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气藏开发潜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对于靖边气田,目前在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难点:(1)由于剥蚀作用,沟槽分布复杂,从马五12到马五31沟槽范围逐渐缩小,至到沟槽消失,形成貌似现今黄土塬的侵蚀古地貌。由于各小层储层边界不统一,现今地质建模软件中无法直接反映各小层边界变化情况,且直接利用工区范围内井点数据建立储层属性模型,沟槽内非储层井点值将影响储层建模结果的准确性(2)气田储层非均值性强,加之气井井距相对较大,井间预测精确度较低(3)气田面积较大,开展整体数值模拟难度大。针对上述难点,本文提出沟槽相和地层相概念,将相控建模应用到靖边气田剥蚀残留碳酸盐岩储层建模中,形象地刻画出研究区地层分布特征,有效排除了沟槽内井点数据对储层属性参数预测的影响;同时充分结合动静态资料,提出了基于动态约束的储层建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非均质储层井间预测问题,提高了模型的精确度;最后通过多学科集成应用,实现了大型气田整体数值模拟。上述方法技术为靖边气田开发潜力准确评价奠定了基础,且对同类气藏开发潜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靖边气田陕200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各小层侵蚀沟槽分布复杂,剥蚀严重。研究区内沉积微相分布单一,缺乏地震数据体,应用传统的相控建模,很难保证储层建模结果的准确性。为准确刻画所选区域碳酸盐岩剥蚀储层的展布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将研究区划分为沟槽相、储集相、干层3个相,将相控建模应用到储层随机建模中;同时,根据测井渗透率不能反映陕200井区裂缝发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根据试气无阻流量反推出地层渗透率,并用于储层确定性建模中。通过对比相控随机建模、确定建模与地质认识的符合程度,评价所选研究区碳酸盐岩剥蚀储层地质建模方法的适应性。研究表明,确定性建模与地质认识的符合性更好,建模储量与地质储量的误差更小,应用效果良好,从而说明确定性建模更适应所选研究区的储层建模,为后期水平井布井优化及气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深部碳酸盐岩储层以次生溶蚀孔、洞、缝为主,空间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传统的"相控建模"、"岩溶建模"和"碳酸盐岩储层相控建模"方法均不能准确刻画储层分布特征。为此,提出地震约束建模方法:首先基于线性反演去除资料的AVO效应获得纯纵波数据,然后结合测井信息计算相对波阻抗,并进一步转化为绝对波阻抗属性定量质控波阻抗反演质量。采用的建模方法本质上属于确定性建模,流程包括纯纵波数据提取、相对阻抗计算、振幅约束低频建模、波阻抗反演等。ZG8井区的实例分析证实:基于纯纵波振幅约束建模的反演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插值建模方法受井资料影响大的局限,克服了常规融合层速度等建模方法精度不高的缺陷,准确反演了强非均质储层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靖边气田马五1+2气藏含气面积大、井数多、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开发后气藏非均衡开采严重,开展精细的气藏动态评价存在难度。通过动静态资料结合,形成了地层压力评价、动态储量评价、产能评价等低渗非均质气藏动态精细评价技术,落实了气田开发动态指标,并创新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形成了靖边气田碳酸盐岩气藏基于动态约束的地质建模方法,准确刻画了沟槽的分布形态和描述了储层属性的非均质性。另外针对靖边碳酸盐岩气藏"古地貌侵蚀沟槽发育导致井位优选难度大,气层薄、局部小幅度构造变化快导致地质导向难"的特点,技术攻关和现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靖边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为靖边气田单井产量提高及气田的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储层建模优化技术在靖边气田下古气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边气田下古气藏为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工区面积大,储层薄,储层致密区发育等特点。在该区块储层建模的过程中,存在着侵蚀沟槽发育、海相碳酸盐岩无精细相模型和无法判断储层沉积方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层切割精细沟槽刻画技术、相控建模与储/地比模型约束技术和数据分析对比优化等技术,最终建立了符合气藏地质特征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气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垦利X油田沙河街组储层厚度薄,单层厚度多数小于4 m,砂泥互层结构明显,受埋深影响,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储层预测难度大。充分应用工区三维地震信息,在精细层序格架约束下,通过地层切片及属性提取与分析技术,提取多种类地震属性,在地质分析及井点信息约束下,优选出最能反映沉积特征及储层分布的地震属性,然后分析井点砂泥岩参数与地震属性的相关性,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属性的关系对地震属性进行标定,最终在沉积模式约束下,实现基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薄互沉积储层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采用井震联合方法对储层次生孔隙度进行了预测。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数据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参数,然后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次生孔隙参数与井旁道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预测全工区储层次生孔隙度分布。采用井震联合方法预测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与钻遇优质储层的井点吻合,预测结果在研究区块有一定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靖边气田储层纵向分布复杂,储层属性和储层压力变化范围较大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机理模型并预测不同属性不同压力下模型的生产动态,得到了不同机理模型的产气剖面和动态储量,利用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不同机理模型不同参数变化率下无阻流量和动态储量的变化率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储层参数对靖边气田单井产能和单井动态储量的影响敏感程度不同,达到准确分析靖边气田单井产能和动态储量敏感性的目的,对靖边气田的单井产能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气藏裂缝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复杂,仅依靠井资料和随机模拟的三维地质建模无法准确描述储层以及裂缝特征,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误差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流体动态分布预测。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S气田群为例,提出基于地震的复杂碳酸盐岩双重介质建模技术,利用多级相控反演礁滩体内幕储层技术对基质模型进行约束,利用地震多属性融合裂缝预测技术对裂缝模型进行约束,精细表征了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裂缝分布特征,提高了复杂碳酸盐岩建模精度,提升了数值模拟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利用双重介质模型和数值模拟对储层连通性开展了有效评价,准确判断了水源方向,为后期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0.
�������ᄌ�������ص��ʽ�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靖边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的主要矛盾,以随机模拟建模为主要方法,对和气田靖边区地质研究和气藏描述成果进行量化转变,形成了包括构造模型、物性模糊和流体分布模型的长庆气田靖边区整体地质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储量的风险估计、归纳气井产能与地质情况的关系、提供井位优选的参考依据及提供气藏数值模拟的网络参数场。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前石炭纪古地貌解释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在原有古地貌解释模式下部署的多口勘探开发井钻探均告失利,二维地震储层预测准确率下滑至70%以下,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的进程。为此,在综合分析已有古地貌恢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印模法、残余厚度法的基本原理,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创建了一种考虑古构造影响的定量古地貌恢复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该气田进行古地貌恢复与侵蚀沟槽重新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下古生界储层沟槽解释模式由原来的"东西向大型侵蚀沟槽、南北向毛细沟槽模式"修正为"东西侵蚀主沟槽与局部侵蚀潜坑并存"新模式;(2)较之于原预测结果,下古生界侵蚀主沟槽东西向长度缩短近1/2,毛细沟槽发育范围较小,局部被半径介于1~15 km的潜坑替代;(3)据重新解释的成果,该区下古生界气藏可扩大含气面积305 km~2,预计可建天然气产能4.5×10~8 m~3/a。2016—2017年,利用该研究成果在原解释的沟槽内部署井位30口,目前已完钻8口井,7口井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1+2亚段储层保存完整,其中5口井试气的平均无阻流量为14.3×104 m~3/d,证实新方法能准确地对该区古地貌进行定量化表征、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沉积微相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其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要科学布署井位并制定合理的气藏开发方案,就必须弄清储层物性和地层水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态。通过储层特征研究,认为沉积微相是磨溪气田嘉二段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相控建模是依据沉积相在时、空域的展布特征对沉积储层随机建模进行约束,所建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因此,利用单井各储层段沉积相分析成果并结合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建立了各储层段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又进一步结合单井储层参数解释成果,在相控的前提下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各储层段三维属性模型。实钻资料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气藏开发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相控建模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靖边气田马五1+2古岩溶气藏储层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边气田马五1 2气藏储层成层连片次生溶蚀孔、洞、缝发育,古沟槽和致密带广布,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尤其古沟槽和致密带分布、储层连通状况等与气田开发密切相关。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信息,考虑沉积、成岩、地貌、生产动态等多因素,在古沟槽识别和致密带研究基础上,结合井间干扰、油层压力变化和试井边界响应分析,按照局部、就近原则对马五1 2气藏进行了储层连通性研究,对连通体进行了识别。确定连通体分布一方面受控于被致密岩相包围的有利成岩相带,宏观上与弱—中等充填泥粉晶云岩对应性好;同时受各级古沟槽夹持,在2个一级古沟槽之间往往共生多个连通体,而连通体又严格地受二级或三级古沟槽切割控制。连通体问题的研究将能够直接指导马五1 2气藏生产,对于类似气田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的成藏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布的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形成于动荡、富氧的古地理环境,因而其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差,生烃潜力低,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盆地西、南缘台缘深水斜坡相的中奥陶统平凉组存在优质海相烃源岩,其形成的油气最早富集在中央古隆起及其周围;伴随着中央古隆起带轴部的向东迁移和早白垩世末盆地西倾大单斜的定型,平凉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生成的天然气和早期古油藏裂解气,由中央古隆起带向北东方向发生二次运聚,最终在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中聚集成藏,即形成靖边大气田。这一过程包含了油藏、油气共存和气藏3个成藏演化阶段,也证实了盆地西、南缘平凉组烃源岩是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组储集层为厚层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孔隙受成岩作用的改造,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给地质建模带来很大困难.另外,由于开发井网密度低,完全依赖井资料无法精确描述储层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但是研究区内沉积相分布面积广,垂向和平面上的相带变化缓慢,并且三维地震数据品质较高,基质孔隙度曲线与地震波阻抗有良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表征技术及其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表征与建模是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致密砂岩气藏因其特殊性,储层表征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产气层下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由多期河道砂体叠置而成,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强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随着水平井的规模开发,更加精细的储层表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借鉴油藏表征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特点及多年的开发实践,提出了该气田储层表征的技术思路:①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②以刻画砂体、有效砂体为重点,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③优化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根据苏6区块历年地质建模效果和当前国内外河流相储层的地质建模方法,总结归纳出了不同开发阶段、含不同生产资料的相控建模技术。最后结合气田开发实际,展望了致密砂岩气藏储层表征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浩 《特种油气藏》2022,29(2):57-6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天然气勘探起步较晚,古生界气藏隐蔽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为探究该地区气藏成藏模式,以沉积学原理为基础,从地层分布、构造特征、沉积相、储层主控因素等方面研究了延长气田南部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延长气田相对优质储层是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储层规模决定气藏规模;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地震识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岩盐礁滩相带是油气的重要储集场所,近年来逐步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其中四川普光特大气田的发现为我国碳酸岩盐生物礁滩气藏的勘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沉积相带在碳酸岩盐礁滩的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层序地层、地震地层学与地震属性分析的角度对四川一些地区的鲕粒滩相的识别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采油技术。水平井开发的技术关键之一是建立油气藏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据此可以确定明确的地质目标,设计合理的钻井轨迹。在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首先以构造解释成果为基础建立地层格架,然后结合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成果和相控建模的思路,利用序贯指示模拟等随机建模方法进行油气藏的属性建模。在大庆T4油田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T48-L121井区的精细地质模型,精细刻画了5m厚度砂体的空间展布,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水平井轨迹的设计,在高含水油区获得了较高的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靖边气田马五1+2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开发中面临的“侵蚀沟槽发育、主力储层厚度薄、小幅度构造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实施难点,综合应用三维地震技术、地质储层评价、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气藏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建立了水平井井位优选、轨迹优化设计、现场地质导向与轨迹调整等水平井开发关键地质技术。使得完钻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达到60%以上,单井产量达到了直井的3~5倍,实现了靖边气田水平井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