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CD20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中的表达及CD20阳性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2007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68例初治成人B-ALL患者,其中CD20阳性58例,阴性11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 CD20阳性与阴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及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或淋巴结肿大、髓外浸润、Ph染色体阳性、髓系抗原表达、早期死亡、高危患者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CD20阳性组患者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19.2×109/L)和高白细胞计数患者比例(37.9%)明显高于CD20阴性组(6.93×109/L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诱导缓解治疗4周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8.6%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9.3%和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20 阳性是影响患者总生存(P=0.004)和疾病无进展生存(P=0.001)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 CD20阳性表达与成人B-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相关,且CD20阳性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CD20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临床特征与及其对治疗转归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B-ALL患者12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比较CD20阳性患者及CD20阴性患者第1疗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及2年生存率、2年无事件生存率。结果:126例B-ALL患者中CD20阳性患者31例(24.4%),CD20阴性患者95例(75.6%);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中,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20阳性与阴性患者经第1疗程诱导治疗后获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8.2%(15/17),90.5%(57/63)(P0.05),复发率分别为53.3%(8/15),38%(19/50);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1%,92.3%;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3.7%,70.8%。结论:CD20在B-ALL CD20表达与临床特点方面无明显相关性,但其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合并IKZF1基因突变的成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预后,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经毛细管电泳法检测骨髓IKZF1基因突变164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KZF1基因突变与成人B-ALL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164例成人B-ALL患者中IKZF1基因突变阳性80例,阴性84例。80例IKZF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根据诱导化疗缓解后的治疗方式分为移植组(48例)和化疗组(32例)。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组中IKZF1突变阳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0.3%±8.3%和41.6%±8.5%,化疗组分别为33.7%±12.8%和31.5%±9.5%,均明显低于IKZF1突变阴性患者率(79.5%±7.6%、64.0%±8.4%)和(54.4%±9.9%、40.6%±9.6%)(P<0.05)。IKZF1突变阳性80例患者中移植组3年OS和LFS率(55.3%±7.5%和48.3%±7.6%)明显高于化疗组(32.9%±11.8%和28.4%±10.3%)(P<0.05)。结论:IKZF1基因突变是成人B-ALL预后不良的因素,allo-HSCT可明显提高IKZF1突变阳性成人B-ALL患者的3年OS和LFS率,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ytogenetically normal acute myeloid leukemia,CN-AM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CD56表达情况,探讨CD56对CN-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6例初诊CN-AML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白血病细胞中CD33、CD13、CD123、CD38、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19、CD56、CD64、CD7、CD4、CD11b、CD14、CD15阳性表达,并均在评估病情后给予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标准诱导方案化疗。依据CD56表达是否≥20%,将76例患者分为CD56阳性组32例和CD56阴性组44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骨髓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完全缓解率,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结果CD56阳性组年龄[(50.9±16.1)岁]大于CD56阴性组[(38.56±15.2)岁](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M5亚型比率(31.3%)高于CD56阴性组(4.5%)(P<0.05),CD4、CD11b、CD14阳性表达率(43.8%、34.4%、28.1%)高于CD56阴性组(15.9%、13.6%、2.3%)(P<0.05);CD56阳性组与CD56阴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骨髓原始细胞比率、外周血原始细胞比率及CD33、CD13、CD123、CD38、HLA-DR、CD19、CD56、CD64、CD7、CD15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阳性组完全缓解率(65.6%)、部分缓解率(18.8%)、复发率(47.6%)与CD56阴性组(68.2%、18.2%、4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阳性组1年总生存率(53.1%)和无事件生存率(50.0%)均低于CD56阴性组(77.3%、79.5%)(P<0.05)。结论CD56阳性表达可能提示CN-AML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D12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139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D123的表达.以10名正常人骨髓淋巴细胞作对照.对10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对97例B-ALL患者进行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分析.结果 ①10名正常人骨髓中B淋巴干/祖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均不表达CD123.139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5例T-ALL和23例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CD123均阴性.111例B-ALL患者中106例CD123阳性(阳性率95.49%),其中包括12例早期前B-ALL、57例普通B-ALL、37例前B-ALL;5例成熟B-ALL患者CD123阴性.②在B-ALL患者中,CD123表达水平与p-Ak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超二倍体患者组CD123表达水平高于非超二倍体患者组.③MRD阳性与阴性组患者比较,12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63.04%和2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D阴性组无病生存率[(48.23±1.82)%]高于MRD阳性组[(36.06±2.62)%].CD123在复发B-ALL患者中表达稳定性高.结论 CD123在B-ALL患者中普遍中度至强度表达,复发时表达稳定性高,是MRD分析较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和治疗33 d时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和CD133-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儿上述两个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33-1、CD133-2表达和治疗33 d时微量残留病(MRD)的变化。结果表明,B-ALL初诊组48例中CD133-1阳性表达18例(37.5%),CD133-2阳性表达30例(62.5%,P<0.05);治疗33 d组25例中CD133-1阳性表达2例(8.0%),CD133-2阳性表达23例(92.0%,P<0.05)。诱导化疗后CD133-1的表达显著减少,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33-2的表达下降缓慢。结论:初诊B-ALL患者CD133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FAB亚型、细胞遗传学异常、融合基因表达、危险等级及完全缓解率等均无相关性。B-ALL患儿CD133-2阳性表达高于CD133-1,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无相关性。CD133-2的表达与MRD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检测IKZF1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亚型,探讨IK6功能缺陷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9例初诊ALL患者IKZF1基因表达亚型,统计IK6亚型阳性患者比例,分析IK6阳性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融合基因、危险分层特点,比较IK6阳性组与IK6阴性组患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ALL患者中检测到IKZF1基因表达的功能亚型为IK1、IK2/3,功能缺陷亚型主要为IK4、IK6、IK8、IK9;表达IK6亚型患者占B-ALL患者的34.4%,占T-ALL患者的22.2%;B-ALL中IK6阳性组患者BCR/ABL1阳性率及高危组患者比例均高于IK6阴性组(P=0.027,P=0.048),而两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ALL中IK6阳性组与IK6阴性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危险分层均无显著性差异,在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中,IK6阳性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低于IK6阴性组(P=0.009,P=0.002)。结论:在成人ALL中IKZF1基因IK6表达亚型为主要功能缺陷亚型,IK6亚型的表达可作为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指导成人ALL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检测惠性B淋巴系白血病( B-ALL)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及骨髓白血病细胞群表面NGF低亲和性受体CD271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临床意义.应用酶标记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B-ALL患者血清NGF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群表面CD27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病例组患者N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t=4.191,p<0.05),而白血病细胞表面CD27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4.898,p<0.05).25例初治B-ALL患者经CVAD方案化疗1个周期后完全缓解(CR)率为64%( 16/25).未缓解(NR)组患者化疗后NGF水平和CD27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6,p<0.05和t=5.052,p<0.05),而CR组化疗后NGF水平和CD27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2,p>0.05和t=l.150,p>0.05).CR组和NR组患者化疗前CD27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5),但N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76,p>0.05).CR组和NR组患者化疗后NGF水平及CD27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751,p<0.05和=4.678,p<0.05).50% (8/16)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复发患者NGF水平和CD271表达分别为( 168.00 +61.66) pg/ml和(52.29±13.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5和t=6.073,p <0.05),余8例患者在缓解期NGF水平和CD271表达分别为(81.13 ±25.32) pg/ml和(78.45±7.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05和t=1.144,p>0.05).B-ALL患者NGF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0),同时CD27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70).结论:B-ALL患者血清NGF水平升高和骨髓白血病细胞CD271表达降低与白血病发生发展有关,这两项指标可能对疗效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的变化,以评估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109例乙型肝炎肝患者作为乙型肝炎组,另选取2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促凝和肝素抗凝外周血,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免疫指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载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与绝对值。并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水平及H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以及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辅助细胞(CD4+Th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CD8+Tc细胞)、CD19+B细胞绝对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组间CD3-CD16+CD56+自然杀伤性细胞(NK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T、CD4+Th、CD8+Tc及CD19+B细胞绝对值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P0.05),但CD3-CD16+CD56+NK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患者CD4+Th细胞绝对值低于HBV-DNA阴性患者(P0.01),其余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可提示其免疫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0.
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胸腺近期的输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解B细胞肿瘤患者胸腺近期输出naiveT细胞的水平,以评价其T细胞免疫潜能。利用实时定量PCR(TaqMan)方法检测61例B细胞肿瘤患者(成人B-ALL20例,儿童B-ALL6例,B-CLL4例,B-NHL17例,MM14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DNA环(T-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的含量,并根据外周血中CD3阳性率计算CD3细胞中TREC水平。5例ALL-CR病人和17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正常人外周血中TREC拷贝数为3.76±3.42/1000PBMNC和5.87±4.96/1000CD3 细胞,而各B细胞肿瘤组的TREC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其TREC水平在成人B-ALL为0.53±1.52拷贝/1000PBMNC和2.01±3.93拷贝/1000CD3 细胞(p=0.0005和p=0.0123),在B-CLL为0.11±0.15拷贝/1000PBMNC,0.23±0.27拷贝/1000CD3 细胞(p=0.0015和p=0.0381),在B-NHL为0.71±1.34拷贝/1000PBMNC(p=0.0017),在MM为0.53±0.90拷贝/1000PBMNC(p=0.0018)。ALL-CR组TREC水平同样低于正常人水平,儿童B-ALL组TREC水平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各类B细胞肿瘤胸腺近期输出naiveT细胞功能均明显降低,个体差异较大,在病人达到完全缓解期时,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仍没有得到恢复,提示对病人有动态观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Ph染色体阳性(Ph^ )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78例初治成人B-ALL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h^ 的B-ALL占25例(32.1%),其中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My^ )有14例(56.0%),CD10和CD19均高表达,伴淋系抗原(CD2或CD3或CD7)表达(Ly^ )有3例(12.0%),CD34阳性17例(68.0%)。对于Ph染色体阴性(Ph^-)的病例,My^ 有12例,占22.6%,而Ly^ 和CD34阳性的病例分别占3.8%和83.0%。经分析发现,Ly^ 和CD34在Ph^ 和Ph^ 的病例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而Ph^ 的成人B-ALL伴My^ 高于Ph^-的成人B-ALL,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成人Ph^ B-ALL通常伴My^ 、CD34表达。Ph^ 与My^ 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影响成人B-ALL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并分析其异常表达。结果显示:所有Ph^+ALL均为B淋系表达;Ph^+B—ALL患者CD34和CD13表达较Ph—B—ALL显著增高(P〈0.05),而CD38表达较Ph—B—ALL明显减低(p〈0.05);两组患者伴髓系表达比例分别为85.7%和61.O%,Ph^+B—ALL组显著增高(P〈0.05),表达的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或CD33。结论:Ph^+ALL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在成人B—ALL中CD34、CD13和CD38的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提示存在Ph染色体的可能,对于存在上述特征性免疫表型的成人ALL患者应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以上特征性免疫表型将有助于临床上对这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的亚型患者进行预测,并指导一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与儿童B-ALL相比,尽管诱导缓解率相似,但成人B-AL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DFS)率明显低下,一旦复发则常规化疗缓解率低预后极差。针对ALL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如CD19、CD20和CD22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靶向免疫治疗可极大改善B-ALL患者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R/R)患者。现就针对B-ALL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段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研究探讨不同年龄段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点。应用CD45/SSC设门的四色流式细胞术和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260例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AL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①82例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CD7的阳性率为100%,CD2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14—18岁组CD2阳性率(91.67%)显著高于19—35岁组(65.71%)和35岁以上组(43.48%)(P〈0.05);CD34和HLA—DR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5岁以上组甩A-DR阳性率(39.13%)显著高于14—18岁组(4.17%)和19—35岁组(11.43%)(P〈0.05);35岁以上组髓系抗原(MyAg)和CD13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52.17%,显著高于19—35岁组(34.29%和22.86%)(P〈0.05)。②178例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9和HLA—DR阳性率为100%,除19—35岁组CD33阳性率(52.70%)显著高于14—18岁组(32.50%)外,其余各表面抗原在不同年龄阶段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成人T—ALL免疫表型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年长成人T-ALL存在多种具有不良预后意义的表面标志异常表达;不同年龄段成人B—ALL的异质性似较成人T—ALL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比较发病时免疫表型为CD34+CD38+和CD34+CD38low/-两组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选取54例初发B-ALL并经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为CD34+的B-ALL患者,根据CD38表达不同将其分为CD34+CD38+组(n=35)和CD34+CD38low/-组(n=19)。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别进行BCR-ABL,TEL-AML1和WT1基因的检测。随访标本利用7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微量残留病(MRD),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28个月),平均随访间隔2个月(1-5个月)。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发病时WBC,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及BCR-ABL,TEL-AML1和WT1基因阳性表达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诱导缓解后,CD34+CD38+组微量残留病阳性(MRD+)为28.57%(10/35),CD38low/-组MRD+为68.42%(13/19),CD34+CD38low/-组MR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D34+CD38+组(P<0.01)。在复发率上,CD34+CD38+组有2例,分别在第94天和第245天复发,复发率为5.71%(2/35)。CD34+CD38low/-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36.84%(7/19),中位复发时间263 d(46-468 d),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本研究以16岁为年龄分界点,CD34+CD38+组16岁以上患者为8人(8/35),CD34+CD38low/-组16岁以上患者为10人(10/1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34+CD38low/-患者在成人中比例较高,且CD34+CD38low/-组在治疗后更易出现MRD+和复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FCM在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利用4—6组4色抗体组合,以CD45/SSC设门法对273例成人和142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进行了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免疫分型检测和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ophenotyping,LAIP)分析。结果表明:根据CD34和CD10的表达特点,可将B—ALL患者分为Ⅰ型(CD34^+CD10^-);Ⅱ型(CD34^+CD10^+);Ⅲ型(CD34-CD10^+);Ⅳ型(CD34^-CD10^-)。Ⅰ型和Ⅱ型患者LAIP的阳性比例分别为100%和92%,但Ⅲ型患者LAIP阳性率只有79.2%,显著低于Ⅰ型和Ⅱ型患者。总体B—ALL患者LAIP的检出率为90%,成人与儿童组无明显差异。而利用CD34/CD10/CD19/CD45一组抗体,LAIP检出率达到77.6%。结论:90%成人和儿童B-ALL白血病患者具有LAIP,因此对这类患者适宜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MRD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