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提取沙棘果渣中的多酚、多糖和黄酮,研究三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比较三种提取物对葡萄好果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果渣中多糖含量>多酚>黄酮,得率分别为48、28.5、12.8 mg/g。沙棘果渣多酚、多糖和黄酮的抑菌效果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75、80 mg/mL;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0、60、80 mg/mL。经过三种提取物处理的葡萄在好果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和菌落总数方面均优于清水处理组,保鲜作用上沙棘果渣中多酚>多糖>黄酮。综上,沙棘果渣中多酚、多糖和黄酮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保鲜效果,这为沙棘果渣活性物质在水果保鲜应用方面提供了一定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研究桂花子黄酮和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以及桂花子黄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为桂花子提取物的保健功能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最高清除率分别为55.8%、48.5%、77.9%;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最高清除率分别为90.2%、40.3%、93.4%,桂花子黄酮和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桂花子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皆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 mg/mL,低于苯甲酸钠的最低抑菌浓度(0.625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 mg/mL;明显低于苯甲酸钠的最低抑菌浓度(1.25 mg/mL)。  相似文献   

3.
黄皮叶提取物对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黄皮叶化学成分和抑菌作用.采用纸片扩散法对黄皮叶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初步抑菌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对乙醇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并对乙醇、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预试验.结果显示,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较多的生物碱、有机酸、香豆素、黄酮和酚类等;石油醚提取物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甾体和萜类等物质.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乙醇>石油醚,而水提物则无抑菌效果.黄皮叶乙醇提取物对食品中常见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为<4 mg/mL、啤酒酵母<8 mg/mL.表明乙醇提取物对4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滤技术对茅岩莓黄酮提取液进行分离,以膜通量和黄酮纯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滤时间、料液质量浓度、料液温度、超滤压力对超滤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分离工艺参数,并研究含有60%黄酮的茅岩莓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料液质量浓度0.5 mg/mL、料液温度35 ℃、超滤压力0.2 MPa条件下,初始膜通量为0.215 mL/(cm2·min),黄酮纯度由32.7%提高到60.1%。超滤后的黄酮提取物对4 种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4 种细菌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沙门氏菌0.75 mg/mL、绿脓杆菌1.50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50 mg/mL、大肠杆菌3.00 mg/mL。其对4 种细菌最低杀菌浓度值分别为沙门氏菌0.75 mg/mL、绿脓杆菌3.00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3.00 mg/mL、大肠杆菌3.00 mg/mL。  相似文献   

5.
麦冬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热水煮提和稀碱提取方法分别从麦冬中提取出醇溶性提取物,水溶性提取物和稀碱提取物。利用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3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稀碱提取物和热水提取物均有较强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且高于V_c的清除能力。稀碱提取物在低浓度时与V_c相比有更强的超氧阴离子清除作用。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是1 mg/mL。而热水提取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真菌假丝酵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9.7mg/mL与6.5m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南五味子丙酮提取物对食品腐败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7种菌为供试菌,测定其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研究热处理、pH、紫外光对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质量浓度为100mg/mL的丙酮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2mm。丙酮提取物对供试菌的MIC值和MBC值:金黄色葡萄球菌100、150mg/mL,铜绿假单胞菌100、150mg/mL,大肠杆菌100、150mg/mL,枯草芽孢杆菌50、100mg/mL,蜡样芽孢杆菌50、100mg/mL,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100、150mg/mL,变形杆菌50、100mg/mL。121℃、30min热处理对该提取物抑菌活性无影响。当pH>4时对其抑菌活性有明显的影响。紫外光照射对其抑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南五味子丙酮提取物对7种食品腐败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研究艾叶水提物和酸提物抗氧化及抗菌的作用。分别采用去离子水和柠檬酸溶液提取艾叶,得到两种提取物,测各自的总黄酮、总多酚和多糖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来评价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利用牛津杯法测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其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艾叶水提物中总黄酮、总多酚及多糖含量分别为208.03、51.77和398.72 mg/g,艾叶酸提物分别为80.39、25.44和453.45 mg/g。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艾叶水提物和艾叶酸提物均有较强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33.10和54.52 μg/mL;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2.92和1.63 m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17和0.32 mg/mL。艾叶水提物无明显抑菌效果;但艾叶酸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0、0.10和0.20 g/mL。通过测定抑菌动力学、细胞膜通透性实验证实酸提物能有效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扫描电镜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实酸提物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形态、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柠檬酸溶液提取法比水提法更适用于艾叶活性成分的提取,艾叶酸提物更具有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菱角壳黄酮提取物的抑菌能力及其对冷鲜鸭肉中假单胞菌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抑菌圈法、MIC值测定和液体中生长曲线来评价其对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建立假单胞菌经浓度为2.5 mg/mL的黄酮纯化物处理后的鸭肉基质中的一级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菱角壳黄酮提取物对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黄酮纯化物对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更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7.01±0.43)、(45.06±0.35) mm;菱角壳黄酮提取物对热杀索丝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无抑菌效果。菱角壳黄酮粗提物和纯化物对假单胞菌的MIC值均为3.1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12.000和3.125 mg/mL。采用对供试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菱角壳黄酮纯化物浓度(2.5 mg/mL)处理鸭肉,在不同温度下储藏,发现与10、15和20 ℃相比,0和5 ℃可将冷鲜鸭肉的货架期延长至8 d以上,并且通过建立假单胞菌在经浓度为2.5 mg/mL的菱角壳黄酮纯化物处理后的鸭肉基质中的一级模型可知,在0~15 ℃储藏时,菱角壳黄酮提取物作为保鲜剂的抑菌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但随温度升高,其抑菌能力逐渐减弱,这为菱角壳开发为天然抑菌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确定了费菜黄酮对3种冷却猪肉腐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抑菌活性,并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费菜黄酮对猪肉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费菜黄酮对实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于气单胞菌的抑制性最强,MIC和MBC分别为0.675、2.5 mg/mL,假单胞菌次之,MIC和MBC分别为1.25、5 mg/mL,乳酸菌抑制性最差,MIC和MBC分别为1.25、10 mg/mL。综合菌落总数和色差指标,选择2 mg/mL作为费菜黄酮对冷却猪肉保鲜的适宜质量浓度。在4℃贮藏条件下,黄酮处理组组织结构、pH值、持水力、挥发性盐基氮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各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使用无菌蒸馏水和70% 乙醇从红果龙葵果实中提取活性成分并探讨其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提取物对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提液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2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mg/mL、枯草杆菌0.5mg/mL、短小芽孢杆菌3mg/mL、产气芽孢杆菌0.5mg/mL;乙醇提取液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2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2mg/mL、枯草杆菌1mg/mL、短小芽孢杆菌5mg/mL、产气芽孢杆菌1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