴道菌群.需氧菌包括: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兼性厌氧菌有乳杆菌、加德纳尔菌和大肠杆菌等.厌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和动弯杆菌等.此外还有支原体及假丝酵母菌.阴道与这些菌群形成一种生态平衡,阴道环境影响菌群,菌群也影响阴道环境.正常阴道中乳杆菌占优势,在维持阴道正常菌群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的菌群变化情况。方法 对64慢性腹泻患者,30例健康人的粪便进行13种厌、需氧菌培养。结果 64例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均发生显著失调,表现双歧杆菌、肠球菌显著低于健康人,优杆菌、韦荣低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显著高于健康人,结论 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失调,抗生素是影响肠内菌群紊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肛周脓肿细菌感染菌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肛周脓肿厌氧与需氧茵的菌群分布。②方法选择31例肛周脓肿患,对其脓液中的厌氧茵和需氧菌进行培养鉴定。③结果肛周脓肿感染患中男27例,女4例;感染中共分离出51株细菌,其中厌氧菌30株,需氧菌21株。厌氧菌总检出率为96.8%,需氧菌总检出率为67.4%。单纯厌氧菌感染检出率为32.3%,单纯需氧菌检出率为32%。、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捡出率为64.5%。在所分离出的30株厌氧菌中,脆弱类杆菌占80%,消化链球菌占13%,普通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各占33%21株需氧菌中,大肠杆菌占71%,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各占9.5%。④结论肛周脓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细菌感染菌群分布以脆弱类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感染类型以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居多。  相似文献   

7.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人口咽粘膜菌群的定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组需氧菌群密度为4.1135±0.0884,厌氧菌群密度为4.4101±0.3586。患者需氧菌群密度为4.5290±0.0086,厌氧菌群密度为4.8718±0.3424,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8例病人分离出两种以上需氧菌,其中奈瑟氏菌和肺炎链球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7%和22.6%;厌氧菌以韦荣氏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为多见,检出率分别为32.2%和58.1%。有7例病人分离出白色念珠菌,4例病人分离出绿脓杆菌。明显表现出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8.
宫秀春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486-2486,2511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特点。方法:分析28例老年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腹泻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粪便进行需氧、厌氧的主要菌种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诱发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结论:对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1正常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 是机体最庞大的、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健康人的肠道栖息着10^14个细菌,大量肠道细菌主要居于结肠和远端小肠。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分为三种: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99.0%~99.9%。如双岐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的咽部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优势菌群的构成,呼吸道感染时咽部菌群变化及抗生素治疗后咽部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采集健康人、呼吸道感染未治疗及经5d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患者的咽拭标本各30例,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及定性鉴定。结果:呼吸道感染未治疗组及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咽部需氧菌密度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治疗组与健康组厌氧菌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厌氧菌密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需氧菌及厌氧菌密度皆增高,同时导致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结论:早期呼吸道感染仅是咽部需氧菌菌群的轻度失调和紊乱,厌氧菌菌群基本保持平衡;呼吸道感染患者经5d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其咽部需氧菌及厌氧菌菌群的紊乱和失调则较为严重;甚至会选择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多黏菌素和阿米卡星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HNE)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80例AHNE患者,随机分为多黏菌素组和阿米卡星组。多黏菌素组给予多黏菌素治疗,阿米卡星组给予阿米卡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治疗后1、3、5和7天,两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需氧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较治疗前均升高,而肠球菌和肠杆菌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并且多黏菌素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需氧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高于阿米卡星组,而肠球菌水平和肠杆菌水平低于阿米卡星组(P<0.05)。结论多黏菌素和阿米卡星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平衡,并且多黏菌素优于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厌氧菌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发展,厌氧菌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在健康人和动物体内不仅有需氧菌,也有大量的厌氧菌。以肠道菌群为例,其厌氧菌总数竞占细菌总量的95%以上,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总和不超过5%。这就是为什么把正常菌群与厌氧菌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正常微生物群的定义早在本世纪20年代德国细菌学家就提出病理微生物和生理微生物的概念,但由于种种原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 方法 60岁以下健康成年人36例作为对照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68例作为老年组,分别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7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包括4种厌氧菌、2种需氧菌和酵母样真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计算出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B/E比值(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值比).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10.17±0.81)lgCFU/g vs(9.08±1.13)lgCFU/g,P<0.01];肠杆菌[分别为[(8.19±0.68)lgCFU/g vs 9.17±1.29)lgCFU/g,P<0.05]和肠球菌数量增加[(7.07±1.58)lgCFU/g vs(8.47±1.39)lgCFU/g,P<0.05];肠道定植抗力减低(1.24±0.18 vs 1.02±0.14,P<0.01). 结论 老年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老年人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黄重发 《疑难病杂志》2008,7(6):362-364
目的观察应用益生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3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每日3次;B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840mg/次,每日3次。另设对照组(C组),为非腹泻者,未用药。A组、B组疗程均为4周。各组治疗前后均取大便作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计数与鉴定反应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腹泻型IBS患者人群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A、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降低,服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周后肠道菌群状况均恢复到正常人群水平,但治疗10d时及停药4周后,A、B组肠道菌群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益生菌可明显改善腹泻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较大剂量服用时,对腹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改善快速而持久。  相似文献   

16.
生育期健康女性的阴道内有大量正常寄生菌,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常见的需氧菌有:G^+菌:乳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G^-菌:大肠埃希菌、加德纳菌、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动弯杆菌等等。各种细菌通过自身产生的粘附机制与阴道上皮细胞的受体结合,生长于阴道壁黏膜表面。这些正常菌群对于维持阴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菌群可以参与物质代谢与营养转化,可以作为抗原刺激宿主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变化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微生态制剂的调节机制。方法 :取 5 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0 .5g新鲜粪便按 10倍稀释法稀释致 10 -10 ,用滴注法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 ,选择肠道中具有代表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共 8种。采用基质偶氮显色法实验定量测定外周血内毒素。给其中 30例口服整肠生胶囊 ,4粒 /次 ,3次 /d ,共 30d。结果 :5 0例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低于健康组 (P <0 .0 1) ;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 .0 0 1) ,与杆菌减少呈正相关关系 ;口服整肠生后 ,内毒素明显下降 (P <0 .0 1) ,肠道中杆菌增加 (P <0 .0 1)。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高内毒素血症 ,肠道微生态制剂能够调整肠道失调菌群 ,降低血浆内毒素 ,对慢性重症肝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36例口腔癌患者口腔内菌群异常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是人类的贮菌库之一,正常人口腔菌群分布广泛,包括球菌、杆菌、放线菌、念珠菌,有需氧菌也有厌氧菌。口腔内寄生的菌群中30%~60%为G~ 球菌,在各类口腔疾病的病人中,还常有各种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及病原体携带者的各种不同病原体。本文主要针对需氧菌或微需氧菌方面,从外科病房收住的36例口腔癌患者口腔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同时以31例无口腔疾病者作对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烧伤后腹泻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微生物定量分析方法观察烧伤后腹泻病人26例。结果 腹泻时全部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总体菌量下降,厌氧菌数中的双岐杆菌、类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酵母样真菌明显升高。B/E值下降。结论 严重烧伤后腹泻患者发生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体外模拟肠道共生系统,用于评价食源性抗菌药及其耐药菌作用于肠道菌群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风险。【方法】21d体外培养构建Caco-2细胞三维肠上皮,分成无菌对照组、混合的正常菌群组、沙门氏菌组、混合菌群-沙门氏菌组4组,制备混悬液,各组分别单独和混合培养4h,荧光定量PCR法测试共培养前后各菌16SrDNA菌量变化,电阻仪测试跨膜上皮电阻(TEER)数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变化,评价三维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改变。【结果】 在体外共培养模型内,4种肠道菌混合培养4h后同单独培养组间比较,细菌量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需氧菌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厌氧菌(P<0.01),厌氧菌:需氧菌浓度比接近100:1,厌氧菌仍为优势菌。TEER和ZO-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提示混合肠道菌群对Caco-2细胞三维肠上皮无明显破坏,侵入性沙门氏菌可显著降低TEER值,并观察到模型的ZO-1结构受到破坏。这种破坏作用在混合肠道菌群加沙门氏菌群组较轻。【结论】 Caco-2细胞三维肠上皮同乳双歧杆菌、植物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组成的混合菌群体外共培养能建立稳定的体外肠上皮模型,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性沙门氏菌有拮抗作用。该模型可进一步完善作为食源性抗菌药、耐药菌与肠道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