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英明  孔荣  禹德万  朱晨 《安徽医学》2015,36(11):1350-135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对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重度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氨甲环酸组术中松止血带前30 min 静脉应用氨甲环酸10 mg/ kg,并于手术结束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1.0 g 氨甲环酸,夹闭引流管4 h,弹力绷带包扎。对照组的处理为给予相应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引流量并于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平均约220 mL,与对照组450 m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复查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氨甲环酸组降低约12.9 g/ L,明显小于对照组23.5 g/ 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可以明显降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桂林市中医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关节囊缝合后关节腔500 mg/5mL氨甲环酸混合50 mL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注射50 mL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放置引流管,观察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同时,比较置换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输血情况及1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均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无输血情况,对照组术后3人输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及输血率,对术后功能恢复及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共60例(60膝),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术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并予关节腔内注入氨甲环酸60 m L(0.6 g)且保持引流管关闭3 h,对照组未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术中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60 m L,并保持引流管开放,两组引流管均于术后48 h拔除。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侧、体重指数、ASA评分、PT、APTT、FIB、术前HGB和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HGB和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后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并维持引流管夹闭3 h,能有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4 h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3-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25)上止血带前静滴氨甲环酸1 g(10 m L),手术结束后每侧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2 g,并将引流管夹闭4 h;对照组(n=15)未使用氨甲环酸及未夹闭引流管,仅在术后关节腔注射20 m L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D-二聚体及静脉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188.6±101.2)m L和(809.9±223.6)m L,总失血量分别为(778.2±368.8)m L和(1582.2±452.4)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41.0±288.2)m L和(1023.6±567.8)m L,总输血量分别为(1.5±1.2)U和(5.8±2.2)U,输血率分别为52%(13/25)和100%(15/15),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8.8±22.2)g/d L和(89.6±16.6)g/d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时静脉栓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滴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 h可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点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1g氨甲环酸溶于20 ml生理盐水,缝合完关节腔后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3 h后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缝合完关节腔后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3 h后负压吸引。术后第1、2、3、5、7天复查患者血常规(Hct)指标,第3、7天凝血(D-二聚体)指标,并记录每日引流量,术后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2、3、5、7天的HCT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闭切口前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TKA围手术期可有效改善术后的显性失血及隐性失血,且无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Superpat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后引流管夹闭时间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筛选出75例符合诊断及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E五组,每组15例。五组患者均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100 mL。缝合关闭切口后,A组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 mL,B、C、D、E组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氯化钠溶液50 mL,然后各组均夹闭引流管;A、B两组于夹闭引流管30 min后打开。C、D、E三组患者分别于夹闭引流管60 min、90 min、120 min后打开,记录各组术后48 h引流量、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及术后第1、3、5天及1个月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术后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48 h引流量、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高于其他四组,A组各项结果与C、D、E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内注入氨甲环酸的各组中,随着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的增加,术后48 h引流量逐渐减少,C、D、E三组术后48 h引流量明显少于B组,C、D、E三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夹管60 min开始,随着夹管时间的增加,术后48 h引流量D组和E组较C组减少不明显,C、D、E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四组间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A组到E组,术后5组的血红蛋白减少量和红细胞比容减少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5组之间比较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术后无患者进行输血。结论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减少Superpat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氨甲环酸注射入关节腔后夹闭引流管的时间对术后止血效果有影响,夹管60 min再开放引流止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2):135-138
[背景]探讨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对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总失血量的影响.[病例报告]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给施行单侧THA,术后术区内留置1根引流管,氨甲环酸组40例向术区内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50mL,对照组40例注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4h后进行负压吸引.术后3d内每日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别记录术后8,12,24h引流量及输血人数,计算隐性失血量;术后3~5d行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波检查.氨甲环酸组术后3d的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血栓形成、术后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可有效减少首次行单侧THA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2016年0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是否注射氨甲环酸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注射10 ml(1.0 g)氨甲环酸并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照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囊壁周围局部注射10 ml生理盐水,同样放置高负压引流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和总失血量,并比较其术后输血率、输血量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HCT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输血率和接受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7%及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负压引流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可以降低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及输血需求,并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81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静脉滴注组麻醉后以10 mg/kg静脉滴注TXA(≤1.2 g),关节腔内注射组关节腔内注射50 m L溶有1.0 g TXA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50 m L 0.9%氯化钠溶液,引流管夹闭2 h后负压吸引。术后前3 d复查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并记录每日引流量,术后7 d行下肢静脉彩超,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静脉滴注组和关节腔内注射组术后3 d总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三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或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均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但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80 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组(1 组)和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组(2 组)。1 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3 次。2 组是在止血带放松前,将3 g氨甲环酸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0 ml 溶液,注入关节腔内。术后观察24和48 h 的引流量及48 h内的总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量,同时监测输血及血栓情况。结果所有膝关节置换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坏死、 脂肪液化发生。1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409.5±185.8)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42±0.86)mg/dl,2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386.5±89.1)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21±0.64)mg/dl。两组间的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1 组有3 例患者,2 组有4 例患者需要输血。术后14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有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作用等同于通过静脉给予3 次氨甲环酸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氨甲环酸(TXA)静脉联合关节腔给药并引流管夹闭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拟行THA的64例老年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术前1h予TXA1g静滴,关闭切口后予TXA1g经引流管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术前1h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关闭切口后予生理盐水50mL经引流管注入,两组均夹闭引流管4h。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失血总量、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失血总量及输血率均小于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DV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XA静脉联合关节腔给药并引流管夹闭,可以明显减少老年患者THA术中及术后失血,使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更少,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DVT风险,是一种较好的围手术期止血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置换开始前将氨甲环酸15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术后夹闭引流管3h后开放;对照组用100 mL生理盐水静滴,余步骤同观察组.记录2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及输血量,同时观察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结果 观察组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4d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的显性、隐性失血量、输血量,降低了输血比率,且没有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引流管夹闭联合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通过引流管夹闭联合氨甲环酸进行止血。对照组单纯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凝血功能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530. 53±23. 01) mL低于对照组(830. 53±33. 01) mL(P 0. 05)。试验组平均输血量(60. 53±3. 01) mL低于对照组(360. 53±12. 01) mL(P 0. 05)。试验组术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6. 00%vs 20. 00%)(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PT、aPTT、TT下调,Fbg、PLT升高(P 0. 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00%vs 20. 00%)(P 0. 05)。结论引流管夹闭联合氨甲环酸可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符合准入标准的83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A组)40例及对照组(B组)43例,观察记录两组输血量、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率100%,失血量、术后输血量A组与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安全有效,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危险。  相似文献   

16.
孟涛  尚希福 《安徽医学》2015,36(11):1325-132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侧膝骨关节炎就诊并行初次 TKA 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于术前2周至术后2周口服补充铁剂,术中于松止血带前20 min 静脉给予15 mg/ kg 氨甲环酸,并于切口缝合完毕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0 g 氨甲环酸+20 mL 生理盐水),其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 FIB、PT、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天、3天、2周时 Hb 及 Hct 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 TKA 围手术期的失血,促进患者术后 Hb、Hct 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A)静脉内给药与关节腔内灌注同时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10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TA+生理盐水组和TA+TA组,每组各53例。TA+生理盐水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术前1h缓慢静推,切口缝合后向关节腔灌注生理盐水50 ml夹闭引流管3 h;TA+TA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术前1h缓慢静推,切口缝合后向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50 ml(含氨甲环酸500 mg)夹闭引流管3 h。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h、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含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TA+TA组患者和TA+生理盐水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76.1±48.4)ml和(290.1±58.1)ml、(920.3±180.2)ml和(908.3±173.3)ml,(690.3±153.6)ml和(705.3±144.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h及术后第2天的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均为3.8%,无差异。结论: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相比,静脉注射和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同时应用并不能更有效的减少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另外,氨甲环酸不会增加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 h方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行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90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同时行双下肢静脉彩超,试验组于手术关闭筋膜层后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3 h,对照组关节内注射20 ml 0.9%氯化钠溶液并维持引流管开放,两组患者引流管均于术后48 h拔除。记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侧、体质指数、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HCT),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侧、体质指数、手术时间、ASA评分、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且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第7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均未发现静脉血栓。结论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 h方案可有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血液丢失,同时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该方案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中缝皮后向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则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输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浓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d的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02.1±3.9) g/L、(91.0±2.1) 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分别为(141.1±44.6) mL、(258.5±77.6) mL、(380.0±50.0) 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1±54.2) mL、(371.6±55.4) mL、(760.0±25.0) mL,术后输血率为21.88%(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1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失血,降低术后输血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失血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A组26例,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B组26例,静脉注射氨甲环酸;C组25例,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D组2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比较4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D组,C组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