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研究组心律失常疗效为74.19%,对照组为35.48%;研究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浓度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黄芪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140例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的观察及剂量的选择,毒性反应的停药指征及疗程进行了分析讨论。1 一般资料 140例中男性80例,女性60例,年龄12~90岁,平均46岁。病因:冠心病(多伴有高血压病)50例;心肌炎2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5例;原发性心肌病8例;预激综合症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甲亢心脏病2例;肺心病、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各1例;原因不明18例。心律失常类型:频发房性  相似文献   

3.
镁盐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经观察到,在心力衰竭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进行镁疗,有利于防治心律失常,并可防止洋地黄中毒。为了探讨镁对快速性心律失常(TA)的治疗价值,本文对我院1988年以来较完整的95例TA的镁疗资料做一分析。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95例TA为住院或急诊留院观察病人,男60例,女35例,年龄19~70(平均42.8)岁。病因为毒性心肌炎23例,冠心病22例,高心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 )发生心脏性猝死 (SCD)的高危因素 ,研究DCM临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DCM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超声心动图 (UCG)、心电图 (ECG)、动态心电图 (DCG、Holter)及X线胸片观察心脏各参数变化 ,并做心电图QT离散度 (QTd)测定。结果 :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与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史病人 ,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66.7%和 2 3 .3 % ,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例SCD均有病毒性心肌炎史 ,临死前都发生多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晕厥 ;QTd对预测SCD高危因素有意义。结论 :有病毒性心肌炎史、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头晕或晕厥及QTd增加 ,可作为预测发生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方法:行PCI的116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并发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48例)和非低血压组(68例);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46例)和非心律失常组(70例)。比较各组基本资料,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低血压组比较,低血压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低血压病史、吸烟和饮酒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心律失常组年龄,BMI、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和饮酒比例均显著增加(P均<0.01)。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BMI和低血压病史(OR=1.106~8.107,P<0.05或<0.01);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BMI和心律失常病史(OR=1.106~11.452,P<0.05或<0.01)。结论:年龄、人体质量指数、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病史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合并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血压及心律变化,进行相应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心房纤颤(AF)为最常见之心律失常,常由二尖瓣狭窄、缺血性心脏病或甲亢引起,亦可能是预激综合征的暂时表现。少数无原因可寻。作者报导一例在鹦鹉热病原体(Chlamydia B)感染过程中出现AF。可能由于并发心肌炎所致。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3岁,于1980年11月发生类似流感症状,咳痰、喘息而无胸痛,其爱人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非心律失常组(n=56)和心律失常组(n=30)。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和预后的不同。结果心律失常组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出现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胸痛、晕厥和胸闷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临时起搏器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心脏各测值与非心律失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心脏超声指标更差,病死率更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预激综合征(WPW)并发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甚至可发生室颤猝死.为探讨WPW并发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顺向性AVRT)以及WPW并发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治疗方法.现对24例WPW并顺向性AVRT以及6例WPW并发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WPW并发顺向性AVRT24例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8~78岁,平均46.5岁.其中冠心病3例、高血压病1例,其余心脏正常.WPW合并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0~56岁,平均43.2岁.其中冠心病心衰Ⅲ度1例,心肌炎1例,其余4例心脏正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探讨胺碘酮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心脏内分泌的改变情况。对 1 31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儿并发心律失常者在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 (简称静注 )胺碘酮。并在静注胺碘酮前后分别测定血浆心钠素 (ANP) ,心脏指数 (CI)。结果 :总转复率为 87.79%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儿转达复率为 90 .80 % ,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转复率为 81 .82 % ,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转复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各种心律失常发作时患儿血浆心钠素A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转复后 ,CI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转复后 (P <0 .0 5 )。其间无一例病情恶化者。结论 :胺碘酮是一个治疗小儿心肌炎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但部分患儿对该药物不甚敏感。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     
1139 超速心脏起搏治疗过速性心律失常王方正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9(2):112,1981过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上较常见,对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影响较大,甚至引起严重后果,部分病例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因毒性反应不能应用,又不适于电转复,则超速心脏起搏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作者自1976年9月~1980年4月用超速心脏起搏治疗过速性心律失常12例。男7、女5例,平均年龄36岁。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并发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治疗方案.方法:住院VMS患者290例,对患者病史、诊治过程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心律失常患者共有273例,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共142例(49.0%),其次为房性期前收缩73例(25.2%);病毒检测为阳性患者共249例(85.9%);血清抗心肌抗体检测为阳性患者共152例(52.4%),其中最常见为抗β1-受体抗体53例(34.9%),其次为抗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抗体50例(32.9%).病毒阳性与抗心肌抗体阳性之间具有相关性,两者均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联.黄芪治疗心律失常改善率为54.35%,明显高于未用黄芪组21.43%(P<0.01);黄芪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心律失常改善率为76.25%,明显高于未用黄芪组和单用黄芪治疗组(P<0.01);黄芪与胺碘酮合用治疗心律失常改善率为87.63%.结论: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是VMC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黄芪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美托洛尔与其合用后能明显减少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胺碘酮与黄芪合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小儿心律失常97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方法97例心律失常患者,均予以心电监护,常规心电图,胸片以及心酶谱检测,并做心律失常分类和病因分析。结果窦性心律失常28例(28.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9例,窒息7例,酸中毒6例,心肌炎4例,重症感染2例;早搏25例(25.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10例,窒息6例,心肌炎5例,酸中毒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29例(29.8%),主要病因为预激综合征11例,心肌炎及先心各6例,窒息4例,重症感染2例;传导障碍15例(15.4%),主要病因为窒息及先心及酸中毒各4例,心肌炎3例。结论窒息、先天性心脏病病、心肌炎是严重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新生儿多为窒息缺氧,婴幼儿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年长儿多为严重感染引起。大多预后良好,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合并基础疾病预后欠佳,应迅速处理,并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病率较高 ,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亦高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重型心肌炎发病急 ,病情发展快 ,病死率高 ,常以急性心力衰竭及突发心律失常事件为首发症状。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特别是重型心肌炎伴有心律失常事件的VLP报道甚少 ,现将本组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996~ 2 0 0 1年间共检测患儿 16 8例 (男性 10 2例 ,女性6 6例 ) ,年龄 1~ 14 (7 5± 4 0 )岁 ,按 1994年威海会议修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 及轻、中、重型分组。其中轻型心肌炎组 76例 ,男性 4 1例 ,女性 35例 ;中型心肌炎组 4 9例 ,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抗核抗体(ANA)检测对白血病化疗所致败血症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并发败血症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并发败血症)41例和非感染组(未并发败血症)83例。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RP、PCT水平和ANA阳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RP、PCT、ANA及联合检测对白血病化疗所致败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化疗时,2组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和A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感染后和感染控制后的血清CRP、PCT水平和ANA阳性率均高于化疗时(P0.05);非感染组患者化疗时的血清CRP、PCT水平和A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感染组感染后和感染控制后(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PCT、ANA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0.780、0.797和0.874,对白血病化疗所致败血症的诊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各单项检测(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患者,其血清CRP、PCT水平和ANA阳性率均高于非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及ANA对白血病化疗所致败血症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一类新型的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是阻断T细胞免疫反应负调节因子的抗体,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PD-1配体(PD-L1)。虽然ICIs存在能够降低多种肿瘤病死率的显著优势,但其增强的免疫反应导致了一系列与免疫相关的毒性,包括与ICIs相关的心肌炎,后者通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猝死。本文就ICIs相关心肌炎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生理学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合并心律失常。我院 1996年 1月至19 98年 1月住院治疗 ,资料完整 ,符合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者 82例 ,并发心律失常 40例 ,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82例肺心病中 ,男 68例 ,女 14例 ,年龄最小 3 9岁 ,最大 88岁。 60岁以上 69例 ,并发心律失常 3 7例 (占 53 .6% ) ;59岁以下 13例 ,并发心律失常 3例 (占 2 3 .1%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X2 = 4.0 84,P<0 .0 5,提示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2 结果2 .1 心律失常类型82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 40例 (窦性心动过速除外 )占48.8% ,其中两种以上心律失常者 17例 (…  相似文献   

17.
极高热     
作者5年间收治28例极高热患者年龄6~74岁,男23例。最高体温41.1~42.2℃,其中11例体温≥41.7℃。发热病因分为4组,①感染11例(39%),内7例为同紫阴性杆菌败血症(其中原发灶在泌尿道者4例,腹内脓肿者2例,肺部者1例,内1例尚伴发粟粒性结核和淋巴瘤);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肺炎、肾盂肾炎及疟疾各1例。②感染和体温调节功能减损9例(32%),其中4例为严重灼伤并发败血症、广泛的封闭敷料大大地减少散热;3例为截瘫或四肢麻痹(植物神经功能不全)并发感染;2例系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广泛颅内出血和病毒性脑炎各1例)。  相似文献   

18.
<正>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是心肌炎的一种最严重和特殊的类型,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其迅速,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血液动力学异常,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于2019年2月成功救治1例FM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患者,该患者入院时相继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跳骤停,病情十分危重。入院后立即行心脏电除颤、呼吸机辅助呼吸、主动脉内球囊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 8例病毒性心肌炎伴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对其心律失常类型,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伴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静止2例,Ⅰ°、Ⅱ°、Ⅲ°房室传导阻滞5 5例,三分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可伴发缓慢性心律失常,大多数药物治疗有效,少数需行临时起搏或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尤其心房静止及三分支传导阻滞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中并发心包填塞的识别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完成的12 959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患者并发心包填塞30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9.5±9.7)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结果:(1)12 959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患者并发心包填塞30例,发生率0.2%;其中心房颤动(房颤)消融并发心包填塞19例,左侧旁路消融并发心包填塞6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并发心包填塞5例。(2)29例(96.7%)为在导管室诊断的早发心包填塞,1例(3.3%)为术后1小时发生的延迟心包填塞。(3)首诊早发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包括主诉胸闷、胸痛2例;术中血压、心率异常11例。X线胸片显示: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12例;穿刺房间隔出现造影剂渗漏2例;射频消融过程中出现爆裂音2例。(4)2例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余28例均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共4例患者接受外科开胸手术。全部抢救成功。结论:早期识别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及早实施心包穿刺引流,必要时外科开胸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