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高浓度的头孢唑林钠及克林霉素对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体外分离、培养新西兰兔髓核细胞,体外扩增培养至第1代,采用CCK-8及RT-PCR等方法,检测4个浓度(0 mg/ml、0.25 mg/ml、0.5 mg/ml、1 mg/ml)的头孢唑啉钠及克林霉素对于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当头孢唑啉钠浓度超过0.5mg/ml、克林霉素浓度超过0.25 mg/ml时,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下降,浓度在1.0 mg/ml时达到最低.头孢唑啉钠浓度超过0.5 mg/ml、克林霉素浓度超过0.25 mg/ml时,明显影响细胞活力,小于以上浓度时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高浓度的头孢唑林钠及克林霉素抗生素对于体外培养的兔髓核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穿刺抽取髓核"诱导腰椎间盘退变的时间相关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穿刺纤维环抽取髓核诱导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进行时间相关的放射学和组织学评估,明确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时间相关性。方法1岁山羊12只,以粗针穿刺纤维环抽取髓核(L1,2-15,6)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第2、4、8、16周分别行放射学观察、髓核蛋白多糖(GAG)定量、组织学及微观结构评估。结果影像学示术后16周椎间隙高度显著降低(P〈0.01),但各椎间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G定量示所有节段髓核内GAG含量随时间持续下降(P〈0.01),但与椎间盘序列间无相关性。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显示,椎间盘退变组织学表现与抽取髓核后时间显著相关:术后2周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4周始出现退变表现;16周时髓核已近完全纤维化。电镜观察示术后2—16周,髓核细胞从基本正常至大量凋亡,髓核基质逐渐纤维化。结论针刺抽取髓核法是较理想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诱导方法。本研究观察16周,椎间盘退变未见缓解及自行修复,诱发的退变严重度与术后时间因素显著相关,而与椎间盘节段序列间无相关性。该模型在术后2周尚未出现明显组织学改变,或许是进行干预的良好时机。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1~S1),制成三种L4~L5运动节段的试验模型:正常腰椎,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人工髓核植人术后,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ROM)的改变情况。结果 与正常脊柱组比较,去髓核组运动节段活动明显增大(P〈0.05),稳定性下降,人工髓核植入组与去髓核组比较运动节段活动明显减小(P〈O.05),与正常脊柱组相比较,运动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腰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人能较好地恢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效青霉素混悬液最佳注射时机,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将149例门诊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1组先选择注射部位,消毒第1遍皮肤,然后抽取药液,消毒第2遍皮肤,快速进针;第2组先选择注射部位.然后抽吸药液,再次确认注射部位,消毒2遍皮肤.注射;第3组先抽取药液,再选择注射部位,消毒2遍,进针。记录三组从抽取药液到推注药液前的时间及一次注射成功率。结果三组注射时间分别为(13.0&#177;0.8)s、(19.1&#177;1.2)S、(33.0&#177;1.3)S,一次注射成功率分别为100%、58.3%及13.9%,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取选择部位、消毒、抽取药液、再消毒、进针的注射程序即长效青霉素混悬液抽取后15s内注射,可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被动吸烟大鼠椎间盘中自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受体Ⅰ(IL-1RⅠ)的表达,探讨被动吸烟诱发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方法:取4周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第1组不予吸烟,10只;第2-4组分别吸烟2周、4周、8周,第5、6组吸烟8周后予停止吸烟4周、8周,每组10只。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L4/5椎间盘行HE染色和IL-1β及IL-1RⅠ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和IL-1β及IL-1RⅠ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吸烟2周时椎间盘无明显退变,吸烟4周时椎间盘出现2~3级退变,吸烟8周时椎间盘出现3-4级退变,停止吸烟后4周退变无明显修复;停止吸烟后8周退变部分修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吸烟2周组IL-1β及IL-1RⅠ染色阳性细胞率增加,吸烟4周组染色阳性细胞率大于2周组;吸烟8周组达(76&#177;3.2)%和(46&#177;2.8)%,停止吸烟后4周开始下降,8周时降至(66&#177;2.9)%和38&#177;2.2%。结论:被动吸烟可以诱发大鼠椎间盘退变,且随吸烟时间延长退变加重;其导致退变的机制可能与上调椎间盘内IL-1β和IL-1RⅠ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对犬邻近颈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23只,雌雄不限,犬龄1.5~2.5岁,体重20.0~30.0kg。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18只实验用犬随机分为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组(A组,9只)及钢板内固定组(B组,9只),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内置物置入手术。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施术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t检验比较A、B组间压力差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影像学(Pearce标准)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邻近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A、B组间施术前后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动力位X线片发现C2/3有失稳表现者4例(44.4%)。MRIT2加权像C2/3椎间盘Pearce分级A组(平均1.78级)低于B组(平均3.22级);A组C2/3椎间盘退变组织学分级(平均1.56级)亦低于B组(平均2.78级),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内撑开压力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应用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较钢板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髓核成形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ArthroCare 2000射频汽化仪对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髓核成形术。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A组),平均年龄47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B组),平均年龄36岁。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组术后即刻症状缓解率平均为68%,主观满意度优良率达95%,B组术后即刻症状缓解率平均为61%,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A组平均随访17.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49%,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63%。末次随访时B组39例中16例症状接近术前,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3l%,其中5例接受了开放手术。结论:髓核成形术创伤小、安全,治疗包含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欠稳定。  相似文献   

9.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及其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国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PS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数。方法干燥国人胫骨标本40根,性别、年龄、生活地区不详,视觉法测量内侧平台PSA,并比较髓外参照(参照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延长线)和髓内参照(参照胫骨解剖轴线)两组测量值的差别。结果髓外参照:12.74&#176;&#177;2.81&#176;;髓内参照:9.98&#176;&#177;2.69&#17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13.969,P〈0.001);两组存在相关性,得到的回归方程为:髓外参照值=0.940&#215;髓内参照值+3.356(r^2=0.806,F=157.791,P〈0.001)。结论 国人胫骨内侧平台PSA个体差异大,均值大于西方人;手术时需考虑到关节软骨的形态因素,根据假体系统特性,重建最佳P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69例经体格检查、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髓核成形术治疗组28例,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保守治疗组41例,采用卧床休息、抗炎、理疗等综合保守疗法。随访1年~2年8个月,平均2.1年,采用Prolo功能评定法和VA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髓核成形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总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2.1%和85.4%,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6d和16.9d,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10.8%和22%,差异有显著性(P〈0.05)。髓核成形术治疗组并发椎间盘炎1例,行腰椎融合术后治愈。结论:髓核成形术和保守疗法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满意率相近,但髓核成形术治疗组复发率低,住院治疗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