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粘附分子CD44,CD54训自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CD44,CD54作为一类跨膜糖蛋白,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D44分子的变异体与癌细胞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而CD54与患者肿瘤的免疫状态有关,能介导免疫细胞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深入探讨CD44,CD54在肿瘤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D133、CD44和PSCA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特异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33、CD44和PSCA在70例肝细胞癌(HCC)、5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及培养的HepG2细胞的表达.结果 CD133、CD44和PSCA在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8.6% (41/70)、61.4% (43/70)和40% (28/70);在I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 (28/50)、52%(26/50)和44%(22/50);统计学分析显示三者在HCC和ICC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0.824,P>0.05);但PSCA在ICC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HCC(P<0.05).CD133、CD44、PSCA阳性细胞在HCC、ICC和HepG2培养细胞中的分布均存在散在和成簇/片状两种形式,其中CD133以散在分布为主,而CD44和PSCA则多呈成簇/片状分布.在HCC和ICC癌的旁组织中,CD133、CD44和PSC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4%(36/70)、47.1%(33/70)和32.9%(23/70)以及46%(23/50)、32%(16/50)和36%(18/50),比较3种蛋白在HCC和ICC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CD133、CD44、PSCA在HCC、I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的一致性.结论 CD133、CD44和PSCA可能均是肝癌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物,其中CD133的特异性最强;而PSCA可能是ICC较为特异的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类红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对标准型CD44分子表达及其亚细胞分布的影响.通过外源性底物对[γ-^32P]-ATP的摄入量测定红细胞蛋白激酶C的活性;通过放射自显影法测定CD44分子的磷酸化;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CD44亚细胞分布;采用流式分析法测定CD44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PKC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myristate acetate,PMA)处理人红细胞30分钟时PKC活性达高峰,此时CD44的磷酸化水平最高,CD44分子表达也达到了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KC活化导致CD44在细胞膜上聚集,而PKC则聚集在CD44处.Calphostin C能抑制PKC的上述作用.结论:PKC活化通过磷酸化作用上调CD44分子的表达,并导致CD44与PKC的同步移位与共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CD29和CD44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40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CD29和CD44表达。结果: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CD29和CD44表达显著增加。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CD29和CD44的水平对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研究CD44及其变异体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潮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食管癌蜡块(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食管癌中CD44的表达共145例,CD44v6共146例。SPSSl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各组之间表达情况的数据统计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各组中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UisH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D44及CD44v6在5例小细胞癌中均不表达O%,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1%(127/140)和82.27%(116/141)。其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分别为100%(10/10)及88.89%(8/9),中分化组分别为98.21%(55/56)及94.74%(54/57),而低分化组则分别为83.78%(62/74)及72%(54/75)。CD44及CD44v6在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癌之间的表达情况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在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间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及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化越好,CD44及CD44v6的表达越强。结论CD44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及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它们可以作为食管癌组织学分型的一个辅助标记物及预后预测因子之一。另外,鉴于CD44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高表达率,提示其可能为食管癌干细胞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BCG2 以及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60例乳腺癌、癌旁及30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中CD44+/CD24-细胞的表达并应用单染技术检测ABCG2.结果:ABCG2在乳腺癌、癌旁和增生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16.67%和60.00%,乳腺癌及增生组织表达均高于癌旁(P < 0.01);CD44+/CD24- 细胞在3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3.33%和26.67%;增生组织表达高于乳腺癌及癌旁(P < 0.01).两者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复发与否、间质有无淋巴反应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ABCG2表达与无瘤生存期相关(P < 0.05),CD44+/CD24-细胞表达与无瘤生存期不相关(P > 0.05).ABCG2表达与CD44+/CD24-细胞无相关性 (P > 0.05).结论:ABCG2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长;CD44+/CD24-细胞并非只存在于乳腺癌组织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44和CD44v6在胚胎各脏器中的表达,了解这两种表面标志物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CD44和CD44v6在6例胚胎各器官的表达情况。CD44用已知阳性的淋巴结作阳性对照;CD44v6用已知阳性的扁桃体作阳性对照。两者均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 CD44主要表达于间叶组织中,如食管、胃及肠管的深肌层,心脏中的部分小血管、神经束以及各器官中的纤维组织,肝和脾内的造血细胞也有表达,但不表达于骨、肾、睾丸、心肌和肝细胞。另外,在少数上皮组织中也见有表达,如食管黏膜和气管黏膜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及气管腺上皮。CD44v6的表达仅见于食管上皮基底层细胞中,其它各器官均未见表达。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CD44和CD44v6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成体干细胞特性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直观的依据和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CD44基因表达抑制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耐药性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根据CD44基因表达序列设计有效的RNA干扰片段,将其插入质粒表达载体中,获得针对CD44mRNA的特异性siRNA真核质粒(pGCsiRNA-CD44),转染K562/A02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K562/A02细胞CD44、mdr-1和bcl-2mRNA的表达;用MTT法检测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周期;Hoche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针对CD44基因的siRNA真核质粒可有效沉默K562/A02细胞的CD44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转染了4条pGCsiRNA-CD44质粒的K562/A02细胞CD44表达均明显受抑,以转染了siCD44-1的细胞中抑制最强。转染pGCsiRNA-CD44质粒48小时后,K562/A02细胞CD44mRNA表达水平下降64.1%(p0.05),同时mdr-1与bcl-2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5.6%与50.8%;K562/A02细胞IC50为(17.97±1.61)μg/ml,无义序列质粒转染后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IC50为(16.95±1.72)μg/ml,pGCsiRNA-CD44转染后IC50明显降低为(8.77±1.63)μg/ml(p0.01)。转染48小时后,G0/G1期细胞比例提高了10.7%;细胞出现核固缩、核边集、凋亡小体等改变。结论:特异性CD44siRNA可显著抑制K562/A02细胞CD44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有效逆转K562/A02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研究CD44及CD44v6在癌前食管及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潮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食管病例蜡块(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癌前食管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140例。SPSSl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各组之间表达情况的数据统计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各组中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D44及CD44v6在正常的鳞状上皮,只表达于上皮基底层3~5层细胞,随着上皮的增生,表达的细胞层数逐渐增加,在非典型增生的上皮则主要表达于有异型的上皮,而原位癌则几乎表达于上皮的全层。CD44及CD44v6在各种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均存在差异(均P〈0.01),其中从正常食管组织及伴上皮增生但无细胞异型的食管组织至食管鳞状细胞癌之间,其表达强度逐渐增强,而从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至食管鳞状细胞癌之间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结论CD44及CD44v6在癌前食管及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提示它们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为食管癌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长必安对人大肠癌细胞表面CD44 表达的影响。方法按长必安含药小鼠血清作用浓度 ,将两株大肠癌细胞各自分别分成低、中、高三组 ,同时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长必安与5 -Fu联合用药组。将FITC标记鼠抗人CD44 抗体与上述各组细胞共同孵育后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CD44 阳性百分率。结果中药长必安作用的各组细胞其CD44 的阳性率较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都有显著下降。结论长必安不仅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体外生长 ,还能有效地降低大肠癌细胞表面的CD44 表达 ,提示在临床应用中 ,长必安在直接抑制肿瘤的同时 ,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CD44单抗IM7在体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干细胞(LSC)黏附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20例初诊CML患者骨髓及20名健康新生儿脐血标本,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离纯化CML患者骨髓和正常人脐血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和CD44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CD44单抗IM7孵育前后细胞的黏附能力,体外跨内皮迁移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结果 ①CML患者骨髓CD34+细胞(CML-CD34+细胞)中CD34和CD123双阳性细胞率为7.5%,CD44阳性细胞率为(86.60±2.10)%;脐血CD34+细胞中CD44阳性细胞率为(25.40±1.7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IM7孵育后的CML-CD34+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为0.34±0.07[吸光度(A)570值],未经IM7处理组为0.62 ±0.11,CML-CD34+细胞经IM7处理后的黏附能力显著下降,而脐血CD34+细胞IM7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③跨内皮迁移实验显示经IM7处理后的CML-CD34+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抑制率为46%~63%,而CD34+细胞迁移抑制不明显.④经IM7处理后的CML-CD34+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能力明显降低,而脐血CD34+细胞IM7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CML患者来源的CD34+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为性质不同的造血干细胞,抗CD44单抗IM7在体外能有效抑制CML-CD34+的黏附和迁移,从而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膀胱癌EJ细胞株中CD44基因小RNA干扰后细胞侵袭功能的变化。方法小RNA干扰的方法抑制EJ细胞中CD44基因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shCD44-EJ细胞的侵袭功能改变。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shCD44-EJ细胞与CD44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性下降,Westernblot检测CD44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结果显示shCD44-EJ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约50%。结论特异性沉默CD44可抑制EJ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CD44、CD133+细胞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乳腺病理标本200例(乳腺增生25例,不典型增生22例,乳腺癌153例)及正常乳腺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乳腺不同病变组织中的CD44、CD133+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CD44、CD133+表达水平。结果 CD44、CD133+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乳腺增生、不典型增生(P0.05)。在乳腺癌、乳腺增生、不典型增生中CD133+、CD44双重表达率分别为58.2%、32.0%、18.2%(P=0.00)。CD44、CD133+的表达水平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的增高而升高(P0.05);肿瘤复发的乳腺癌CD44、CD13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发的乳腺癌(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CD44、CD133+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联合分析CD44、CD133+的表达有利于评估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也是乳腺癌治疗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侯庆香  何金  刘彦  刘会敏 《临床医学》2003,23(10):61-62
目的 :了解CD44s及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0例正常子宫内膜、3 9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 (附含 8例不典型增生 )、48例子宫内膜癌中CD44s及CD44v6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 ,细胞头基本不着色或着色较浅 ,细胞核被苏目素复染称淡蓝色。CD44s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为 2 2 /4 0 ,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为 2 0 /3 9,子宫内膜癌中为 3 3 /4 8;CD44v6阳性表达分别为 2 /4 0、9/3 9、3 1/4 8。随着内膜的恶变 ,CD44s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别 ,而CD44v6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别。结论 :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 ,且与三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而CD44s则无关  相似文献   

15.
CD44分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细胞粘附分子,它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特异性粘连。胃癌又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CD44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侵袭、转移与预后成为研究热点。在此对CD44分子的生物学特性、胃癌CD44.表达的检测方法、胃癌CD44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液肿瘤细胞株K562、HL-60及临床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CD44分子表达、分型情况,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原核表达CD44分子。方法根据CD44 m RNA剪切模式设计引物,PCR扩增CD44基因,测序比对分析分子亚型,然后酶切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9例临床标本均为CD44isoform4型,K562细胞株中未能检测到CD44,HL-60细胞株CD44为isoform4变异型;在37℃1m M的IPTG诱导2h后,CD44基因胞外区片段(h CD44om)的蛋白表达量最大,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8.6%,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为特异性的CD44蛋白。结论 AML和CML外周血标本分子为CD44isoform4型,HL-60细胞株为CD44isoform4变异型,可能为m RNA新的剪切体及基因组不稳定突变所致;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CD44isoform4型蛋白胞外区多肽,为后续单克隆抗体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特异的细胞游走受体(receptorfor HA-mediated motility,RHAMM)、CD44V6在膀胱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膀胱癌中RHAMM、CD44V6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膀胱癌中RHAMM蛋白表达.结果膀胱癌RHAMM、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和53.1%.随着膀胱癌进展RHAMM阳性表达有增高趋势,与病理分期、术后复发及转移有关(P<0.05,P<0.05,P<0.01),而CD44V6阳性表达则显著下降,与术后复发及转移呈负相关(P<0.01,P<0.05).Western blot显示膜型RHAMM蛋白在侵袭转移的膀胱癌中有上调表达.结论膜型RHAMM、CD44V6异常表达与膀胱癌侵袭转移及预后有关,可能是判断膀胱癌恶性表型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CR1,即CD35)、CD44s和CD58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完整细胞酶免疫定量分析法对75名健康对照人及66名T2DM患者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红细胞CD35、CD58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人群,2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CD44s下降不明显(P>0.05);身高和体重影响CD35含量变化。结论红细胞CD35、CD44s和CD58含量减低可能导致T2DM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它们可能共同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CD44分子与消化道肿瘤转移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D44分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细胞粘附分子之一,参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连,具有多种生物学结构和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就CD44分子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D44v6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探讨其与星形细胞瘤分级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8例星形细胞瘤中CD44v6的表达情况,以正常脑组织和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为阴性对照。【结果】CD44v6在正常脑组织和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中不表达,在星形细胞瘤中高表达,且在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和术后复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显著。【结论】CD44v6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术后复发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