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在 LM-2000心脏医学图象处理系统的辅助下,应用多帧多相位定量测定法分析了17例正常人和24例冠心病患者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功能。结果表明,在正常左心室或冠心病组非缺血节段,相关系数 r 值和回归斜率 b 值高且其标准差小,在冠心病组的缺血节段,r 值和 b 值降低且其标准差增大(Pr<0.01,Pb<0.01)。分析180根辐射轴上室壁运动障碍的发生时相发现80%的辐射轴在收缩早期呈现室壁运动障碍,至收缩晚期仅见34%的辐射轴仍呈现室壁运动障碍。比较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1/3EF)及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指数(R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数(CAI),发现 RI 与 CAI 关系最为密切。用 r 值和 b 值分析左心室节段性壁运动障碍具有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作者认为多帧多相位节段性左心室壁运动定量测定法能确切地反映缺血心肌运动异常的时空不一致性;r 值和 b 值是评价左心室壁运动障碍的敏感指标,其特异性也高。本法能用于定量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量游泳运动对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期为运动对心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SD大鼠分为不同运动量运动组和力竭运动组,前者进行12周的低、中和高运动量游泳运动,后者进行1次力竭游泳运动.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透射电镜观察左心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低运动量运动对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结构影响不大;中运动量运动提高心肌肌节长度,线粒体数量和体积增加,嵴变得较密集;高运动量运动对心肌细胞产生轻微破坏,肌节变短,核膜内陷,核质凝缩,线粒体嵴疏松模糊.力竭运动后即刻,对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影响较大,肌节长度缩短.力竭后24 h,心肌细胞出现细胞核和线粒体损伤减轻,肌节长度增加的变化,但肌纤维排列严重紊乱.结论 高运动量和力竭运动可以导致左心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3.
比较^99mTc-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和门控心血池显像对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壁运动测定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2.方法 对4例正常人和29例冠心病病人分别进行了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和门控心血池显像检查,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病人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测得LVEF与正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门控心血池显像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多种方法阐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西门子-512或飞利浦DH11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例心肌呈致密化不全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探索.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患者全心扩大,主要为左心室心尖、侧壁受累,左心室整体功能减低,LVEF (20±10)%.3例患者心脏大...  相似文献   

5.
张雪兰  邓娟  陈娟  万曦  杜宜兰 《西部医学》2019,31(8):1269-1272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STE)评估不同病程川崎病(KD)患儿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程情况分为急性期(n=11)、恢复期(n=12)及慢性期(n=24),以上3组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采用STE对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三期患儿GLS、GCS、GCS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期LVRWT指标高于恢复期和慢性期(P<0.05);恢复期二尖瓣环近游离壁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与慢性期近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KD患儿在不同阶段中心肌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STE对评估KD患儿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左心室造影术(LDDV)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检测的可靠性。方法选择52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痛史,心功能在Ⅱ~Ⅲ级,超声心动图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5%~40%的患者,分别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E)及低剂量多巴酚丁胺左心室造影(LDDV)技术评价存活心肌后进行血运重建术(PCI或CABG)。于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比较二种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LDDE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67%,特异性79%,准确性为68%。LDDV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76%,准确性为71%。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DV技术识别不稳定型心胶痛并发心功能不全者存活心肌与LDDE技术相比同样具有较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董少红 《广东医学》1998,19(11):835-836
研究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运动异常的类型对左心室的形态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组织同步成像(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TSI)是应用彩色编码显示QRS起始至峰值速度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此作为评价心肌同步收缩的参数,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心肌运动状况,是评价心肌收缩同步性的新技术.本文旨在应用TSI技术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同步化运动的定量特征.  相似文献   

9.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与遗传相关的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心室,偶累及右心室,形态学上表现为大量突出的肌小梁,心肌外层薄而致密,存在深陷的小梁隐窝和海绵样心内膜。LVNC可孤立存在或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存,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遗传学研究呈非单一性遗传特点,其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近年来,基因突变成为LVNC的研究热点,常见的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线粒体遗传。LVNC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LVNC的致病机制,并有利于LVNC的早期诊治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左心室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主要是怀孕早期正常的心肌致密化过程在子宫内停滞,导致形成致密化层和非致密化层两层心肌,在左室腔和心内膜之间形成许多明显的小梁和小梁间凹,而引发各种临床症状.在已知的儿童心肌病中的发病率约 0.014%~0.05%,成人心肌病中发病率约为0.05%.其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心衰、系统栓塞、心律失常、猝死各异.本文对 1 例左心室致密化不全致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诊治过程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早期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运用QTVI对30例正常人及30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获得左心室心肌二尖瓣环处的收缩期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的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的运动速度(Va),并计算Ve/Va。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LVEF等均在正常范围(P〉0.05);糖尿病组左心室壁Vs、Ve、Ve/Va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VI技术可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左心室心肌运动异常,表现为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1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除介入干预血管以外的血管或血管段存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观察组(存在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56例和对照组(无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60例,对其进行随访研究,观察2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心血管事件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闫晶  黄群英 《吉林医学》2013,34(7):1332-1333
<正>左心室重构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一直受到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关注,也是影响心血管治疗的重要技术。左心室重构也被称为左室心肌重构,主要是指左心室的构成、容量大小、外形和心室内壁的厚度的改变。这项技术可以引起很多病征的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左心室重构有着密切的关系[1]。引起心肌损伤的原因很多,现在研究可能最主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6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回顾了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左心室造影的表现;结果: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的左心室造影均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其中左心室腔增大5例,室壁瘤形成2例,节段性室壁运动明显减弱至消失者8例,轻中度减弱者6例。左心室造影对冠状动脉造 影正常的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较心电图更明确;结论:左心室造影可提供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损伤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3例未经正规治疗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口服10mg,每日2次共6个月。结果 依那普利降压有效率100%,同时依那普利可降低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心肌重量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论 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可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65-168
目的:探讨心肌桥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弋矶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的237例患者,根据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2组,Ⅰ级组(冠状动脉收缩期受压程度<50%),Ⅱ级组(冠状动脉收缩期受压程度≥50%);正常对照组为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及心肌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正常对照组与心肌桥亚组左心室构型及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单纯心肌桥的患者42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率为17.7%,均为左前降支;与心肌桥Ⅰ级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肌桥Ⅱ级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e′降低,E/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Ⅰ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心肌桥Ⅱ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左心室舒张功能随着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压缩程度加重而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17.
Julius  M.  Gardin    MD  Michael  S.  Lauer    MD  倪钧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6):368-370
左心室心肌重量增加与大多数慢性心脏疾病密切相关。传统的看法认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重量极度增加)为心肌对压力和容量负荷过大的反应。在短期内,心肌重量增加使心脏对室壁压力和潜在血液动力学异常进行代偿,从而可能具有益作用。但是长期而言,左心室肥厚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左心室声学造影对超声运动试验显示内膜的增强能力,将27例胃胸闷接受超声平板运动试验的患者于运动后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剂量为0.08ml/kg。在声学造影前后连续记录胸骨旁乳头肌短轴图像。分别分析声学造影前和造影后左心室5个节段内膜的可分辩性和测量左心室面积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肥厚性心肌病MR心肌灌注成像研究--附33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MR心肌灌注成像特点和延迟强化心肌的功能表现。方法 采用不同的MR成像序列,对33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脏形态,功能及心肌灌注成像。观察分析心肌灌注成像特点,用Argus心功能分析软件定量分析左心室整体及异常强化区心肌功能。结果 24例(24/33)出现延迟期心肌强化,中层心肌强化发生率最高(22/24),强化形式为散在斑点状,不均匀片状及均匀致密片状强化,延迟强化者心肌厚度均大于无强化者,其收缩期心肌增厚率显著减低。散在斑点状强化心肌者局部心肌增厚率显著大于不均匀片状或均匀致密片状强化者。结论 肥厚性心肌病MR心肌灌注成像可出现延迟期心肌强化。MR心肌灌注成像可出现延迟期心肌强化。MR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检测肥厚性心肌病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20.
薛雷  王俭  罗珍茜  刘书鹏 《医学综述》2009,15(10):1554-1556
随着近年来图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心动图、CT和MRI技术可以获得心脏的动态电影图像。围绕着左心室射血能力的计算,新的超声技术有心内膜描记、心肌自动分区运动分析技术又称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心肌背向散射能量时间分析和声学心肌造影检查等。还介绍了最新型的动态容量CT技术和更精确地计算心脏各房室排血的能力。针对局部心肌活性的研究还介绍了MRI的心肌灌注成像和心肌存活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