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推进苏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发展创新型经济是苏州加快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三区三城"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加强引导,重点是加强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2.
集聚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建立人才畅通流入的招引机制。从集聚人才的长效目标来看,科学规范的招引制度是人才集聚基本保证。根据中国医药城的发展经验,集聚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建立高层次人才高端"猎聘"制度、高层次人才特殊流入制度和高层次人才载体接纳制度。中国医药城之所以产生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就是因为其在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了较为科学的高层次人才招引机制,破除了人才政策壁垒,打通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3.
激励模式是试图解释和预测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为组织确保其行为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提供理论依据并进而形成的特定理论模式。"三因素激励模式"定义并决定了人才激励的范围、结构与导向,具有极大的理论可能性,包括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的解释。以"三因素激励模式"为视角,观照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激励,其基本要素生成了若干具体要目以及相应的条件假设。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暗含着相互影响的内外两个循环系统,而在激励机制的具体运用中,对激励广度、频度和平衡度等方面则应适当地把握。  相似文献   

4.
大学城对区域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和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建设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建设,提升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技术水平,缩短了技术产业化过程,解决了苏州市自主创新对技术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艰苦行业的煤炭高等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是求贤若渴。因此高层次人才引进是解决煤炭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短缺和匮乏的捷径,但是如何才能突破"行业"和"地域"的劣势破解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难题。本文从煤炭高校目前情况和高层次人才特点入手,结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些对策,以期促进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上看,"三生教育"是人生的根本性教育,是让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人生教育,是通过关爱人的生命成长、激发生命价值从而惠及社会良性发展的教育,也是人才和人格形成的生命动力之基础教育。"三生教育"的深层底蕴,应当深入到人的生命理性、生存理性、生活理性中去,这样就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共人本主义哲学精神结合进来,即通过"每个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而实现"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的、既是个体的又是公共的人本价值精神。"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7.
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三创"建设模型的内涵出发,紧扣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科研创新体系3大建设主线,围绕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以求能为同类院校创办品牌特色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近5年来,苏州科技大学以"人才强校"战略为统领,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的理念,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核心,以更高的眼界、更广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愿景与目标的重要保障,博士生教育是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最佳渠道。东华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探索实施了“一核心二导师三全程四保障”的“1234”大纺织学科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瞄准博士生教育国际化这一核心目标,扎实推进国内外双导师制,深化科教融合“三全程”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课程、奖助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四重保障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适应国际环境的博士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三疑三探"教学法,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创设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2.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