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12月10日,"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该课题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担任首席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庆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上海市社科院蒯大申研究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荣跃明研究员、上海市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徐威、《瞭望东方》副总编赵悦等数十位跨学科、跨业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该项目首席教授孟建向与会者介绍并阐述了该项目的整体构想和实施方案.孟建指出,国家形象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苏状 《新闻大学》2012,(4):139-144
自辛亥革命禁缠足,兴女学,办女报揭开中国妇女解放序幕,中国女性发展已走过百年历程。一个世纪以来,不仅有记载女性历史的浩瀚文字,更有再现女性理想的丰富影像。如何将性别研究置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框架之内,追溯、发现、分析、反思影像视觉资源之于女性形象建构的方式与变迁,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学术命题。2011年12月16-19日,为期四天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大型国际研讨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特别出席开幕庆祝酒会并为大会致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4.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播学会(CAC)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主办的"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4年1月5日-6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这是中国传播学论坛的第三届年会,也是中国传播学会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首次合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被认为是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5.
吴畅畅 《当代传播》2012,(4):77-78,81
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微博事件(2011-2012)工作坊"2012年3月31日至4月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1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研究员、论证会专家组组长尹韵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庆光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湖北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喻立平,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作为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出席了论证会.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成国,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刘洁等出席论证会.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参加了会议.开题论证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制度:中国传媒改革开放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14—1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这是新闻教育界同新闻实务界联手.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120多名专家、学者、传媒领军人物出席会议,会议共发表论文63篇。研讨会由教育部系统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8个“国家队”,即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8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召开,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12日,美国传播学会(NCA)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分支委员会前任副主席,美国华盛顿特区传播协会理事会的跨文化对话中心主任,美国威斯康星-帕克塞德大学传播学荣誉退休教授温迪·利兹-胡尔维茨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举办的学术沙龙,与参与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16日-20日,《当代传播》杂志社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联合召开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相似文献   

13.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林芮琪 《新闻世界》2012,(8):292-293
跨文化传播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入我国,至今方兴未艾。本文主要描述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现状与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现状、阐述现代受众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变化,并对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形象建构提出三点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之传播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不同学科、不同理解的思想碰撞,既重构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方法与学科定位,又回应了社会变迁中传播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等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界》2012,(1):105
2011年12月28日,刘海龙副教授参加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传播革命与中国传播学:超越功能主义学术对话"的中国传播学高层论坛。作为受邀的两位青年传播学者之一,刘海龙在会上做"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的发言。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12年9月7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市社科院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政府新闻学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传媒从业人员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国家与城市形象传播"的主题,从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新媒体等不同视角,深入研讨了国家、城市在开展形象塑造和传播中面临的趋势、挑战,探寻了提升国家和城市形象塑造力和传播力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