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本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PJS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PJS的CT影像特点.结果:5例中3例因腹痛、黑便并多次呕吐就诊,CT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合并肠套叠(空肠空肠);l例病史提示肠套叠患者,CT表现为套叠头部单发息肉并肠套叠;1例因腹部不适就诊,CT表现为胃多发息肉.术后病理结果类型多样,1例增生息肉,1例管状腺瘤息肉,3例错构瘤息肉.结论:PJS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肠套叠;CT检查主要用于明确息肉的大小及数量以及肠套叠的部位,或评估患者发生肠套叠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PJS患者资料5例,回顾性分析PJS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结果 5例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伴黑便及多次呕吐入院,CT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3例合并肠套叠,其中2例为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例为结-结型肠套叠; 2例合并肠梗阻,5例均未见明显恶变征象。术后病理结果类型多样,1例增生息肉,1例管状腺瘤息肉,3例错构瘤息肉。结论 PJS患者的主要CT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可伴肠套叠或肠梗阻,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PJS的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CT征象,以提高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形成基础。结果:32例中小肠型肠套叠9例,回结肠型8例,结肠型15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包括:慢性阑尾炎(4例),肠道腺瘤样息肉(9例),胃肠道间质瘤(8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3例),肠憩室(5例),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1例)。直接征象:靶征32例,伴肾形征16例、彗星尾征15例、双肠管征7例。间接征象:32例套叠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其中,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3例,后腹膜淋巴结影1例。结论:成人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在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及其继发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我院经内镜或外科手术证实的25例PJS患儿,分析超声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及声像图特点. 结果 本组共25例患儿,男女比例为3∶2.消化道内镜或手术发现97枚息肉,共合并19例肠套叠,超声发现82枚息肉及18例肠套叠,...  相似文献   

5.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提高对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搜集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胸部孤立性纤维瘤,分析其MSCT表现特征.结果:1例为纵隔孤立性纤维瘤,14例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5例密度均匀,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10例密度欠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地图样"轻中度强化.6例可见钙化;11例可见假包膜.结论:胸部孤立性纤维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CT的影像学特点,可以对绝大多数病例做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肺软骨瘤1例     
高慧  刘虎  张春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35-1335,1376
患者男,60岁。于3个月前开始上腹饱胀不适,近二十天加重伴绞痛。胃镜提示贲门腺癌而欲行手术,术前检查胸片示左下肺结节,密度均匀,无钙化,边缘较光整,诊断考虑转移。影像学表现:CT示左下肺背段孤立性结节,直径约1.2cm,CT值40HU,内部密度均匀,边缘锐利,增强扫描未见病灶有明显强化(图1~3),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手术及病理表现:术中见左肺下叶背段近叶间裂处一孤立性结节,直径约1.5cm,质硬,呈白色小结节融合状改变,表面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行结节切除。术中考虑为错构瘤。后行贲门3cm×3cm×2cm肿块切除…  相似文献   

7.
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结果:病变表现为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9例,不均匀者多为较大病变,为高低混杂密度,边界清楚,鼻腔呈膨胀性扩大,周围骨质可见压迫性吸收破坏、移位、变形、质增生硬化(7/11),以鼻中隔和上颌窦内侧壁多见.结论:鼻腔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14/16)或穿刺活检(2/16)病理证实的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有病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为胸部单发肿块,11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5例病灶中央可见坏死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地图样强化),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8例见增强血管影.2例内散在钙化.5例位于肺内,11例位于肺与胸膜之间,与邻近胸膜呈宽基地.5例见蒂状结构,1例见血管蒂.病理:瘤细胞稀疏区(胶原化明显)和密集区(由梭形细胞构成)共存,可见血管外皮瘤样分支状血管.免疫组化:所有肿瘤CD34、Vimentin阳性,大部分肿瘤Bcl-2(14/16)、CD99(13/16)阳性.结论:MSCT及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供、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确诊仍需要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9.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病例的CT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相对照.结果 10例中,CT平扫显示8例肿块边界光整,6例密度较均匀,4例肿块中心有低密度区.增强后7例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增强的血管.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消失则提示为恶性.病理学检查: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有多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vimentin、CD34、bc1- 2阳性,CK阴性.结论 胸部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10.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多发性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和皮肤黏膜的黑色素沉着为特征,因此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和色素沉着综合征。其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23例,并将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3例病变中,CT表现为密度大致均匀淋巴结(Ⅰ型)8例,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内多发结核性肉芽肿结节,其中伴或不伴有微小干酪坏死。密度不均匀淋巴结(Ⅱ型)15例,其中9例为单一淋巴结内有多个低密度区,病理表现为孤立淋巴结内见多个结核性肉芽肿,中心有干酪坏死;4例CT表现为孤立或贴邻的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中央见单发较大低密度区,病理表现为淋巴结边缘为结核性肉芽肿,中央见干酪坏死区融合成片;4例为融合或可疑融合淋巴结,病理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融合或贴邻,伴有周围组织受累,淋巴结内见结核性肉芽肿及干酪坏死。正常淋巴结结构消失、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大的融合低密度区(Ⅲ型)11例,病理表现淋巴结结构消失,病变中央大片状干酪坏死,边缘见结核性肉芽肿累及周围组织。结论:CT可清晰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各种特征,直接反映其病变各个阶段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9例病灶中7例发生于腹内,2例发生于腹外。发生于腹内者4例病灶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整;3例病灶略呈椭圆形或分叶状、混杂密度、侵犯周围组织,其中3例侵犯临近小肠,1例侵犯临近腹主动脉、右侧髂动脉及右侧腰大肌。发生于腹外的2例病灶表现为沿肌纤维浸润性生长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累及多块肌肉。9例病灶中1例可见囊变,1例有点状钙化,9例均未见瘤周水肿。CT增强扫描,病灶以中等强化为主,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明显强化区。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可以较好的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肺错构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肺错构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999年~2001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胸片检查9例,CT扫描6例,其中平扫3例,增强扫描3例。结果:主气管病变1例,中央形病变2例,周围型病变12例。右肺结节11例,左肺结节3例。病灶内钙化3例,有钙化和脂肪2例,均匀密度无钙化及脂肪10例。病变直径1~5cm。病变直径<3cmll例,占73.3%。光滑圆形孤立结节11例,浅分叶及不规则形状4例。3例行CT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本组肺措构瘤中33.3%(5/15)为典型措构角影像学表现:小结节直径<3cm,边缘光滑,病灶内可见钙化和/或脂肪。非典型表现为66.7%(10/15),包括大结节、浅分叶和不规则结节,结节均匀密度及位于主气管内。结论:爆米花样钙化和脂肪密度为肺错构瘤的典型征象。CT检查有助于鉴别非典型表现和肺内孤立性结节。  相似文献   

14.
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病理研究5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52例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 患者,共行108次病理检查, 下面讨论PJS患者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 (PSH)的CT表现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PSHCT表现。结果  5例CT表现均为肺内孤立结节 ,边缘清楚。 4例密度均匀、边缘光整 ,1例结节内有空洞形成 ,边界欠光整。增强后均有均匀强化 ,且强化程度与周围血管相仿。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该病诊断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X线、CT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资料完整且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X线、CT表现。结果左肺8例,右肺8例;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12例,浅分叶3例,1例边缘不规整;密度均匀12例,CT值约为42HU,点状钙化2例,空气半月征1例,囊变坏死1例,血管贴边征2例;增强10例,明显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1例。术前误诊8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n=4),转移瘤(n=2),错构瘤(n=1),曲霉菌球(n=1)。结论 PSH特征性表现为肺内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整,明显强化,偶见点状钙化及空气半月征,而对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错构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术前诊断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对比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同时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比较;均分别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征象明显减退。结论 CT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CT表现特点,以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SHL患者的CT图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探讨该病的CT诊断特点。结果:6例CT表现为肺内孤立性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密度均匀,病变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4例,边缘浅分叶2例;1例表现为双肺内多个类圆形结节;1例可见小的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是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域分别对应于其血管瘤成分与实性区。结论:SHL的临床症状和CT平扫无明确特征表现,CT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错构瘤的CT表现,并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31例由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胸部平扫与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肿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及强化特征,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CT扫描证实,25例(81%)的错构瘤是肺内型,其中包括24例孤立型和1例多发型,4例合并周围型肺癌。另外6例(19%)的错构瘤是支气管腔内型。绝大多数(30/31)患者的肿瘤CT表现是以边缘光滑锐利的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小于3 cm的肿块影为特征。此外,还可看到其他或多或少的伴发征象,诸如,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58%),不规则形结节(48%),软组织密度结节影(55%),钙化影(35%),以及脂肪密度影(13%)。在对比增强CT像上,所有错构瘤病灶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强化值小于30 HU)。结论除钙化及脂肪密度外,边界清晰及增强后轻度强化是诊断肺内型错构瘤的重要依据。而支气管腔内结节出现钙化或脂肪密度则高度提示支气管腔内型错构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34例肾错构瘤和2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采用CT、MRI扫描检查。结果 1)少脂肪肾错构瘤(34例):CT扫描显示6例呈等密度、4例呈混杂低密度、24例呈稍高密度;10例MRI平扫:其中T2均表现均匀低信号、T1呈等信号;增强扫描:34例患者均表现均匀强化,皮质期中度强化者20例、明显强化8例、6例为一过性强化;2)肾透明细胞癌(26例):CT平扫:13例表现低密度、7例为等密度、6例为混杂低密度;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平均为(2.9±0.7)cm;7例MRI平扫:T2均表现混杂稍高信号、T1为等低信号,2例存假包膜;增强扫描:15例患者皮质期存不均匀强化、7例呈中度强化且实质期、肾盂期强化现明显减退现象。结论应用CT扫描检查少脂肪肾错构瘤具有一定特性,联合MRI扫描检查可提高对少脂肪肾错构瘤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