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高辉 《颈腰痛杂志》2001,22(1):61-62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1 ] ,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3年来 ,我们采用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8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本组 180例 ,男 72例 ,女 10 8例 ,年龄 14~ 84岁 ,平均 38.6岁 ;病程 1天~ 5 0年。临床症状 :眩晕、头痛 180例 ,颈枕神经痛 16 2例 ,上肢麻痛 140例 ,颈僵痛 112例 ,耳呜、视物不清 6 2例 ,有体位性猝倒病史 30例。 X线片示 :横突间距变小 170例 ,颈曲变直 15 0或反屈例 ,钩椎关节增生 148例 ,椎体旋转 (双边影、双突影 ) 6 2例 ,前纵韧带钙化 40例 ,项韧带钙化 32例 ,骨桥形…  相似文献   

2.
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辉  戴玉景  刘兵甘 《中国骨伤》2004,17(9):542-54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旋牵手法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创立的一种手法,它是旋转扳法和颈椎牵引两种手法的结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得到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证实,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往对颈椎病的手法治疗,由于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严,造成一些医疗事故,对其临床争议比较大。本研究从应用解剖和流体力学角度,为旋牵手法提供规范化研究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辉  叶勇军 《中国骨伤》2010,23(4):257-260
目的:比较3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138例,女16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6岁)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C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旋牵手法(每周1次,每次30min,4次为1个疗程)、旋转扳法(每周1次,每次30min,4次为1个疗程)和颈椎牵引法(每日1次,每次30min,重量5~10kg,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6个月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观察颈椎曲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血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颈椎曲度(C2-C7Cobb角)改变:A、B、C组分别改善(1.82±0.88)°、(0.12±0.06)°、(0.56±0.22)°,A组优于B、C组(P0.01和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A组与B组相比,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均明显改善(P0.01);A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也均有改善(P0.05);B组与C组相比,LVA、RVA、BA血流改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相比LVA、RVA、B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A组治愈3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8例,优良率92%;B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64例,优良率36%;C组治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56例,优良率44%,3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颈椎曲度而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但旋牵手法优于旋转扳法、颈椎牵引法,其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头痛头晕为主要特征。我们应用连续硬膜外阻滞的方法进行治疗,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治疗方法,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和判定疗效的标准,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经颅多普勒(TCD)出现以来,迅速发展、普及,成为CSA检测的常用手段之一。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法为主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2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孟亮  李军  肖良晋  梁英 《颈腰痛杂志》2003,24(4):242-24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 ,主要以眩晕、头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状 ,现将我院以手法为主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0 2例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0 2例中男 41例 ,女 61例 ,年龄 19~ 76岁 ,平均年龄 5 1.2岁 ;病程 2天~ 2 5年。临床症状 :眩晕、头痛 10 2例 ,上肢麻木 40例 ,颈部僵痛 60例 ,视物不清 19例 ,有体位性猝倒史 2 1例 ,X线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 78例 ,钩椎关节增生 64例 ,椎间隙变窄 60例 ,椎体后缘增生 70例。其中 76例经脑血流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 治疗方法(1)手法治疗1准备…  相似文献   

8.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和 《中国骨伤》2002,15(5):310-3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自1997年1月~2000年10月采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随机设对照组60例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秦新常 《颈腰痛杂志》1997,18(3):196-196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该型颈椎病15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中,男90例,女66例;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36岁,以45岁以上者为最多;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2灰。全部病例都有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发作性弦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伴有耳鸣或恶心,均经临床及颈椎X线、脑血流图检查,确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操作[1]患者滴去头部饰物,坐方凳.术者站患者前面。双手拇指文替上推眉间(印堂穴)10~20次,并交叉点按睛明、攒竹穴各2次。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颈椎牵引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方法2010-05-2011-06,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颈椎牵引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组)和牵引组(颈椎牵引治疗组),联合组39例,牵引组39例,失访6例。治疗前后均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情况,及应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定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的改善更加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两组患者的综合功能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的分值降低更加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循环中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患者的日常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压氧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高压氧与药物应用的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研究组加用高压氧治疗。以症状评估量表判断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另外采用经颅多谱勒(TCD)测量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比较治疗手段的作用,探讨最佳治疗方法。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患者症状均减轻,研究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CD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改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高压氧与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脑的血液供应,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42 例 CSA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25 例,女 17 例;年龄 30~74 (53.9±11.0)岁。单节段病变 18 例,2 个节段病变 17 例,3 个节段病变 7 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6 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 Cobb 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0 (14.0±5.2)个月;手术时间 95~220(160.38±36.77) min,术中出血量 30~85(53.60±18.98) ml。2 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 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 6 个月 38 例眩晕改善,改善率 90.5%。NDI 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 Cobb 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 6 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 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 CSA 患者,ACDF 手术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袁经琳导师经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椎病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方法 对随机的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用本手法和复方丹参进行治疗对照。结果 本手法疗法能通过纠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异常X线表现,降低患者异常增高之血液粘度,缓解其椎动脉痉挛,从而达到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临床治愈的目的。结论 本手法安全、合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立民  姚猛  孙崇毅  刘继兰 《中国骨伤》2004,17(10):580-581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孙树椿  于栋  张淳  武震 《中国骨伤》2005,18(7):413-415
目的:验证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在造模当日及造模后4周,分别检测每组的SPNs放电次数及N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57.45±7.89,56.60±7.44;对照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10.08±2.26,10.00±2.24。两组比较,P<0.001。模型组血浆中NA含量(5.48±0.46)pmol/ml,(5.36±0.43)pmol/ml;对照组血浆中NA含量(3.31±0.43)pmol/ml,(3.30±0.32)pmol/ml。两组比较,P<0.001。结论: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的供血不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杰  丁建中 《中国骨伤》2003,16(5):283-28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 ,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我院自 2 0 0 1年 6月 - 2 0 0 2年 2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 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对 6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0例。病例选择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 ] 诊断标准。治疗组 :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2 4~ 70岁 ,平均 4 8 87岁 ;病程最短者 2d ,最长者 10年 ,平均 7 0 7个月。对照组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2 9~ 70岁 ,平均 5 2 4岁 ;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观察推拿改善椎动脉血流量时效性的特点,以及基于NPY、ET-1探讨这种时效性的物质基础。方法:将50只6月龄体质量为(2.0±0.5)kg,雌雄各半的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推拿10 min组、推拿20 min组和推拿30 min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行注射硬化剂法制备CSA家兔模型,推拿10、20、30 min组行相应时长的推拿治疗,每日1次,连续10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Peri Flux 5000激光多普勒仪检测各组家兔椎动脉血流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NPY、ET-1含量。结果 :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变化方面比较:模型组(0.009±0.775)PU与推拿10 min组(5.117±0.712)P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推拿20 min组(11.634±0.999)PU、30 min组(11.831±0.992)P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10 min组与推拿20、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20 min组与推拿3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PY含量变化方面比较模型组(-0.327±0.863)pg/ml与推拿10 min组(24.518±6.027)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推拿20 min组(46.141±8.196)pg/ml、推拿30 min组(47.091±10.699)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10 min组与推拿20、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推拿20 min组与推拿3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1含量变化方面比较模型组(0.300±1.109)pg/ml与推拿10 min组(3.283±13.385)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推拿20 min组(36.701±8.928)pg/ml、推拿30 min组(37.719±7.320)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10 min组与推拿20、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推拿20 min组与推拿3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治疗CSA家兔需要达到20 min时才可以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量,但是继续延长推拿时间则无明显效果,推拿这种时效性特点的物质基础与血清中NPY和ET-1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