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2.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或优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本文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及产生菌和酶、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各个工业领域如采油和能源工业、药物和化妆品、食品、环境工程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给水塑料管材的生物稳定性直接影响供水水质.建立了评价饮用水塑料管材生物稳定性的新方法(BioMig),并使用该方法评价了典型塑料管材的生物稳定性.该方法主要由迁移实验、生物膜形成实验、病原菌形成潜能和毒性评价组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材料PEX-a和PEX-c具有很好生物稳定性,而密封材料EPDM 2%却具有很高的微生物再生长潜能.除EPDM 20%外的其它管材均能支持三种病原菌的生长,其中P.aeruginosa比E.coli O157和V.cholerae在迁移水中具有更高的生长潜能.EPDM 20%具有很高的有机物释放潜能,但由于其毒性作用抑制微生物在溶液及其表面生长.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套生物造粒流化床试验装置的并联和串联运行,运用摄影与图像分析、颗粒静沉和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及破碎与恢复特性.在作为一级柱(接受人工配置污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成长;在作为二级柱(接受一级柱出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破碎.试验结果表明,在多次轮回切换工作的过程中,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具有动态稳定性,破碎的颗粒很容易得到恢复.颗粒污泥的有效密度随粒径而变化的趋势不明显,粒径-密度关系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始终处于同一领域,且远高于常规絮凝体的密度,表明流化床中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密实的构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普通柴油掺混生物柴油后对船用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将餐饮废油制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以10∶90体积比混合。结合船用柴油机台架试验与排放物测试分析,探究燃用小比例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后,船用柴油机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质的排放特性,以此阐明生物柴油排放相关性变化与消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掺混生物柴油后,由于生物柴油高的含氧量,气态排放物中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_2)、碳氢化合物(THC)均有所下降,可有效改善柴油机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生物柴油中较少的芳香烃含量可减少燃烧产物中芳烃前驱物,从而抑制颗粒的形成,减少颗粒物质(PM)排放及降低颗粒物质数量(PN)。但过快的燃烧速率会减小火焰的辐射损耗同时提高缸内温度,因此促进了NO_x的生成。为促进餐厨废弃油污治理和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生物组学数据普遍存在的高维小样本和样本分布不平衡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分类模型选择算法.该算法中粒子编码由样本平衡模型、特征选择模型和分类模型及超参数构成,粒子种群以达到以生物组学数据最佳分类性能为目标,通过对粒子的速度和位置进行迭代更新,得到模型组合及超参数的最优解.在8组真实生物组学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选择算法能够避免人为选择所带来的主观偏差,提高最佳分类性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废气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废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的特性及其应用范围和处理成本。重点阐述生物处理工艺及其在降解疏水性和难降解挥发性化合物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活性炭除微污染技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饮用水水源的微污染问题,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应用研究中发现,随着炭层中生物颗粒和非生物颗粒的积累,出水中的细菌数较多,并多与细小的活性炭颗粒一起流出,对出水的生物安全性造成影响.研究表明,出水中游离细菌的增多使得在氯或氯胺的灭活效率达99%以上的条件下,未被失活的细菌数量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出水中的细菌容易吸附在疏水性的活性炭颗粒上而受到保护,使氯或氯胺的消毒效率下降,包括病原体在内的微生物大量存活.炭粒携带未被灭活的细菌进入管网后,可吸附在管壁上,形成生物膜,造成二次生物污染.活性炭技术不能有效去除贾第鞭毛虫囊和隐孢子虫卵,甚至出现活性炭工艺出水中“两虫”数量增多的现象.另外,活性炭滤池的进水水质和运行方式等都会影响活性炭出水的生物安全性.而细菌检测技术水平则会影响对饮用水安全性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入驯化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好氧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中总污泥浓度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好氧颗粒污泥浓度却降低,絮状污泥浓度呈稳步增加趋势.反应器内好氧颗粒污泥趋于小粒径化,由初始的3 mm降至2 mm,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恶化.污泥混合液中存在高浓度的胞外多聚物和溶解性有机物,且随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胞外多聚物相同.通过电镜观察,好氧颗粒污泥外部为好氧区,内部为厌氧区,表面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内部以长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流化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生物流化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化学机理.列举化工、制药等废水用流化床处理的水质数据和运行参数,分析生物流化床处理有机废水的工艺特点.证实生物流化床为好氧法生物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分类;阐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综述近三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气是在厌氧环境下形成的,产生的途径主要包括乙酸发酵和二氧化碳还原两种,其中大部分生物气藏都是由二氧化碳加氢还原形成,而此途径中氢的来源和量是制约生物甲烷形成的重要因素。对生物气形成过程中氢的来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核酸生物传感器在涉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需要,其研究正成为当前生物传感技术研究热点。文章对核酸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膜工艺,也是一种生物自固定过程。沉淀性能良好,具有高的容积负荷和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微生物相丰富,因此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对有机碳、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很高。颗粒污泥的形状、尺寸、空隙率、密度等由污水的组成和操作参数决定。低水力停留时间,高的H/D比值和较高的流体剪切力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由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有望从“根”上解决。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并形成规模生产的生物塑料——可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通过了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不同容积负荷下(0.47kgCOD/(m3·d)、1.68kgCOD/(m3·d)、3.36kgCOD/(m3·d))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性质以及对于生活污水中的COD及氮的去除效果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可以将此好氧颗粒污泥看成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胞外聚合物为"粘合剂"的微生物聚集体.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泥岩盖层封闭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泥岩盖层处于成岩阶段早期,具有成岩性差、高孔隙度、大孔径、低突破压力的特点,造成生物气藏整体处于弱封闭状态,而大规模气田区的存在,必定有其独特的封闭机理.分析认为:第四系储盖层孔隙结构差异,为阻止或减缓生物气散失提供了最基本条件;地层饱含高矿化度地层水、滞留水充塞泥岩孔隙,加大了天然气的渗透难度;盖层同时为源岩层,可形成烃浓度封闭,阻止天然气垂向运移;盖层厚度对其封闭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礁成礁条件、成礁模式及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大量文献资料探讨生物礁的成礁条件及与油气关系。研究发现成礁条件主要包括造礁生物、颗粒沉积有效速率、海平面升降、温度等作用;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新的成礁阶段划分方法,即依据造礁生物的生长速率特征划分为调整期、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并对各阶段的成礁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建议把台地边缘的堡礁作为油气勘探中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物法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技术及设备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已形成一整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气生物净化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废气处理领域.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及其控制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中、晚泥盆世时生物礁非常发育,主要造礁生物为层孔虫及床板珊瑚。按礁体的发育程度及地貌特征,可分为“层状礁”及“丘状礁”两大类。这些生物礁的发育在纵向上有由南而北渐次推迟的趋势,横向上多邻近海槽边缘或陆缘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生物礁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受海西运动中活动的北西-南东向及北东-南西向两组断裂及其所塑造的以槽围台的古海底地貌、海流、淡水注入等因素的控制。华南泥盆纪海并非单纯的陆表海或陆缘海,而是具有两者的某些主要特征。华南泥盆纪的层状礁与加拿大泥盆纪的“低礁”较为相似,而丘状礁则与加拿大“高礁”及德国的泥盆纪礁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