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并配合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板条马氏体的宏观点阵变形特征及其相变晶体学。结果表明:板条马氏体的同位向束的表面浮凸即“浮凸束”,是由若干个平行排列的“切变基元”堆垛而成,“切变基元”浮凸为不规则“N”型;单变体板条马氏体即马氏体板条的表面浮凸呈不规则“篷帐”型;马氏体板条的浮凸高度远低于{31015}f孪晶马氏体。建立了板条马氏体切变基元的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3,10,15}f马氏体形状应变特征进行了观察与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3,10,15}f全孪晶马氏体形状应变呈“ ”型或“N”型,切变线为直线,马氏体与母相边界平直,为“不变直线”;母相未见任何塑变痕迹,表现出变体间良好的自协作效应;此外,{3,10,15}f马氏体表面浮凸形貌真实反映了其马氏体组织形貌。AFM对马氏体相变形状应变特征的观测更直观、准确和真实。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了Cu-18Al-9Mn-3.4Zn(摩尔分数,%)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晶体结构、亚结构以及马氏体相变宏观形状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合金的马氏体晶体结构为18R结构,亚结构为层错;单变体马氏体表面浮凸呈"( ) "型,浮凸高度为400~500nm,浮凸宽度为2 000~2 400 nm;多变体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型和"山尖"型,浮凸高度为200~400 nm,浮凸宽度为1 000~1 800nm;浮凸角均为8°~12°;马氏体相变符合G-T模型的双切变特征,惯习面为(113)面.  相似文献   

4.
对预先抛光的Fe-15Ni-0.6C合金试样进行真空热处理,随后用Nano First-1000型扫描隧道显微镜和QUANTA-400型环境扫描电镜对未经浸蚀的试样进行观察分析,发现,Fe-15Ni-0.6C合金马氏体片的浮凸为帐篷形(∧型),浮凸最高高度为43~96 nm。分析认为,马氏体表面浮凸是由于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比体积增大、体积膨胀造成的,而非切变所致。对浮凸高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马氏体线膨胀量比实测的浮凸高度大,计算的浮凸平均高度为162 nm,是膨胀过程受阻所致。浮凸非N形,是帐篷形,不具备切变特征,马氏体的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也与实际不符。提出了马氏体相变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首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了CuZnAl合金的贝氏体和马氏体表面浮突,发现贝氏体浮突是由许多亚单元组成的浮突群,单个亚单元浮突呈“V”型,不同于马氏体相变不变平面应变的“N”型浮突,从而说明贝氏体不可能切变形成。同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贝氏体激发形核-台阶生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薄祥正  徐宁  方鸿生 《金属学报》1998,34(12):1249-1254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Fe-0.37C(质量分数%)风中的锯齿状魏氏组织产生表面浮凸,发现其浮凸是由多片魏氏组织片条组的浮凸群,浮凸高度约为60-170mm,低于其形核处仿晶型铁素体的表面浮凸,在仿晶型铁素体中观察到面-面激发形核方式,其浮凸的最大形状变形量为0.39,锯齿状魏氏组织和仿晶型铁素体的表面浮凸可用台阶机制解释,并以台阶机制定性解释了帐篷型,复杂型和单倾型表面浮凸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双相不锈钢中表面浮凸的测量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冬  张文征 《金属学报》2005,41(9):897-904
在马氏体相变表面浮凸测量的传统手段基础上,发展了双面金相位移合成法;综合运用原子力显微术(AFM)和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对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奥氏体相变伴随的表面浮凸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包括奥氏体片条与铁素体基体的位向关系、惯习面取向以及产生浮凸的位移矢量和最大浮凸角,并用O线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Fe-C-Cr钢中贝氏体和马氏体浮突的形态,利用STM所独具的优异的纵向分辨率,发现贝氏体浮突实际上是贝氏体的亚片条,亚单元及超亚单元造成的表面浮突所组成的浮突群,完全不符合马氏体浮突的不变平面应变特征,说明了贝氏体相变不可能按切变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9.
将3mm厚的工业用60Si2Mn、60Si2CrV和22MnCrNi钢试样抛光后在真空炉中加热到1100℃奥氏体化,保温40min,炉冷。不经浸蚀,分别采用QUANTA-400环境扫描电镜、Nanofrist-1000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发现,贝氏体相变过程中产生了表面浮凸,表面浮凸为“帐篷形”(“A”型),并认为贝氏体表面浮凸的产生,是由于过冷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时比体积增大,且试样表面层体积膨胀不均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Fe-20Mn-5Si-8Cr-5Ni-0.05N合金马氏体相变、逆相变宏观形状应变.结果表明:应力诱发γ→ε马氏体相变表面浮凸为单倾"N"型;预变形量小于6%时浮凸呈平行态分布,大于6%时出现交叉态分布,且其高度、宽度远小于同变形量条件下平行态分布的浮凸.平行态表面浮凸呈现良好的热恢复性能,交叉态表面浮凸的逆转变量很小.  相似文献   

11.
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的位移型相变,对于一个给定的材料,由切变产生的表面浮突是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应唯一的切变角。因此,通过实验确定的切变角与马氏体晶体学表象理论(PTMC)预测的理论切变角进行对比,可以验证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本文列举了几个例子来验证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在这些例子中,首先原子力显微镜被用于精确测定马氏体相变的浮突角,然后基于表面浮突角计算出相变切变角,最后将计算的相变切变角与PTMC预测的理论切变角进行比较,由此验证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正确性。本文所举例子足以否定刘宗昌教授的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的观点和马氏体相变非切变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首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Cu-Zn-Al合金中的马氏体浮突和贝氏体浮突进行了定量观测。在此基础上,将AFM的测量结果与马氏体相变表象理论(PTMC)进行了对比,发现马氏体浮突角与PTMC理论相符合,而贝氏体浮突角与PTMC理论不符合,说明贝氏体相变机制与马氏体不同,不可能是切变机制;同时发现贝氏体浮突是一组贝氏体亚单元所造成的浮突组成的浮突群  相似文献   

13.
焊接构件热振复合时效的数值和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刚度DH36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构件广泛应用于海洋平台工程. 此类结构刚性大,固有频率高,振动时效(VSR)消应力处理效果不明显. 为了提高非固有频率振动下的消应力效果,提出了热振复合时效(TVSR)的新工艺. 对55 mm厚DH36焊接板材进行了VSR与TVSR的对比研究. VSR处理后横向残余应力峰值降低22.6%,纵向残余应力峰值降低6.7%;经相同振动工艺参数、150 ℃下TVSR处理后残余应力峰值分别降低41.3%和43.6%,效果明显优于VSR处理效果. 采用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TVSR的作用机理,升温可提高非固有频率振动下的构件的振幅,降低材料屈服强度,提高消应力效果.  相似文献   

14.
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冬  谭明华  王伟明  何闻 《机床与液压》2007,35(7):225-228,244
对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回顾了振动时效技术的发展史,重点对其机理、工艺及效果评定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对它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了探讨.由于振动时效有着热时效、自然时效不能取代的优点,因此它将成为调整工件残余应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ACASESTUDYONLONGHOLERAISINGBYSHOOTINGTORELIEFHOLES①DingDexinCentralSouthInstituteofTechnology,Hengyang421001ABSTRACTAcasestu...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 2 Cr 1Mo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回火脆化倾向评定试验 (即阶梯冷却试验 )和加氢反应器制造中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采用AMESim建立该阀的仿真模型,以多个参数为因变量对先导式溢流阀进行研究,得到各参数与压力和流量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阻尼孔直径、弹簧刚度及溢流口直径等是影响先导式溢流阀性能的关键因素。该方法为先导式溢流阀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而且为开展类似阀门特性测量试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直动式溢流阀在干扰信号作用下的数学模,以提高抗阶跃变化干扰能力和抗交变干扰能力为目标进行了结构参数优化,并确定了参数优化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