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地表覆盖,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及陆地生态系统性质。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可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土地详查资料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三江并流区1983年到1999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法相比,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更能反映土地变化趋势及在时空上变化特点;(2)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其中林地园地、耕地与城郊用地增加较快;(3)1983~1996年间的变化大于1996~1999年间的变化;(4)州政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泸水县、丽江县)的变化较其它地区大;(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政策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复杂且敏感,陆地水循环过程空间分异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旱涝灾害频发,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刻画区域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灾害事件产生的原因。本文使用GRACE RL06数据、水文模型数据、实测数据等,反演获得了2002年4月—2016年8月"三江并流区"水储量变化时间序列及其多年变化空间分布,分析了水储量异常与旱涝事件的联系,进一步探讨了ENSO对水储量影响的强度及滞后程度,并就水储量反演的不确定性做了讨论。获得如下结论:(1)区域水储量处于下降状态,除个别年份,水储量的亏损超过35 mm/a,区域整体较干旱,土壤水是水储量变化的主要组分,区域干旱事件的发生大多与土壤水的持续下降有关;(2)水储量变化空间分异明显,西南下降、西北上升,怒江流域为水储量严重亏损的区域,水储量持续下降的区域常伴随着干旱事件的发生;(3)ENSO对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存在2.72个月的时滞,每个月的影响强度为0.95 mm,水储量存在重大亏损的区域,ENSO影响强度相对偏大;(4)使用双重尺度因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滤波造成的误差,但受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反演结果仍只能反映变化趋势,难以刻画水储量变化的细部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相似文献   

4.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貌演化阶段的信息熵判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管华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02,22(6):673-676
地地貌信息熵计算方法和涵义讨论的基础上,计算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面积大于100km^2各流域的地貌信息熵值,进而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地貌定化阶段。得出以下结论;该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的过渡阶段;各流域坡面形状多为下凹形为主,但山地整体的坡面形状近于直线形。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区温性草原蒸散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小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方法估算三江源温性草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并结合FAO-56的推荐值进行了草地实际蒸散量的计测。结果表明,蒸散量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8月中旬达到年度最高值,平均为1.94 mm\5d-1,年蒸散总量达到 275.36 mm,暖季日蒸散量明显大于冷季。对实际蒸散量与各个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可按照相关系数排序:空气温度(T)>太阳辐射(Ra)>空气相对湿度(RH)>风速(u2)。辐射量与实际蒸散量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根据蒸散量与相关环境因子关系分析的结果,建立了适合三江源区域温性草原的蒸散量简化计测公式。  相似文献   

6.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江河源区地理学与水文学界定的基础上,在明确界定源区范围四大原则与依据的前提下,文章综合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被分布以及水文水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研究的范围。以达日水文站为界,以上区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范围,流域控制面积约4.49×104 km2, 源区为高原湖泊沼泽地貌,地形平缓, 高寒半干旱气候, 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主要为草原化草甸;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以聂恰曲汇口为界,流域控制面积约12.24×104 km2。长江源区为高平原丘陵地貌,地形变化和缓,气候为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因范围广阔,分布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7.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lley setting (laterally-unconfined, partly-confined, or confined) and fluvial morphology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is contrasted and analyzed.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divided into 3 broad sections (I, II and III) based on valley setting and channel gradient, with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ections being characterized by confined (some reaches partly-confined) valleys while the middle section is characterized with wide and shallow, laterally-unconfined valleys. Gorges are prominent in sections I and III, while braided channel patterns dominate section II. By contrast,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divided into 5 broad sections (sections I-V) based on valley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nel gradient. Sections I, II and IV are alluvial reaches with mainly laterally-unconfined (some short reaches partly-confined) valleys. Sections III and V are mainly confined or partly-confined. Greater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s evident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relative to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This includes braided, anabranching, anastomosing, meandering and straight alluvial patterns, with gorges in confined reaches. The macro-relief (elevation, gradient, aspect, valley alignment and confinement) of the region, linked directly to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ied to climatic, hydrologic and biotic considerations, are primary controls upon the patterns of river diversit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8.
湖区农户的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存与生产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强度、因此,调查湖区农户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助于加深对湖泊周边人类活动的认识与理解。文章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庆沿江湖区农户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提出了5点基本对策思考,以促进湖区农户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提高,加强农户对湿地的认识及其自觉保护湿地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中国沙漠》2007,27(6):1012-1017
基于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了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依据县一级行政单位将长江黄河源区分为八大地区,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基本可把源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五级: 极脆弱型、强脆弱型、中脆弱型、轻脆弱型和微脆弱型。 黄河源区的达日和玛沁县脆弱程度最高, 为极脆弱地区; 称多县为强脆弱地区; 玛多和杂多县脆弱程度中等, 为中脆弱地区; 治多和曲麻莱县属于轻脆弱地区, 长江源区西南部的唐古拉山乡脆弱度最小, 属于微脆弱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区域,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的高度分布规律.然而,对沙河-线7个土壤剖面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内,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大的反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与两侧的山地和平原地区相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海拔高度150~300m之间的区域内,表层土壤的硅铝铁率陡然减小,土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淋溶率显著增大,硅、钛、锰、磷氧化物的积累率明显增大.此处出现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前"暖坡效应"的存在.较高的气温增大了当地土壤物质的活动性,为其淋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分布对气候等影响因子的响应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用Sen+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三江并流核心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区植被覆盖整体趋于稳定,呈缓慢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覆盖空间异质性明显。② 植被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植被覆盖变化以稳定不变和改善趋势为主,区域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③ 相关分析表明植被NDVI增加主要与气候暖化有关,与降水量相关性较小。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双重性表现为:大多地区植被改善受生态工程和围栏禁牧政策影响,局部地区植被退化则与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关。研究结果揭示气温是影响植被格局的主要气候因子,了解影响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变异性可为山地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宝全  陈才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6,26(2):129-135
在现有的区域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空间和制度等区域整合的三基点,并针对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问题构建了理论框架,在三个基点框架内分析了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经济整合、空间整合与制度整合等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的区域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近40 a江河源区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素萍 《中国沙漠》2009,29(5):960-966
 利用1966—2005年江河源区8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对源区近40 a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造成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江河源区年潜在蒸散量平均为977 mm,高值区位于西北部,低值区位于东南部;潜在蒸散量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源区北部、长江源区南部和黄河源区南部3个不同的区域;②近40 a来,江河源区年及四季潜在蒸散量均呈减少趋势,且长江源区南部比其他区域下降显著,夏季比其他季节下降显著,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主要以21 a左右和7 a左右的周期振荡为主,且在1985年左右发生均值突变;③源区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与风速、净辐射和饱和差关系密切,40 a来风速的明显减小是导致源区潜在蒸散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