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观察到Cr17铸造合金晶轴间普遍分布着大尺寸块状M7C3,分析研究了其中含有的大量面缺陷;观察到该合金在800℃加热时小尺寸粒状M23C6沉淀,分析研究了马氏体基体主要是位错马氏体。讨论了该合金材料制成的导位装置具有良好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分布在晶轴间的块状M7C8使合金表面具有由这种共晶组织所构成的连续网状耐磨骨架以及塑性较好的位错马氏体基体与之良好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并分析了Cu-8.7Al-7.5Mn-4.5Zn合金马氏体相变后的组织与结构,结果发现:深冷后试验合金将发生马氏体相变,生成18R结构的β’1相;多变体马氏体呈自协作组态,变体间界面为孪晶β’1。相的亚结构为层错,它是经Shoekley不全位错在母相中扩展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热扫描量热仪(DSC)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在Ti-Ni二元合金中添加Ce后所形成的Ni48Ti49Ce3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形状记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室温的组织存在〈011〉Ⅱ型和〈011〉Ⅰ型孪晶马氏体,Ce的添加使得〈011〉Ⅱ型孪晶马氏体的孪晶晶带变窄,合金的相变温度与二元合金相比明显提高,且具有很好的单程和双程形状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4.
汪慈榕  邱德卿 《特殊钢》1992,13(6):18-21
主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钢的显微组织。钢的基体为板条状马氏体,即位错马氏体。测量了析出相的化学组成并鉴定其结构。尺寸较大的块状相为含Ti高的MC型碳化物;均匀分布的粒状相为Fe_2Ti型Laves相;弥散分布或沿位错分布的精细相可能为σ相。认为两者特别是后者是钢的主要强化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淬火温度对40Mn2链板显微组织及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提高,位错马氏体的数量增多,830℃淬火为孪晶马氏体和位错马氏体的混合组织,900℃淬火为全部错马氏体,位错马氏体数量的增多,提高了链板的疲劳强度,但过高淬火温度(950℃)使晶体长大,疲劳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退火对V-4Cr-4Ti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温退火前后V-4%Cr-4%Ti(记为V-4Cr-4Ti,下同)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将合金在1000~1400℃,1×10-2Pa条件下退火不同时间(1h或3h)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退火前后合金中位错、层错及孪晶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铸态合金中含有少量的层错和孪晶,但位错密度较高。高温退火后合金中的位错密度降低,层错、扩展位错的密度增加。孪晶密度随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200℃退火合金中的层错呈现规则的平行排列,层错使得基体衍射点发生分裂;孪晶的孪生面为钒的{211}晶面。在1300℃/3h退火合金中观察到了由大量微孪晶和位错组成的类"马氏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1 000 MPa级高强钢的显微组织与析出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状贝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并存在少量残余奥氏体。大量析出相分布在基体上,平均尺寸30~60 nm,组织强化、析出强化、位错强化是高强钢主要的强化方式。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有关强化控制轧制与加速冷却钢的冶金分析。与普通轧制相比较,采用加速冷却可强化具有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结构的低碳当量钢。这种强化来源于:①细微的铁素体晶粒;②铁素体自身强化;⑧珠光体体积百分率提高。而铁素体强化起因于铁素体的过饱和、细微弥散的碳化物以及铁素体晶粒位错诱导相变。此外,还对具有马氏体组织结构合金钢直接淬火后的强度进行了研究。在淬火工艺条件方面,将钢从非奥氏体再结晶区进行直接淬火与相同成分的加热-淬火钢相比,具有更高的强度。显然,这并非取决于钢材中的合金元素,而是由所保留的热轧马氏体引起晶格缺陷所决定。然而,与普通淬火钢水平相比较,回火后直接淬火钢的强化则受合金元素的影响。在直接淬火钢回火以及奥氏体区加工时,钼是最有效的合金元素,因其与抑制回火时位错消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热轧DP600汽车用钢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力学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了试验钢的组织、夹杂物及位错结构等,借助万能拉伸试验机测试了试验钢的强度与塑性。结果表明,热轧DP600汽车用钢的组织是铁素体+马氏体,随着应变量的增加,位错密度增加,位错缠结更为严重,在夹杂物与基体界面处、铁素体晶界处萌生微孔,马氏体发生断裂。热轧DP600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为394.9 MPa,抗拉强度为641.6 MPa,塑性应变指数为0.154,屈强比为0.616,力学性能超过同级别的冷轧退火双相钢板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真空熔炼法制备Fe-20Mn-3.0Cu-XC系高强度高塑性合金钢,通过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O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方法研究了碳含量对该系列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合金的拉伸变形微观机制。结果表明:Fe-20Mn-3.0Cu-XC系合金拉伸变形前后均为单相奥氏体组织,未发生马氏体相变。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显著提高。Fe-20Mn-3.0Cu-1.41C合金的屈服强度为501.62MPa,抗拉强度为1178.4MPa,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Fe-20Mn-3.0Cu-XC系合金具有优异的应变硬化能力。随着碳质量分数增大至1.41%,最大应变硬化指数n值达到0.782。Fe-20Mn-3.0Cu-XC系合金拉伸变形过程中,TWIP效应是主要的塑性变形机制,大量位错的塞积、形变孪晶的形成以及位错与孪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引起材料强度和塑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邝霜  康永林  于浩  刘仁东  严玲 《钢铁》2008,43(3):77-80
在实验室研究了回火温度对C-Si-Mn双相钢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的影响.力学性能测定结果表明,250℃以下的低温回火,对改善双相钢的伸长率具有良好作用,但是其它力学性能的变化不明显.高于300℃的高温回火对改善双相钢的延性作用不大,但会引起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升高,抗拉强度、加工硬化与烘烤硬化值降低,使双相钢性能恶化.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低温回火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变化不明显,马氏体为板条状,马氏体前沿的铁素体基体中分布着大量的可动位错,高温回火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则有较大变化,马氏体分解,边界变得模糊,岛内出现碳化物颗粒,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减小,位错线附近出现粗大的析出物.高温回火后,马氏体的分解软化以及铁素体中位错密度减小是导致双相钢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在实验室试制了冷轧高硅DP590,并通过扫描电镜、EBSD、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735~835℃)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对高硅双相钢强度和塑性有重要的影响,当退火温度为785℃时,材料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不同温度退火后得到的组织均为铁素体和均匀分布在其晶界上的岛状马氏体;利用EBSD技术清晰地观察到离散分布于铁素体和马氏体晶界处的残余奥氏体。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到马氏体周围的位错线及位错团,这是双相钢连续屈服特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抗热腐蚀高温合金的蠕变组织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新型铸造高温合金K44在高温拉伸蠕变实验中的组织转变.通过光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合金的铸态组织及高温蠕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组织特征;重点探讨了合金中γ'相的沉淀筏形化、定向粗化及位错与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多晶高温合金中γ'相的筏形化方向与内应力有关;位错与γ'相的相互作用使加速蠕变阶段较长.蠕变过程中,碳化物形状由骨架状分散为条片状,共晶胞界处γ'相沉淀析出球状γ相;沿着拉伸应力轴方向,从试样根部到断口,滑移系开动数量增多,γ'相的变形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武英  唐之秀 《特殊钢》1996,17(5):20-22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Ti3Al-Nb(Ti-24Al-14Nb-3V-0.5Mo)合金拉伸变形显微组织,利用双倾技术和双束条件下g.b=0不可见判据,分析了合金中具有D019结构的α2相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加入少量Cu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叙述了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对该合金进行的金相观察和微观组织研究结果。结果表明,Cu有细化和球化WC晶粒的作用,当加Cu量为0.8%左右时,合金的性能最佳,其抗弯强度比未加Cu的合金高670N/mm^2,可达到2370N/mm^2。此外,合金在烧结后的缓冷过程中发生马氏体相变,其马氏体与γ相符合K-S取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Cu-Ag-Cr合金的强化机制及定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中频熔炼-铸造-热轧-固溶-冷轧-时效处理工艺制备了Cu-Ag-Cr合金。通过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硬度测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微量Cr和Ag对固溶-预冷变形-时效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探讨了Cu-Ag-Cr合金的主要强化机制,并用理论计算来预测Cr对合金屈服强度的增量。结果表明:微量Ag在Cu-0.1Ag-0.5Cr合金中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微量Cr在时效态Cu-0.1Ag-0.5Cr合金中主要以单质Cr粒子形式存在,Cr粒子的尺寸约为几个到十几个纳米,呈现共格畸变产生的豆瓣状析出相衬度,与基体共格,冷轧后时效态组织中有部分保留的位错亚结构。细小弥散分布的析出相质点能够强烈地钉扎位错,对形变组织中的亚结构具有稳定作用,阻碍位错运动和亚晶界的合并,从而使合金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位错密度,延缓回复过程和再结晶形核的开始。Cu-0.1Ag-0.5Cr合金的强化机制是Ag的固溶强化、预冷变形引入的亚结构强化和Cr粒子的析出强化。理论计算的屈服强度增量,与实验测试的Cu-Ag-Cr合金屈服强度增量很接近,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5.5%。Cr的析出强化量可以由计算近似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中锰马氏体耐磨钢具有低成本、高强度、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等特点,在煤炭采运、水泥搅拌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设备,以中锰马氏体NM500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终轧温度对其热处理后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热轧态试样相比,经850℃保温1 h热处理后,试验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明显细化,相变后的马氏体组织更加细小,低温冲击韧性大幅提升,且较低的终轧温度使得基体中缺陷密度增加,V(C,N)的数量增大,粒径减小,更有利于再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的细化。当终轧温度由900℃降低至700℃时,经再加热后,试验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由10.50μm细化至5.02μm,马氏体的板条块尺寸由1.37μm减小至1.06μm,位错密度由1.05×1015 m-2增加至1.51×1015 m-2。马氏体多级组织的细化以及位错密度的增加,显著提升了细晶强化增量和位错强化增量,使得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分别增加至1 860 MPa、1 084 MPa和54...  相似文献   

18.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SEM-EDS)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冷处理过程显微组织的转变和冷处理对回火过程碳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9Cr18Mo钢经冷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硬度升高;冷处理过程马氏体板条细化、大角度晶界比例和位错密度增加;碳原子在冷处理过程偏聚形成富碳区域或形成细小碳化物析出;在回火过程中,碳原子与合金原子形成大量合金碳化物析出;经过冷处理后,碳化物在回火过程中开始析出温度降低,引起了二次硬化峰偏移。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技术,研究了室温至550℃温度范围内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形TC4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SLM成形TC4钛合金由针状马氏体α′相组成,晶界数量多,塑性变形时位错运动被限制在马氏体内部,因此试验合金具有高强度,室温抗拉强度为1 265 MPa,500℃抗拉强度为834 MPa,优于固溶时效处理和退火处理的TC4钛合金,然而,在500℃以上拉伸变形时,马氏体逐渐转变为平衡态的α相,组织形态由针状向片层状转变,晶界数量减少,材料抗变形能力下降,因此抗拉强度快速降低,550℃抗拉强度只有562MPa。  相似文献   

20.
外应力及磁场对粘接Ni52Mn24.4Ga23.6合金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了多晶Ni52Mn24.4Ga23.6合金,对多晶合金进行了DSC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采用粉末压缩压制的方法制备了粘结Ni52Mn24.4Ga23.6磁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讨论了外应力场和磁场对粘结Ni52Mn24.4Ga23.6磁体马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应力能诱发Ni52Mn24.4Ga23.6合金中5M→7M的马氏体间相变,生成具有一定择优取向的7M马氏体;在7M马氏体形核和长大过程中施加磁场,能促使择优生长的7M马氏体变体数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