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治疗过程中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观察组41例(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栓素B2、转化生长因子-β、白三烯水平以及人类软骨糖蛋白-40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68%VS75.6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素B2显著低于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白三烯水平、人类软骨糖蛋白-4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治疗过程中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专题导读     
变应性鼻炎专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11)张罗,韩德民.重视过敏性鼻炎研究宁显会,邢志敏,王旻,等.鼻用激素预防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孟娟,张虹婷,刘世喜.鼻用激素与孟鲁司特钠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张珂,柯嘉,马芙蓉,等.变应性鼻炎联合用药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及12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确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0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加孟鲁司特钠治疗组,每组各5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0例。治疗前后分别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ELISA法测定IL-6、IL-12含量,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孟鲁司特钠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P0.01),血清IL-6明显降低(P0.01),IL-12显著升高(P0.01),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孟鲁司特钠治疗AR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L-6并升高IL-12水平而实现的,它们在AR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联合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和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30例,按照腺样体大小分为轻度12例、中度11例、重度7例三组,同时按照有无变应性鼻炎分为伴变应性鼻炎组19例和不伴变应性鼻炎组11例。患者的症状评分根据Carlos O’Connor-Reina的家长调查问卷获得。结果轻度组中有效率91.7%(11/12),中度组有效率63.6%(7/11),重度组有效率14.3%(1/7)。伴变应性鼻炎组有效率73.7%(14/19),不伴变应性鼻炎组有效率36.4%(4/11)。结论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是非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一个较好的方法,但各组效果不一。轻度腺样体肥大效果较好,重度腺样体肥大效果较差。对于伴有变应性鼻炎的腺样体肥大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不伴有变应性鼻炎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性递质白三烯和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比较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EOS),并记录用药后医生和患者对疾病整体状况的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EOS计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EOS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相近;组胺和白三烯在病理生理学上均是引起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炎症递质,两者均是通过影响EOS聚集、活化和减少特异性IgE的形成而发挥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新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多考米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致敏兔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观察尼多考米钠治疗前后实验动物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同时应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的改变。结果:应用尼多考米钠处理后,实验动物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HE染色示治疗组鼻黏膜未见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可见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结论:尼多考米钠能缓解鼻充血、流涕及喷嚏等症状,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4周;对照组使用曲安奈德鼻喷剂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3.75%、96.67%1 15.63%、43.33%;经统计学处理P>0.05.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疗效与西药治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本疗法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玉屏风散合针刺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8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每日1次,每次10mg,7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给予口服玉屏风散加减方及针灸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双侧)、通天(双侧)、迎香(双侧)、印堂、合谷(双侧).结果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94.9.%.对照组总有效率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屏风散合针刺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与氯雷他定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2个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鼻部症状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鼻部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4周与治疗2周相比,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组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氯雷他定联合孟鲁司特钠组除鼻阻外其余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组鼻阻评分低于氯雷他定联合孟鲁司特钠组。2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种联合治疗均可取得良好效果。4周疗程较2周疗程效果更好。对于鼻阻症状明显的患者,选择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芩颗粒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设治疗组92例,息斯敏对照组40例,均用药20天.结果:按有效,显效,无效进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92.5%,两组治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B1.05)。结论,辛芩颗粒对变应性鼻炎具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与正常小鼠、抗IL-17抗体治疗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卵清蛋白致敏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IL-17、IL-4和IFN-γ.并取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RT-PCR法测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模型组IL-17、IL-4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FN-γ降低;治疗后前三者降低而后者升高(P<0.05).结论:Th17细胞与Th2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大量表达,说明两者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本实验从IL-17抗体局部治疗有效方面提出治疗依据,通过调控Th17细胞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芩颗粒联合康宁克通-A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7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辛芩颗粒联合康宁克通-A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息斯敏和2%色甘酸钠滴鼻剂(DSCG)治疗,3周后进行评分,计算治疗后积分改善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6例(33.33%),显效22例(45.83%),有效8例(16.67%),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临床控制0例,显效3例(10.00%),有效13例(43.33%),总有效率5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辛芩颗粒联合康宁克通-A迎香穴位注射能提高疗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神经肽与肥大细胞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辣椒素治疗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机制,进一步研究变应性鼻炎中神经肽与肥大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辣椒素治疗组,每组各10只。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免疫,继之鼻腔局部免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并进行辣椒素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取各组动物的鼻黏膜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并比较肥大细胞在各组之间的差异,观察P物质(SP)在鼻黏膜中分布密度的差异。结果:变应性鼻炎组肥大细胞计数大于自然对照组(P<0.01)。辣椒素治疗组肥大细胞少见,低于变应性鼻炎组(P<0.01);SP的表达低于变应性鼻炎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中SP的表达与肥大细胞浸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8252,P<0.05)。结论:辣椒素治疗变应性鼻炎模型可有效减少肥大细胞的浸润,使SP表达减少,各种过敏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方法。方法:对145例变应性鼻炎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对治疗组85例采用在鼻内镜下Nd:YAG激光翼管神经凝固术治疗;对照组6O例采用微波治疗。结果: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治疗组有效率98.0%,与对照组(66.7%)比较P<0.01。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治疗组有效率94.3%,与对照组(70.0%)比较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5%(82/85)。结论:鼻内镜下Nd:YAG激光翼管神经凝固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治疗部位基本准确,创伤小,安全等优点,无鼻出血、眼干、上腭麻木、鼻孔撕裂及牙疼头疼等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应用雷诺考特(Rhinocort)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6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分组,实验组30例应用Rhinocort鼻喷雾剂治疗,对照组30例施以鼻腔微波热凝治疗.于治疗结束后1月和1年分别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 结果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分别为93.3%、96.7%和70.0%、63.3%,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hinocort鼻喷雾剂鼻内应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使用方便,起效快速,定量准确,全身生物利用度低,安全性和有效性好,是目前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盐疗技术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疗技术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和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小儿变应性鼻炎230例分为2组,分别用盐疗技术(盐疗组)和雾化吸入方法(生理盐水组)进行治疗.结果盐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雾化吸入组为25%.结论盐疗技术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缓解症状迅速,维持时间长,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保持了生理机能,是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有效的非药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尼多考米钠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致敏兔制作变应性鼻炎模型,以尼多考米钠进行干预,观察比较处理前后的症状变化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和P物质免疫反应(SP-IR)纤维表达情况.结果 应用尼多考米钠处理后,在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的同时,实验动物鼻黏膜SP-IR纤维减少、水肿消退、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而模型对照组则见SP-IR纤维明显增加,伴有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结论 尼多考米钠能缓解变应性鼻炎的流涕及喷嚏症状,减少SP-IR纤维密度和数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14 0例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6 8例施以微波选择性多点热凝治疗 ,对照组 72例服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治疗。结果 两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95 .5 9%和 93.0 6 % (P >0 .0 5 ) ,远期有效率为 83.6 8%和 4 1.30 % (P <0 .0 1)。结论 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微波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以微波治疗后配合抗过敏西药,治疗组以微波治疗后配合中药内服。治疗2月后观察喷嚏、清涕、鼻痒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疗效稳定。结论:微波加中药内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有显著的疗效。且起效快、疗效稳定而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