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运超 《大家健康》2016,(9):205-206
目的:评估心内科新晋护士血压测量质量,并通过指导提高其血压测量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到本科室的34名新护士,进行血压测量质量的评估及指导。结果:各类新晋护士入科时在血压测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经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后测量方法改善明显,各项测量方法掌握情况、测量结果及血压诊断均优于指导前(P <0.05)。结论:目前普遍认为血压测量较为简便、技术难度不高,忽视血压测量的培训、考核,导致新晋护士血压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血压诊断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学历教育背景、是否具有执业资格的新晋护士,在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前血压测量技能、血压诊断差异明显;开展主题临床护理教学显著提高了各类新晋护士血压测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诊室血压检测一直是血压测量的主要手段,然而诊室血压测量存在诸多局限性。首先,人体血压具有时间。生物学规律并随生理变化不断波动,因此诊室血压测量只能代表某一时间点的血压值。此外,诊室血压检测测量舒张压的准确度较低,存在测量者的主观偏倚,而且常常存在“白大衣效应”。还有部分患者的血压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较差或存在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测量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这部分人群。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间血压测量结果差异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浚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92-309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就诊时即刻血压与休息后血压差异及高血压患者左右上肢血压差异。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稿)规定血压测量方法,对267例患者进行就诊时即刻血压测量和休息20min后血压测量结果对照。对195例患者行左、右上肢血压测量结果对照。结果:就诊时即刻血压与休息后的血压测量结果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右上肢血压测量结果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测量血压必须休息20min以上方可测量血压,否则得到的血压测量结果不能代表其日常的真实情况,左右上肢均可测量,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4.
血压测量是临床最重要的测量之一,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的反映真实血压变化,有效地弥补了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目前,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使用仪器已日臻规范和完善。随着科技进步,动态血压监测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试就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方面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曹莎莎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2):1010-1011
目的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处理和预后.了解血压测量偏差的来源,减少误差是非常必要的.方法 采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水银血压计(又称汞柱式血压计)对150位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结果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测量血压时没有做到"四定",对血压测量的正常值产生了重要影响,造成了许多高血压患者的误诊.结论 通过对150位高血压病人进行血压测量和观察,进一步肯定了只有做到"四定"才能使测得的血压值相对准确和具有可比性,利于病情的观察和准确用药.  相似文献   

6.
罗潇  黄青霞  徐劲松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81-2784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测量及管理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但是由于患者心室率的绝对不规整,为其血压的测量带来了许多干扰甚至错误的指向,而临床用于血压测量的仪器也基本是基于窦性心律群体的研究设计生产。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各种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就其测量准确性、稳定性、误差与不足、实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选择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血压测量是临床最重要的测量之一,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的反映真实血压变化,有效地弥补了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目前,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使用仪器已日臻规范和完善。随着科技进步,动态血压监测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试就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和评估方面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不少病人因双上肢外伤或烫伤导致上肢血压不便测量,为了了解病人的血压状况,便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得不被迫采用下肢动脉测量法。而下肢动脉的测量足背动脉比胭动脉测量更便捷。为了证实下肢动脉血压(即足背动脉血压)测量的可行性,笔者随机抽取了127例健康成年人来分别测量他们的肱动脉血压和足背动脉血压作进一步的对比研究,从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证实测量足背动脉血压是完全可行的,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9.
血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脉血压即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心脏泵血活动造成的血液对血管壁压力,血压测量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测量法,一是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包括常规血压测量(CB-PM)即办公室血压测量(OBPM),家庭血压测量(HBPM)和24h动态血压测量(ABPM)。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模拟血压的测量结果,简单总结了我院在用监护仪无创血压测量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休克患者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5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进行共150次测量,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之间的关系。结果直接血压的收缩压高于间接血压测量结果,而舒张压在两种方法间相近。结论休克患者间接血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直接血压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元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的关系。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52名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观察两组24h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及hs—CRP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之间关系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24h、白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其变异性、hs—CRP均明显增高(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下降率均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白天、24h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与hs—CRP呈明显正相关且对其具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舒张压的波动程与度hs—CRP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的舒张压变异性大也可能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血压自身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但异常的血压波动易引起高血压并发症,非杓形血压较杓形血压更易引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降压治疗不仅要血压数值达标,更应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少血压波动,实现平稳有效的降压.高血压的时间生物治疗,就是依据个体的血压昼夜节律,根据不同降压药的作用特点,调整用药时间,实现合理、优势、平稳、精准降压.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现代医学》2002,30(4):276-279
动态血压监测(ABPM)诸指标与高血压病病人心、脑、肾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其预测因子和研究工具。大量研究证明:24h平均动态血压,日间血压无均值,夜间血压均值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为优;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坏的严重性相关,而不依赖于血压水平;血压负荷是比血压水平更为精确的心血管危险预测指标;ABPM在预测高血压无症状脑血管损害方面较诊室随测血压为优;微量清蛋白尿是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标志,尿清蛋白分泌率与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及24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蔡丽芹  张燕  陈志强 《海南医学》2014,25(2):167-169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子代亲属与非高血压子代亲属间的差异,并评估高血压子代亲属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1)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72例(检测组)和非高血压子代亲属61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BPV).(2)对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高血压子代亲属患者,经药物治疗8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药物治疗疗效.结果 (1)检测组BPV、血压负荷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血压平均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药物治疗后,检测组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血压平均值较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例收缩压谷峰比值(T/P)大于50%,6例舒张压T/P大于50%;6例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大于1,3例收缩压及舒张压SI小于1.结论 (1)动态血压监测能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血压状态做出早期评价,对该组高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早期预防或控制血压有一定意义.(2)动态血压监测较好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帮助患者选择最佳药物和最佳用药方式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高血压患者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分为两组,晨峰组(86例),血压晨峰(起床后2h内平均收缩压一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55mmHg(1mmHg=0.133kPa),其他为非晨峰组(70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校正Q—T间期(Q—Te),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ed)。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Q—Tc,Q—Td,Q—Tcd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有晨峰现象的患者,Q—Te,Q—Td,Q—Ted显著延长,心室肌电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1例60岁以上高血压痛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白天、夜间和24h血压以及血压负荷,诊室血压和脉压变化,评价不同血压测量参数和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24h收缩压负荷及夜间脉压显著相关;颈总动脉斑块与夜间脉压、夜间舒张压负荷显著相关;普通诊室测量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受损关系没有显着性。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定血压的危害和指导高血压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了解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结果经全面护理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