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7例、甲亢4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3例及正常对照80例进行检测,同时检测104例ITP和80例正常对照的网织血小板(RP);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及各项指标增高不明显。104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RP分别为(13.6±5.2)%、(3.8±1.1)%,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02-4703
对我院9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应用CCI评估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和输注效果的关系。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是34.02%;阳性组患者1h与24h CCI值要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无效输注率(75.75%)要显著大于阴性组(21.88%);配型组输注无效率(11.76%)要明显小于未配型组(100%)。血小板输注前有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并予以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良抗原捕获ELISA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抗原捕获ELISA(MACE)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ACE分别检测青岛地区医院送检4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同种抗体和3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并为PTR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检出率为50%(24/48),其中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9.2%(14/48),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39.6%(19/48),抗-HLA占所有免疫性抗体的70.4%(19/24)。ITP患者血浆游离抗体检出率62.5%,其中抗体阳性者全部检出自身抗体,而且全部有抗自身HPA抗体。选择配合性血小板52个治疗量输注,输注后24小时CCI值为(11.35±2.78)×109/L,总有效率82.3%。结论MACE法可以常规应用于PTR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MACE法检测血浆中游离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可做为辅助诊断ITP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配型,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1例,1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明显差异(P<0.01),配型后输注的1h、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在血小板输注中血小板抗体筛选和配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运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包括抗体筛检、交叉配血。结果显示: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25例白血病患者中24例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均为阳性,20例其他病例中有1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占5%),20例正常献血员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多次输注血小板的112个AA血液标本、42个MDS血液标本和95个白血病血液标本的血小板抗体交叉相合数分别为45、20和40个,相合率分别为40.18%、47.62%和42.11%;20例多次输注血小板的病人交叉配合前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平均为4.7,交叉配合后为18.2。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筛检的阳性率很高;249个血液标本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的相合率在40%-48%之间;交叉配型后的血小板临床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GPⅡb/Ⅲa).结果发现,初治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PAIgM、PAIA)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PAIgM,PAIg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SLE、Evans综合征、甲亢、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疾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ITP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5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ITP患者中,FCM检测阳性率为87.5%,ELISA检测阳性率为74%。同时检测12例ITP患者在通过3个月的激素治疗,FCM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由65.23±18.12降低至31.25±12.23,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结论FCM检测血小板自身抗体较ELISA方法更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的优点。应用FCM对ITP进行疗效评估,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及血清血小板抗体(PAIgG)含量并探讨二者相关性及与血小板数量等疾病表现的关系,以期阐明共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及病情判断中的作用。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ITP患者及4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AIgG含量。结果表明:ITP患者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92±2.02)%,(8.68±4.25)%,(5.32±2.67)%,PAIgG平均含量为210±3.02ng/10^7P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1±0.75)%,(4.56±2.06)%,(1.37±1.25)%和20±1.13ng/10^7 PA(p〈0.01)。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PAIgG含量呈正相关(r=0.302,P〈0.05),与患者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369,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是参与ITP发病和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过度表达与ITP发病及临床病情密切相关。纠正其异常表达、调节免疫状态可能是ITP的治疗策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湘涛  陆晔  王金湖  程旭  李蓉  严敏 《检验医学》2010,25(12):975-977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血小板(PLT)减少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1(IL-1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患者分为特发性PLT减少性紫癜(ITP)组、血液肿瘤组、其他血液病组和实体肿瘤组4个小组,同期30名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1,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TP组、其他血液病组和实体肿瘤组血清IL-11水平分别52.60±27.67、51.05±28.15和(49.81±26.66)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31±18.95)pg/mL,P〈0.05];而血液肿瘤组血清IL-11水平为(38.43±19.30)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原因PLT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水平不一致,检测其IL-11有助于了解不同原因PLT减少的可能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健康体检者、51例 ITP 患者(23例新诊断 ITP 患者、28例持续性 ITP 患者)和21例非 ITP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 的表达率及荧光强度,与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持续性 ITP 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的 PAIg 表达率。结果ITP 患者组 IgG、IgA 和 IgM 的荧光阳性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自身免疫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免疫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在持续性 ITP 治疗患者中,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组的 PAIg 与治疗前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有效(response,R)组的 PAIg 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 PAIg 可以用于 ITP 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2的表达,同时评价体外活化TLR2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TLR2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9例ITP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LR2的表达.采用pam3CSK4体外刺激活化PBMNC,48 h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及TNF-α的浓度.结果显示,活动期ITP患者PBMNC中TLR2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561±0.741 vs 1.750±0.314) (P <0.05),而缓解组(2.333±0.448)和正常对照之间TLR2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LR2在正常对照及ITP患者T、B细胞表面不表达,但表达于所有单核细胞表面.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TLR2活化能诱导ITP患者PBMNC中IL-6(1644±634.0 vs 4111±525.2 pg/ml)及TNF-α (75.37±22.31 vs 326.0±109.9 pg/ml)的表达(P均<0.05),但仅对正常对照PBMNC中IL-6(2119±636.9 vs4671±315.9 pg/ml) (P< 0.05)的分泌有促进作用.结论:TLR2mRNA在ITP患者PBMNC中高表达,这些高表达的TLR2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加快ITP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骨髓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fh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取2013年1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就诊的21例初治ITP患者、20例恢复期ITP患者及18名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fh细胞数量、Tfh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D40L、ICOS、IL-21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BMMNC转录因子BCL-6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将各项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TP初治组骨髓CD4+CXCR5+/CD4+细胞比例[(5.532±2.599)%]高于恢复期组[(4.064±2.026)%]和对照组[(4.048±1.413)%](P〈0.05);ITP初治组骨髓CD4+CXCR5+ICOS+/CIM+CXCR5+细胞比例[(14.586±8.561)%]高于恢复期组[(12.884±10.161)%]和对照组[(7.487±5.176)%],初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治组和恢复期组骨髓CIM+CXCR5+CD40L+/CD4+CXCR5+细胞比例[(15.309±10.756)%]及[(18.242±12.243)%],高于对照组[(8.618±5.719)%](P〈0.05);ITP初治组和恢复组骨髓CD4+CXCR5+IL-21+/CD4+CXCR5+细胞比例1(58.560±26.285)%]及[(57.035±30.936)%]高于对照组[(36.289±24.868)%](P〈0.05);初治组、恢复组、对照组BCL-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407±0.264)、(1.149±0.217)和(0.846±0.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fh细胞在ITP患者的骨髓中数量增加,功能分子表达增多,功能亢进,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维生素D(VD)对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与治疗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初发IT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1,25-二羟基D3[1,25(OH)2D3]的浓度,利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VD受体(VDR)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ITP患者外周血中25(OH)D3(10.6±7.7 ng/ml)和1,25(OH)2D3(69.9±29.0 pg/ml)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7±9.1 ng/ml,87.3±19.9 pg/ml)(P〈0.05),而VDR mRNA的表达(1.588±0.1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55±0.734)(P〈0.05)。结论:VD水平及其受体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VD及类似物可用于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流式细胞仪法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方法 利用血小板抗体阳性、阴性血清探寻FCM法实验条件,血小板经血清致敏,洗涤后,加入荧光标记鼠抗人IgG反应,由FCM获取和分析。52人次正常人血清经FCM法检测后,统计界定正常值范围。1份阳性血清经9个稀释度倍比稀释,分别用FCM法和固相ELISA抗体筛选法检测。31名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用FCM法和抗原捕获酶免分析法(MACE)进行102人次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FCM法检测正常值为荧光强度比值R<1.156,9个稀释度的阳性血清检测表明,FCM法最高可检稀释度为86.67,固相ELISA法最高可检稀释度为56.34(抗-HPA)和67.25(抗-HLA)。102人次血小板交叉结果显示,FCM法和MACE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CM法可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配血,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