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血,即出血,又称血证、血溢。除外伤因素引起出血外,多由六淫、疫疠等损及脏腑,损伤血络所致;亦可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包括眼、耳、鼻、舌、二阴及肌肤出血。《血证论·吐血》篇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二者互为影响,和则俱和,病则俱病。故失血治疗以“调气和血”为总则,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要法。临床分鼻衄、眼衄、齿衄、舌衄、肌衄、咳血、吐血、便血、溺血,  相似文献   

2.
血从鼻出为衄,斯证见于《内经》。许慎《说文》曰:“衄,鼻出血也”。段玉裁援引《素问·气厥论》“脾热移于肝,则为惊衄”作注。笔者读《伤寒杂病论》,见仲景对斯证之辨治极其精妙,其中设有预测衄作之法,立有揭示衄因之条,置有治衄求本之方,创有察目  相似文献   

3.
赵斌副主任医师,从医30年,学验俱丰,在中医理论研究及急重症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方面多有建树,尤其对中风病的诊治颇有心得,现将其诊疗经验介绍如下。1溯源求本,倡“脑衄”说“脑衄”之名,虽源于《内经》,而正式提出则见于清末唐容川的《血证论》。赵老师在《“脑衄”新识》一文中,详细论述脑衄的出处及其含义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脑衄”与“鼻衄”不能混为一谈,倡导恢复脑衄的本来面目,发展和丰富中风诊治理论,为临床辨证论治及护理理清了思路。《素问·调经论》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肝阳化…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较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淤点、淤斑粘膜和内脏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等,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尤以女青年为多。其发病机理有四个方面:①血小板生成低下:②血小板破坏过多;③血小板在体内滞留;④血小板被稀释。祖国医学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热毒内伏营血或脏腑气血所致,根据出血部位之不同可归为“肌衄”、“葡萄疫”、“齿衄”、“鼻衄”、“便血”、“尿血”等范畴。《医宗金鉴·失血总括》曰:“皮肤出血曰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曰:“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  相似文献   

5.
中医有“久痛入络”之说。林佩琴在《类证治裁》论胃脘痛时指出:“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素问·痹论》也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说明疼痛长期不止,痛(病)久入络,血络痹阻(血瘀),必然会引起患部组织缺血、坏死而使病情更为恶化。此与现代医学认为很多疾患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异常有重要关系相符。近年认为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等消化道疾病中,消化道粘膜局部纤溶亢进对其发病及病情恶化有重要关系(1~5)。但全身纤溶受精神的或外界的应激性  相似文献   

6.
李云英  吴艳华 《新中医》1996,28(9):58-59
中医古籍论鼻衄证治李云英,吴艳华,陈海鼻衄,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本文就有关中医古籍对本症的认识作一论述。1病名证候中医古籍对鼻翩之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春善病鼽衄。”《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见于中医的紫斑(肌衄)、鼻衄、齿衄、崩漏等血症之病。由于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现紫斑瘀点的血证,称为紫斑,亦称为肌衄。《医宗金鉴·失血总括》況“皮肤出血曰肌衄”,指出内科杂病肌衄发斑不包括温病出疹发斑。一、临床资料本组2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经西医各项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排除过敏性紫  相似文献   

8.
衄血属血证范畴。以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外渗于肌肤为特点的病证。衄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鼻腔出血,如《伤寒论》46条谓:“……剧者必衄,衄乃解。”指的是鼻衄;广义则泛指人体上部及体表皮下出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载“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而《张氏医通》明确指出:“其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者为衄血。”此论反映了血证的内在联系,故后世医家多宗其意。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临床分为鼻衄、齿衄、舌衄、眼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扩张咯血为内科急症之一,一般发病急骤,病因复杂。《济生方·吐衄》指出“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气血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丹溪心法》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认为出血由于阳盛阴虚之故。咯血之症,咳或不咳,血自肺系而来,从口中而出,其病机多由气火上逆,经曰:“而血动之由,唯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阳络损伤而血随之上溢所致。气属阳而易动,血属阴宜静。若妄动则为病,“气有余便生大”火性上炎而灼伤肺络迫血妄行是血不循经而上溢,则咯血由此而作。 咯血症之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别。外因因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犯,均易伤津动血。内因多伴为七情过极,五志化火,素体阴虚,阴虚火旺,火升则血溢。然而亦有气阴两虚,气不摄血者,临床诊断治疗则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紫癜的辩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癜指皮肤粘膜下出现瘀点瘀斑 ,具有压之不褪色的特点 ,包括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各年龄均可发病 ,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祖国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对“紫癜”有了认识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有关“葡萄疫”的记载 ,《医学入门·肌血衄》中提到的“肌衄”及《诸病源候论·患斑毒病候》中记载的“斑毒”均与“紫癜”相类似。紫癜属中医血证范畴 ,有虚证实证之分 ,笔者根据临床表现将之分为血热、疫毒、气血亏虚三大类 ,且在临床中运用中药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血热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大…  相似文献   

11.
《儒门事亲》体现了张氏的学术特点和治疗经验,他认为“灸、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儒门事亲》卷二),其中砭射即是用针刺络放血的方法。刺络放血法符合“邪去则正安”,“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小针解》)等中医经典理论,其主治头面、五官及外科病症等属于实证者,刺血大多取多血之太阳、阳明经穴位,刺血量以“逐邪务尽”为度。兹从治验病案谈谈对张氏砭刺法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2.
漫话紫癜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琪 《新中医》1991,23(7):12-13
紫癜肾即过敏性紫癜肾病,是多发于小儿的一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紫癜、顽固性血尿及浮肿为主要表现,属中医之“肌衄”、“尿血”、“水肿”等疾病范畴。观察其发病与病变过程,与热邪迫血妄行  相似文献   

13.
正紫癜其皮肤表现在中医属"发斑""斑疹""肌衄""葡萄疫"等范畴,常见紫癜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扰动血络,血分伏热,感风而发,热毒乘虚而入,外溢肌肤而发紫癜,内渗肾脏则尿血、尿浊,多发于春秋二季~([1-2])。笔者师从任献青教授,举其门诊少见型反复夏季复发型案例1则,结合体质学说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吴丽君 《光明中医》2005,20(3):14-15
冠心病是动脉硬化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 ,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之范畴。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均将劳累、情绪激动 (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 )、饱食、受寒等视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诱因。针对其发病诱因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护理 ,“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现将个人粗浅认识述之如下。1 发病诱因与中医基础理论1 1 劳累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人到中年之后脏气渐衰 ,气血阴阳逐渐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始衰矣 ,……”《素问·举痛论》 :“劳则气耗”。中医认为劳累 ,耗伤心气 ,…  相似文献   

15.
鼻衄寒下法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冰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8):511-511
鼻出血常发于春秋季节 ,即春温与秋燥之时。此时天气干燥 ,人体黏膜干燥易患鼻出血 ,临床观察鼻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结等腑实证。若局部止血与下法相结合 ,往往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 何以应用寒下法鼻出血的发生 ,辨证不外乎肺热、胃热、肝火等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热”。热盛则迫血妄行 ,溢出鼻窍。《济生方》中指出 :“夫血妄行 ,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盖血得热则淖溢 ,血气俱热 ,血随气上 ,吐衄也”。热还可导致气血上逆 ,引起鼻衄。《济生方》说 :“血热则气亦热 ,血气俱热随气上逆 ,故为鼻衄”。再者热邪本身可以伤络而致衄…  相似文献   

16.
略论《内经》刺血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是针刺方法之一。在《内经》中刺血疗法散在四十多篇文章中,对刺血原则、依据,应用方式以及作用均作了广泛的论述。本文根据《内经》有关记载予以整理,探索其规律,使之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一、刺血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刺血疗法也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四诊,辨明证候属性,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腧穴或部位进行治疗。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张景岳解释说:“决为泄去其血也。”《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  相似文献   

17.
经行吐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行吐衄属中医月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辨治有着独特疗效。本文强调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与内科吐衄有着本质区别,认为该病所逆之血不是局部的络伤血出,而是经血的逆行,故治疗不能循其常理,切勿见血止血,而以清降顺气为主,引血下行。并附2例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浅论牙衄、牙宣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衄又名齿衄 ,即指非外伤性从牙缝中或牙龈上渗血 ,因此又称牙龈出血。牙衄和牙宣有时难以严格区分 ,牙衄指以牙龈上渗血为主 ,牙宣以牙龈症状为明显 ,亦可伴有渗血。清代《疡科心得集》中称 :“牙宣又名齿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亦称 :“牙宣即齿衄。”故本文两证一并探讨。牙衄和牙宣 ,是齿和龈的病变。由于“肾主骨” ,“齿为骨之余” ,“龈为胃经脉络所致” ,所以齿属肾 ,龈属胃。如过食油腻或偏嗜辛辣则浊气壅胃 ,化为火热 ,循经上炎 ,也有房室劳累或久病之后 ,为肾阴不足 ,虚阳上浮 ,如是火热阳虚 ,熏灼络脉 ,络渗血溢遂现…  相似文献   

19.
益母草善治过敏性紫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丁友 《中医杂志》2003,44(11):810-811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和渗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血(紫癜),而血小板计数正常,且常有关节炎、腹痛、肾炎等改变。属于中医“血证”、“斑疹”、“肌衄”范畴。其主要原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肤,入营伤络,致血溢脉外而成。特点为大小不等的紫青斑点,随出随收,反复出没。  相似文献   

20.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而行,或从九窍而出,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病证。《内经》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均有论述,并可散见于多篇之中,未成系统,笔者略加论述,以期对有较全面的认识。1 血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血证的形成与外感时邪、内伤情志及饮食劳倦相关。出血之因于外感时邪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唾血血泄鼽衄”,“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等等。出血之因于情志者,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