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寡糖类物质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霜霉病是黄瓜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主要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存在着农药残留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寡糖是新一类生物诱抗剂,具有可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无残留等优点。本文以酶解方法从海带中获得寡糖类物质,利用其防治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高效、安全的黄瓜霜霉病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双炔酰菌胺、苯甲·氟酰胺、苯菌酮等新型杀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处理对黄瓜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以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的防效最佳,其不同浓度处理在药后14d防效均达89%以上,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次之。总体上,同一药剂不同浓度处理以高浓度处理防效更优,但差异不显著。试验期间未见药剂处理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硅对黄瓜霜霉病抑制效果和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硅且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后,通过调查其病情指数和检测黄瓜叶片内硅元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guaiacol-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sae,PAL)、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5种抗霜霉病相关酶活性,探讨硅抑制黄瓜霜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硅浓度为100mg/L的处理,黄瓜霜霉病病情指数为21.3,防治效果达到62.8%;营养液中硅浓度与黄瓜叶片内硅元素含量呈正相关,200mg/L处理叶片内硅元素含量最高,且7天后达到2.98mg/g;加硅处理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后,黄瓜叶片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明显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硅浓度为100~200mg/L时上述5种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及第1真叶期用苯酚、水杨酸、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和氯化钾进行诱导接种,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的试验中,经上述4种化学物质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比CK分别降低30%、0%、20%和20%;病叶率发别降低20.61%、6.80%、31.62%和20.72%;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21.73%、35.19%、59.61%和40.84%。在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上述4种化学物质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分别降低28.57%、42.86%、57.14%和28.57%;病叶率分别降低89.13%、63.13%、72.96%和82.75%;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91.15%、33.33%、55.99%和52.81%。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诱发黄瓜幼苗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发的霜霉病是威胁黄瓜生产尤其是保护地黄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嫁接育苗和农药防治来缓解该病的危害,但由于农药用量大及次数频繁,往往导致黄瓜中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黄瓜的品质,因此,黄瓜的抗病性育种及寻求提高黄瓜对霜霉病抗性的方法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与生态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植物保护》1993,19(6):25-26
  相似文献   

8.
9.
BTH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的病害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利用化学药剂是当前我国菜农的主要防病措施。而频繁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且影响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黄瓜叶片中糖和木质素含量与霜霉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研究采用已筛选出的诱导菌,进行茎部注射接种,活化植株的抗性潜能,增强抵抗黄瓜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f.sp.cucumerinum)侵染的能力。进一步测定和分析木质素、糖含量与诱导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凡经诱导的植株,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未诱导叶片中的含量。诱导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11.21%和10.66%;木质素含量分别为8.4%和7.8%;而对照株(未诱导)叶的可溶性总糖只有9.58%;木质素含量只有7%。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合成量的提高,是植物抗性潜能被激活的结果,是诱导抗性机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KCl及NaCl电解水对黄瓜生长、果实品质及病害防效的影响,以3种电解水定期喷施大棚黄瓜,测定黄瓜生长指标及果实外观与营养品质,并测定其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除KCl微酸性电解水组的黄瓜叶面积显著高于农药组外,喷施电解水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喷施KCl电解水可提高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显著降低果实弓形高度,与自来水和农药对照组相比果实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3%和37.6%,单果质量均提高11.0%,但总产量增加不明显;喷施NaCl电解水可显著增加果实糖酸比。NaCl和KCl电解水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分别为72.2%和69.0%,与农药组防效相当;KCl微酸性电解水组防效稍低,为61.1%。NaCl和KCl电解水及KCl微酸性电解水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差,分别为30.5%、26.4%和9.4%,显著低于农药组。研究表明,与NaCl电解水相比,喷施KCl电解水不但可替代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还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流行速率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 4点 4年的系统调查 ,初步明确了该地区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 ,对该病的流行速率及其相关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组建了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流行速率的预测模型 ,利用历史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其预测 5d和10d的病情指数的准确度分别为88.16%和68.11% ;用该模型预测2000年黄瓜霜霉病的病情指数 ,其预测5d和10d的病情指数的准确度分别为94.47%和69.43%。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湿润持续时间及叶片温度与黄瓜霜霉病发生的关系,通过观察不同湿润条件下黄瓜霜霉病的初显症时间,计算逐日显症率及累积显症率,并利用热红外成像仪对显症后叶片温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湿润持续时间对黄瓜霜霉病的初显症时间、逐日显症率产生影响。叶片湿润持续4 h,黄瓜霜霉病在接种后7.00 d显症;叶片湿润持续12 h,黄瓜霜霉病初显症时间最早,仅为3.25 d。叶片湿润持续时间不同,黄瓜霜霉病初显症时的叶片温度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初显症时间与最大温差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湿润持续4、6 h的病斑出现高峰在显症后第2、3天,逐日显症率分别是37.50%和41.18%,比叶片湿润持续10、12 h的早。显症后期,湿润持续时间4、6、8、10、12 h的病斑累积显症率分别是87.94%、93.71%、90.25%、84.24%和88.36%,差异不显著。表明接种黄瓜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后叶片湿润持续时间越长,潜育期越短,叶片最大温差越小,叶片平均温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离体叶片筛选法,得到1株对黄瓜霜霉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P1。通过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将P1制成含量2×109 cfu/mL的悬浮剂分别进行室内和大田药效测试。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P1-SC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用药浓度呈正相关。当使用浓度为1.25×107 cfu/mL时,P1悬浮剂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250 g/L嘧菌酯SC的相似;当使用浓度为5.0×107 cfu/mL时,防治效果显著大于嘧菌酯(P≤0.05)。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大田药效测试结果显示,经P1-SC处理(3000 mL/hm2)的黄瓜植株霜霉病病情指数(2.53,2.48)显著低于经250 g/L嘧菌酯SC(600 mL/hm2)处理的植株(4.33、6.22),防治效果(86.16%,89.90%)显著高于后者(76.34%、74.95%)(P≤0.05)。  相似文献   

16.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辽宁省不同葡萄品种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对霜霉病完全免疫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间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供试的65个品种中,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评价高抗品种3个,抗病品种23个,感病品种24个,高感品种15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19个,感病品种35个,高感品种10个。欧美杂交品种(系)相对欧亚杂交品种(系)较抗病。  相似文献   

17.
20%唑胺菌酯EC、20%SYP-3998 SC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候选杀菌剂,为探索两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采用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叶碟喷雾法、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分别测定两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及持效期,并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碟法测定二者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结果表明:20%唑胺菌酯EC和20%SYP-3998 SC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及铲除作用.两药剂的铲除作用表现在能抑制黄瓜霜霉病菌病斑扩展、孢子囊产生及孢子囊再侵染,与孢子囊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孢子囊的致病性.此外,20%唑胺茵酯EC和20%SYP-3998 SC具有7~10天的持效期;20%唑胺茵酯EC预防、治疗、铲除效果及持效性均优于20%SYP-3998 SC及对照药剂25%嘧菌酯SC.  相似文献   

18.
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发生时会给葡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对葡萄抗霜霉病机制研究的结果,认为葡萄对霜霉病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生化物质、叶片形态结构及抗病遗传基因三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对霜霉病病原菌作用关系复杂,目前对于葡萄抗霜霉病的决定性因子还没有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19.
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鉴定的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盆栽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从22个供试葡萄品种中鉴定筛选到1个高抗霜霉病的品种超藤和8个中抗品种饭刚黑、信浓乐、弗雷无核、黑蜜、优选皮奥萘、高妻、京秀、峰后。相关性分析表明,22个供试葡萄品种接种前和接种后2d,PPO、PAL活性和CAT比活性与霜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霜霉病病情指数相关不显著。PPO、PAL活性和CAT比活性与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利用这3种酶的活性作为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拟南芥霜霉病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植物霜霉病抗性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拟南芥抗霜霉病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抗病信号传导,防卫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以及寄主-寄生菌共进化冲突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