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大211和农大212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由农大3291品种群体经选择育种方法育成的丰产、节水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通过北京市小麦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个品种除籽粒颜色农大211为白粒,农大212为红粒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株型、生育期、抗病性、熟相等)均表现高度一致。本文介绍了农大211和农大212的选育过程、品种特点和推广应用情况,并讨论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经验。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系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其杂交组合为鲁麦23号×临9015,2006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46号,2006年1月1日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2514E.  相似文献   

3.
以新春9号为母本,新春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当代种子用80Gy  60Co γ射线辐照,经多代单穗选择,温室加代,培育成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新春30号。于2009年3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锈病和白粉病)、抗倒伏性强、生长势好、早熟,属于优质中强筋类型,产量水平为5250~9000kg/hm2。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多年来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取得的成果表明,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的育种技术是选育抗旱高产、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农紫麦1号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同科不同属的红高粱DNA,由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普通小麦济核916品系获得的粒色变异,经多代定向培育而成。2010年3月1日取得国家农业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10年9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山东省第一个正式审定的紫色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粤航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介绍了籼型香稻新品种粤航1号的选育,并对航天搭载材料的选择和香味性状突变进行了讨论。该品种鉴定结果为品质达国标优质3级以上,食味品质佳,既香又软,可加工中高档包装米。粤航1号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高抗黄花叶病新品种扬辐麦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控制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以携带抗黄花叶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抗源,采用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在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均位居第一,小麦黄花叶病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7.
烟农5158系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高空气球对鲁麦14进行高空诱变处理后,以中选的变异后代品系烟航选2号为母本、烟农1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再将其杂交F1材料进行返回式卫星二次搭载处理,通过系谱法选育成的高产优质高自小麦新品种.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通过了山东省(审定编号:鲁农省2007042号)和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漯麦8号是漯河市农科院1998年选用鲁麦14为母本,豫麦41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经过区试和生产示范,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抗逆及适应性广等特性,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7008。  相似文献   

9.
用60 Coγ射线 30 0Gy处理湘辐 87 1 2 湘早籼 2 0号F2 代干种子 ,经多代选育 ,育成了优质早籼水稻新品种湘辐 994,该品种产量一般为 690 0~ 72 5 0kg hm2 ,米质优良 ,抗病性较好。 2 0 0 3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60 Coγ射线 2 0 0Gy辐照处理 (晚粳“丙 92 1 2 4” 晚糯“绍糯选”)F2 干种子 ,经多代筛选获得晚糯稻突变体ZH2 0 6。ZH2 0 6经试种表现为产量高、籽粒大且品质优。 2年、2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 9 4% ;籽粒较双亲明显增大 ,千粒重较母本丙 92 1 2 4重 4 1g ,较父本绍糯选重 3 6g ,千粒重达 30g以上。糯性优于对照祥湖 84,更优于亲本绍糯选。 2 0 0 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浙糯 36” ,成为近 2 0年来在浙江省 (市 )级晚粳糯稻区域试验中 ,增产幅度和籽粒均达到最大的晚糯稻审定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辐射诱变同步改良糯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由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将来自以色列的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WE27的坏白粉病基因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导入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育成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3D256(其系谱为燕大1817/WE27//农大015/3/941,F6).将3D256和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系薛早配制杂交组合,对其F_1、F_2分离群体和F_3 家系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D256携带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暂命名为MlWE27.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RSA)和分子标记分析,发现3个SSR标记(Xwmc243、Xwmc 154和Xbarc318)、1个EST-SSR标记(Xdp357)、1个AFLP转化的SCAR标记(XCAUG1)和1个RFLP探针转化的STS标记(XWG516-1)与抗白粉病基因MlWE27连锁,在连锁图上的顺序为Xdp357-Mlwe27-XCAUG1-XWG516-1-Xwmc243-Xwmc154-Xbarc318.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双端体系和缺失系将抗白粉病基因MlWE27定位于染色体2B短臂的末端Bin0.84-1.00上.这一普通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其连锁分子标记的建立为小麦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积聚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山西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持续增产稳产。以运旱20410为母本、运旱719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冬小麦新品种晋麦105号。2017 — 2019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 2 a 13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396.28 kg/hm2,较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7%。2018 — 2019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 7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4 158.77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1%。该品种株高73.6 cm,穗长6.8 cm,成穗数480.0万穗/hm2,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8.5g;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黄淮旱地麦区、陕西渭北旱塬麦区及同类生态类似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以旱稻基因型远FH 2-1〔旱稻65(O.sativa)/长芒稗(E.caudata)〕为母本、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bicolor)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旱稻新种质创造研究,分别在F1、F2获得双亲没有的紫色柱头、紫色芒、紫色护颖、紫色颖尖及糯质胚乳5种变异性状。上述性状均能稳定遗传,通过系谱法选育,已获得带有上述新性状的纯合高代品系,部分品系已直接用于旱稻抗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4.
为甘肃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抗病、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以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稳产增产,以衡7728为母本、陇春27号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通过异地生态选择、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3号。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074.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02%。2020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582.6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9.8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株型紧凑,抗旱,抗倒伏,中抗条锈和白粉病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春麦区以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白银市春小麦单产,实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选育和推广丰产性好、抗旱性强、适宜性广的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势在必行。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系0636为母本、西旱1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多年系谱选择选育出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银春11号。在2016 — 2017年的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区域试验中,银春11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810.4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1.60%。在2018年的甘肃省旱地组春小麦生产试验中,银春11号平均折合产量为2 107.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10%。银春11号籽粒蛋白质(干基)含量154.7 g/kg,降落值118 s,湿面筋(以14%水分计)含量336.0 g/kg,赖氨酸(干基)含量4.6 g/kg,容重801.00 g/L。该品种抗旱性较好,中抗条锈病,适应性较好,成熟落黄好,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周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适宜武都市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且优质的冬小麦品种。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3号。该品种生育期243 d,株高85 cm,穗长8.2 cm,穗粒数51粒,千粒重43 g。在2018 — 2020年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54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6.55%;在2020 — 2021年度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558.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7.35%。具有抗旱、抗锈,丰产等特点。适宜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和天水市麦积、甘谷及清水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Composition and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s in blue-grained whea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heat grain is recognized as a good source of potentially health-enhancing components such as dietary fiber, phenolics, tocopherols, and carotenoids. Anthocyanins, another group of bioactive compounds, are found in blue and purple wheat grai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blue aleurone spring wheat line "Purendo 38" with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of total anthocyanin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tion and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s over three crop years. Commercial cultivars of purple (Konini) and red (Katepwa) whea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Separation of anthocyanin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showed that each wheat had a distinct anthocyanin profile. Four major anthocyanins were separated from blue wheat extracts as compared to five anthocyanins in purple wheat. Cyanidin 3-glucoside was the predominant anthocyanin in purple wheat, whereas it was the second major anthocyanin in blue wheat. The predominant anthocyanin in blue wheat, making up approximately 41% of the total anthocyanin content, remains to be structurally unidentified. Blue wheat anthocyanins were thermally most stable at pH 1. Their degradation was slightly lower at pH 3 as compared to pH 5.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from 65 to 95 degrees C increased degradation of blue wheat anthocyanins. Addition of SO(2) during heating of blue wheat had a stabilizing effect on anthocyanin pigments. The optimal SO(2) concentrations were 500-1000 ppm for whole meals and 1000-3000 ppm for isolated anthocyanins. Further studies are underway to identify and verify individual anthocyanins in blue wheat and their potential end uses.  相似文献   

18.
小麦生产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急需稳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安徽华成种业面对市场需求,2009年以(周98100×华成699)F3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择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华成3077。在2015 — 2017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2 a折合产量8 013.75 kg/hm2,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51%。该品种株高70 cm左右,穗长平均11 cm,千粒重42.8 g,容重807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5.2 g/kg、湿面筋(以14%水分计)345.5 g/kg。经接种鉴定,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主要适宜于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冬小麦新品种(系)SSR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研究利用53对SSR引物对全田1999-2000年北方冬麦区及黄淮冬麦区观察圃中选出的48个新品种(系)进行遗传差异研究,共检测出58个SSR位点上的36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6.33个等位变异,其中B组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最多,这表明B基因组化更快,分化更大。48个品种(系)在全基因组及A、B、D基因组聚类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相似系数聚类的范围较小,为0.75-0.98。全基因组聚类结果与品种的系谱来源及育成地区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冬小麦品种的种质基础相对较狭窄。加强不同来源种质的利用和特异亲本类型的培育对我国冬小麦遗传改良非常重要,利用5个多态性高的SSR标记就可以将这48个小麦新品种(系)区分开,每个品种(系)都有各自独特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