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抑癌基因p53编码蛋白在正常肠黏膜、肠上皮化生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53和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4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66.7%,26/39)。结直肠癌组织p53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显著偏低(1.12±1.07,2.32±1.05,P<0.05)。2)蛋白和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5,P<0.01)。3)黏液腺癌组为3/4,管状、乳头状腺癌为19/35,p53蛋白和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53失活或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提示p53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判定结直肠癌发生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Bmi-1与Ki-67,Bcl-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及配对正常肠黏膜,21例结直肠上皮内肿瘤中的Bmi-1、Ki-67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Bmi-1在结直肠癌(73.81%)、上皮内肿瘤(95.23%)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59.52%),P<0.05。Bm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WHO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值均>0.05。在84例结直肠癌中Bmi-1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0.358,P<0.001。结论 结直肠癌和结直肠上皮内肿瘤中Bmi-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变有关。Bmi-1和Bc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表明Bmi-1可能协同Bcl-2发挥抗凋亡效应,但二者抑制凋亡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检测葡糖醛酸转移酶2B家族(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2B,UGT2B)4种同工酶及肝细胞核因子(hepaticnuclear factor1a,HNF1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变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32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并选择14例正常人群结直肠黏膜为对照组,用RT-PCR方法检测UGT2B中4种同工酶及肝细胞核因子HNFIa mRNA的表达.分别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GT287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NF1a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粘黏膜内的表达.结果:UGT2B同工酶在结直肠黏膜内呈多态性表达.UGT2810表达丰度及阳性表达率较低,而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UGT284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UGT287、UGT2815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UGT287蛋白荧光强度、蛋白灰度值比值低于正常结肠黏膜(P<0.05).HNF1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UGT28同工酶表达降低可能是结直肠癌变的机制之一.UGT基因的上游调控因子HNF1a mRNA水平、蛋白水平表达无明显改变,可能与机体内更加复杂的调控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2,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各50份,同时收集在上海建工医院体检行肠镜活检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相比,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阴性表达(0/50),明显低于癌旁黏膜组织[24%(12/50)]及正常肠黏膜组织[78.3%(18/23)],3组TFPI-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Stat3及其靶基因产物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Ma XT  Wang S  Ye YJ  Du RY  Cui ZR 《癌症》2003,22(11):1135-1139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Bcl-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和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46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中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肠组织的Bcl-3表达状况,分析其表达状况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肠组织中Bcl-3核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6.1%(35/46)、58.7%(27/46)和28.3%(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30,P=0.000。Bcl-3核表达在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为90.5%(19/21),在中高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4.0%(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7,P=0.036。Bcl-3的核表达阳性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与癌旁组织及正常肠组织相比,Bcl-3显著高表达于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核内,而且核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SOX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及20例正常的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OX2蛋白在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OX2蛋白在正常肠黏膜中不表达,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表达率为41.3%.SOX2表达水平与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Ki-6...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OB1编码蛋白在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黏膜(距癌组织边缘5cm以上)、结直肠良性息肉中的表达特征.探讨结直肠癌中NOB1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7例结直肠癌组织、2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8例结直肠息肉组织中NOB1的表达.结果:NOB1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良性息肉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7%、44.4%、13.6%,三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分化差的结直肠癌NOB1蛋白阳性率表达高(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NOB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脑胶质瘤相关癌基因l(gli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Gli1蛋白在147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lil蛋白在19例结直肠癌新鲜组织和2个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同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Gli1转录水平的抑制剂GANT61对8例直肠癌组织中直接分离的肿瘤细胞的影响.结果 147例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标本中,Gli1蛋白在78.2%(115/147)的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阳性信号表达在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Gli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前缘肿瘤细胞团数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在5例Glil蛋白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间质细胞,包括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内高表达Gli1蛋白.Gli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2个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也升高.对结直肠癌组织中直接分离出的肿瘤细胞,培养以后加入GANT61,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内Gli1蛋白的表达,而对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Gli1蛋白的活化可能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GANT61可能为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中Krupple样因子6(Krupple like tactor 6,KLF6)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KLF6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5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8例良性直肠黏膜组织中KLF6蛋白的表达.分析KLF6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5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LF6的表达率为42.30%(22/52),明显低于28例良性直肠黏膜组织的89.29%(25/28)(P<0.05);KLF6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KLF6低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KLF6基因可能为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抑癌基因,与结直肠癌浸润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ERCC1基因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68例肠癌石蜡组织中 ERCC1基因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ERCC1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低表达病例3年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高表达病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CC1表达与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提示 ERCC1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无关。ERCC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有预测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MLH1和p53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对6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45例大肠腺瘤和26例正常大肠黏膜石蜡切片进行hMLH1和p53表达的检测。[结果](1)6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hMLH1蛋白阴性表达和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11例(18.3%)和32例(53.3%),hMLH1蛋白阴性表达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或P〈0.01),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与否和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2)大肠腺瘤患者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腺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3)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蛋白阴性表达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18.2%,2/11)低于阳性表达组(61.2%,30/49)(P〈O.05)。[结论](1)大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是沿染色体不稳定途径发生,其中抑癌基因p53的突变起重要作用。同时,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并具有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2)大肠腺瘤组织中有一定比例的hMLH1蛋白阴性表达和p53蛋白阳性表达,提示hMLH1和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frican-American women (AAW) have more adverse tumor characteristics than non-African American women (non-AAW)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a specific predictive marker for AAW recurrence. Tumors with higher grade and proliferative activity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expression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 An examination of Glut-1 expression relative to recurrence and no recurrence was conducted on both groups to determine if it predicts prognosis and could predict a race specific prognosis. Methods. A breast cancer data set containing clinic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rac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generated between 1991 and 1996. Tissu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this group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both racial groups for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Glut-1 expression using tissue microarrays (TMAs). Mean Glut-1 expression for intensity and percent of tumor cells staining was determined using standar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the original data set between AAW and non-AA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aces was noted in mean Glut-1 values using a subset which ha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 Glut-1 did not predict recurrence but a rounded score did indicate that higher levels of Glut-1 expression was indicative of a lower disease free survival (p = 0.063). The actual average mean for AAW with no recurr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ny other group (p = 0.04). Conclusions. TMA analysis for Glut-1 expression may be useful to predict disease free survival but it does not predict race specific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4.
王前  安泽武 《肿瘤学杂志》2013,19(11):858-861
[目的]探讨HIF-1α和VEGF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癌旁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均为阴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3%(66/9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旁组织中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0%(63/9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92,P〈0.05)。[结论]HIF-1α与VEGF的表达率均随着大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发展而增高,共同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判定指标。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大肠癌血管生成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是治疗大肠癌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GF-1和IGFBP-3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保定市第-中心医院2005-06—13—2012—12—27接受手术治疗的CRC患者183例作为观察组,并对其中61例取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IGF-1和IGFBP-3在两组的表达情况。结果:IGF-1在CRC中的阳性表达率60.1%(110/183),显著高于对照组31.1%(19/61),P〈0.001;IGFBP-3在CRC中的阳性表达率78.1%(143/183),显著低于对照组95.1%(58/61),P=0.003。IGF-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IGFBP-3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两者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和远处转移等均无关,P〉0.05。IGF-1与IGFBP-3表达呈较弱的负相关性,r=-0.188,P-0.0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GF-1在CRC中高表达是TNM分期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IGFBP-3低表达是CR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IGF-1和IGFBP-3异常表达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IGF-1和IGFBP-3可能成为临床上cRC评估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IF-1α、Glut-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癌旁组织、60例乳腺癌中HIF-1α、Glut-1表达,用CD34抗体标记乳腺癌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Glut-1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分别为68.3%、63.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61,P<0.001)。HIF-1α、Glut-1阳性的乳腺癌组织MVD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Glut-1均阳性时MVD最大(P<0.01),HIF-1α、Glut-1、MVD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HIF-1α、Glut-1呈过表达,两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Bcl -2及PD - L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手术切除大肠癌组织新鲜标本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Bcl -2及PD - L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Bcl -2及PD - 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Bmi-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CD133、Bmi-1的表达,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与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病理分级、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D133、Bmi-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30/60)和73.33%(44/60),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P<0.01);CD13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Bmi-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相关(P<0.01),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CD133和Bmi-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CD133+肿瘤细胞,即肿瘤干细胞;CD133+肿瘤细胞和Bmi-1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Bmi-1表达可能成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4例乳腺癌病理组织标本BRCA1、Ki-67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94例乳腺癌中,淋巴结阳性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组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组的BRCA1低表达率较高(P<0.05),三阴组中BRCA1低表达率高于非三阴组(P<0.05);Ki-67高表达者多为组织分级较高、ER/PR阴性和HER-2阳性患者(P<0.05);且BRCA1和Ki-67具有负相关性(P<0.05),绝经后、组织分级低、淋巴结阳性、ER/PR阴性、HER-2阳性患者的BRCA1低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所占比例较高(P<0.05),但在三阴组与非三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检测BRCA1、Ki-67对乳腺癌的临床转归具有一定预测意义,尤其是BRCA1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