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西扶绥县肝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肝癌危险因素,为开展肝癌危险因素监测和综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方鹨以1996~1997年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发病登记在册的肝癌患者350例,分别与其邻居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用比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因素分析。结果:有8个因素选人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方程,与肝癌发生有明显的联系。其中,HBsAg阳性、有肝癌家族史、有肝病  相似文献   

2.
赵丽娟 《医学争鸣》1999,20(3):231-232
有资源再循环情况下广义的Logistic的种群模型有其广泛的生态学及生物学意义,作给出了该种群模型振动解存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多元判别分析对冠心病判别的效果,采用这两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冠心病组、合并对照组的十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判别模型。回代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判别模型对冠心病判别的灵敏度分别为84.00%、78.00%,特异性分别为82.49%、87.76%,准确度分别为83.73%、82.83%。冠心病的判别分析研究设立两级。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4.
Logistic回归模型异常值的判定原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综合运用非线性回归诊断分析,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异常值判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1)利用Pearson残差初步确定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可疑异常值。(2)利用Score检验统计量对可疑异常值进行假设检验。最后,作者将此方法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分析中,并对异常值的处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开放微生物生长系统,探讨细菌波动生长的产生机制。方法:以单种群细菌为研究对象,应用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讨论周围环境条件变化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关系。结果:建立了单种群细菌波动生长与环境关系数学模型。结论: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并给出了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为研究细菌波动生长规律作了量化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6.
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多元判别分析对冠心病判别的效果,采用这两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冠心病组、合并对照组的十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判别模型。回代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判别模型对冠心病判别的灵敏度分别为84.00%、78.00%,特异性分别为82.49%、87.76%,准确度分别为83.73%、82.83%。冠心病的判别分析研究设立两组。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7.
用于Logistic回归诊断的经验Pearson残差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清波  徐勇勇 《医学争鸣》1994,15(4):284-286
目前,回归诊断不仅用于一般线性模型的诊断,还被逐步推广应用于广义线性模型领域(如用于Logistic回归模型),但由于一般线性模型在残差分布的假定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推广和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作提出一种新的图示方法-经验Pearson残差图,用以考察Logistic模型的拟合优度及检测异常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自行车交通事故伤害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武汉市自行车交通事故伤害的危险性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因素是:骑车过人行横道、在机动车道上骑车、在恶劣气候下骑车、担心骑车出事故;缺乏交通知识和不良的交通行为在自行车交通事故伤害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气相关肺炎致病危险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通气相关肺炎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8例确诊为VAP的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病情相似,1:1配以58例对照,进行单因素、剂量效应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0.
川北农民高血压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1992年在地处川北的西充县农村高血压病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病例及对照各103例,对资料作了单因素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与高血压家族史。超体重,钠盐摄入量过多有密切联系,与吸烟、饮酒及心率快慢无关。  相似文献   

11.
细菌生物波调控因子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群体细菌波动生长的自组织特征,认识生物波调控因子在群体细胞的自组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奇异变形杆菌为研究对象,观察波动过程中pH及生物波调控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1)最外红环pH值升高,有代谢产物释放;(2)波动过程中产生生物波调控因子。结论:群体细胞生命活动不仅被动地接受环境的作用发生变化,还能主动通过产生调节因子,自我调节主动地适应环境和进行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非工程菌奇异变形杆菌的质粒转化方法及质粒载体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了3种不同的转化方法:氯化钙法、硫酸镁法和高压电穿孔法;两种不同的质粒:pUC19和pMD101,对工程菌大肠杆菌HB101及非工程菌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质粒转化试验。结果 3种转化方法的比较试验说明,高压电穿孔法受菌株间差异的影响最小,可作为不同菌株间通用的转化方法;细菌传代及质粒丢失试验显示,广宿主质粒pMD101在大肠杆菌及奇异变形杆菌体内均可稳定复制。结论 选择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及广宿主质粒是非工程菌参考菌株构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奇异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德灵公司MicroScan革兰阴性菌测试系统对2008年6月-2009年8月我院检出的76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并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对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检测。结果76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低的是亚胺培南(2.6%)、阿米卡星(5.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0%)、替卡西林/棒酸(6.5%)、头孢西丁(11.2%)、头孢吡肟(17.1%)等。其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32.9%,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为14.5%.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检出率为10.5%.结论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可选用。建议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四代头孢菌素作为产AmpC酶和/或ESBLs菌株感染的临床经验用药和临床首选用药,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波动生长过程中生物波调控因子(biological wave regulating factor,BRF)的节律性释放及作用。方法应用MTT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RF对细菌代谢的影响;采用凝集抑制实验检测PM周期性释放BRF;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M在潜-生序变化中BRF生成情况。结果PM在波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释放BRF,潜生体可合成大量的BRF。BRF能提高细菌的代谢水平,促进细胞内pH值的变化。结论PM的波动生长过程是细菌生长代谢的消长与环境平衡-远离平衡变化之间互为因果的动态过程,是与细菌自身调控物质BRF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食物中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与沙门氏菌的双重PCR方法。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R基因(ureR)和沙门氏菌属侵袭性抗原保守基因(invA)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其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两对引物分别能扩增出374 bp和724 bp的目的条带,具有高度特异性,反应条件优化后,两菌可同时检出的浓度限度为104cfu/ml。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高,检验周期短,可用于对食物中奇异变形杆菌与沙门氏菌的快速诊检和监控。  相似文献   

16.
奇异变形杆菌周期性群集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迁徙生长过程中形态、数量、呼吸酶活性等指标周期性变化.方法在培养基中加入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2,3,5-tetra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作为呼吸酶活性的指示剂观察细菌呼吸酶活性的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细菌形态、鞭毛进行对比观察.比浊法计数PM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的变化.结果PM在固体培养基迁徙生长过程中出现菌体数量逐渐减少、形态由短小到细长、鞭毛由少变多、呼吸酶从有活性向无活性转变的周期性变化.结论PM在培养基迁徙生长过程中,微观上出现菌体长度、鞭毛数量、细菌密度等周期性变化,宏观上出现水波样的环状运动,这是环境、鞭毛、细胞间信号传递和细菌密度等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近三年来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的临床分布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并分析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193株奇异变形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结果 ,运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主要分布在尿液(39.90%)和痰(11.40%)中,以及脓液(5.18%)、血液(1.5%)、胆汁(0.52%)和其他(40.93%,如伤口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导管等)。2011-2013年奇异变形杆菌的ESBLs确证试验阳性率分别为9.30%、22.97%、28.95%,对奇异变形杆菌ESBLs阳性株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及其耐药率分别为:美罗培南(0.0%),亚胺培南(0.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0.0%),头孢哌酮/舒巴坦(2.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0%),头孢西丁(7.5%),丁胺卡那(15.0%)。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的监控,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情况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表达、纯化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PPK)蛋白,制备PPK多克隆抗体.方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PPK的抗原性、疏水性等参数,选取N端较保守的309个氨基酸,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以利于原核表达.合成新的基因序列后插入pET28b(+)质粒,转化入转化宿主菌BL21(DE3),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镍琼脂糖亲和层析技术,将获得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以纯化的蛋白作为免疫原并结合使用佐剂,背部多点注射新西兰大白兔,ELISA检测兔血清效价,Western Blotting验证抗体特异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奇异变形杆菌PP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可在0.5 mmol/L IPTG、37℃条件下获得较好的诱导、表达;利用镍柱纯化后的PPK蛋白与免疫佐剂一起,采用背部多点接种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效价高的兔抗血清.ELISA检测血清效价达到1∶512 000,Western Blotting对ppk基因缺失株及其野生株进行验证显示抗体特异性良好.结论 利用pET28b(+)载体可构建奇异变形杆菌PPK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与佐剂共同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可获得效价高、特异性良好的兔多克隆抗体血清,为奇异变形杆菌聚磷酸盐激酶的检测以及深入研究PPK在奇异变形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奇异变形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16s rRNA3’~23s rRNA 5’间序列(16S~23S rR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进行克隆测序,为分子探针技术鉴定两菌奠定基础。方法:针对临床常见致病菌16s rRNA3’~23s rRNA5’间序列两端的16S及23SrRNA保守序列设计PCR扩增的通用引物,对两菌进行扩增,利用PMD-18 T Vector质粒对两菌的PCR产物进行T载体克隆构建,测序后申报Genbank。结果:两菌的通用引物扩增产物构建的T载体克隆,测序结果经Blast分析,确定为两菌的ISR序列,申报Genbank获得接收。结论:成功的对奇异变形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ISR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该序列可以用于两种菌的通用引物PCR扩增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针对奇异变形杆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2-DE)条件及其相关技术体系,阐明样品处理过程中超声功率、振摇时间和上样量对2-DE图谱的影响。方法:选取1株奇异变形杆菌,分别采用超声功率为130 W和80 W超声法裂解菌体提取总蛋白,将2种方法提取的蛋白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超声功率为80 W提取的奇异变形杆菌总蛋白,分别取上样量1和2 mg,在同一条件下17 cm胶条上进行双向电泳。结果:超声功率为130 W处理的样本得到的2-DE图谱中蛋白斑点较少,而超声功率为80W处理的样本蛋白点多、清晰且重复性好。上样量为2 mg得到的图谱中横纵条纹明显,蛋白斑点分离度较差,而上样量为1 mg时横纵条纹较少,蛋白斑点分离度较好。结论:采用低功率超声且较少上样量处理样品能得到较好的2-DE图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