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2种体外冲击波碎石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急性肾绞痛合并输尿管结石(结石直径〈2cm)患者108例.随机分2组其中A组69例行急诊输尿管插管定位尿路造影下体外冲击波碎石,B组39例急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结果A组:一次碎石成功63例(69例),成功率为91.33%(63/69),二次碎石成功率65例(69例)成功率为94.2%(65/69).2例输尿管镜逆行插管失败,2例插管后结石自行排出,再发肾绞痛率14.3%(9/63),再使用镇痛药物率11.1%(7,63),B组:一次碎石成功29例(39例),成功率为74.4%(25/39),二次碎石成功率34例(39例)成功率为87.2%(34/39),5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再发。肾绞痛率20.5%(8/39),再使用镇痛药物率15.4%(6/39).将A、B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逆行输尿管插管尿路造影辅助定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MTX)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将86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米非司酮25mg,每日2次,连服3d;B组应用米非司酮150mg,每日1次,连服3d。两组均在第2天服药同时应用MTX75mg+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结果A组成功率74.42%(32/43),B组成功率90.70%(39/43),两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米非司酮450mg联合MTX75mg方案较米非司酮150mg联合MTX75mg方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高,且药物毒副反应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与0.15%罗哌卡因联合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应及安全性。方法:60例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采用0.15%罗哌卡因与0.50μg/ml舒芬太尼;B组采用0.15%罗哌卡因与0.25μg/ml舒芬太尼;C组采用0.15%罗哌卡因。LCP模式给药,负荷量3ml、维持剂量2.5ml/h、PCA剂量2ml/次,锁定时间20min,比较分析组间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T1~T4视觉模拟评分(VAS)较B、C两组低(P〈0.01);A组T1~T4布氏舒适评分(BCS)较B、C两组高(P〈0.05或P〈0.01);A组T4每日总按压(BOLUS)次数较B、C两组少(P〈0.05或P〈0.01);A组与C组比较,术后4h镇静评级达2级者数量明显增多,达2级者98.6%(P〉0.05),A组4例(20%)、B组3例(15%)出现恶心呕吐,三组患者均无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0.15%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贝酯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加贝酯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统计两组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结果:加贝酯组和对照组患者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93%(43/46)和85%(34/40)、7%(3/46)和12%(5/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贝酯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7%(8/46)和38%(1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术前使用加贝酯不能提高胆总管结石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也不能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但可降低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联合手术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符合观察标准的子宫颈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手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单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疗效、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a、5a生存率。结果:B组患者完全有效(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0、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率10.00%,A组患者CR率20.00%,PR率为66.67%%,两组比较P〈0.01,B组患者术中出血(422.71±29.42)mL,手术时间(3.97±0.84)h,A组患者术中出血(351.64±25:14)mE,手术时间(3.14±0.51)h,两组比较,P〈0.01,B组患者3a生存率达66.67%、5a生存率达46.67%,A组患者3a生存率达90.00%、5a生存率达7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子宫颈癌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生存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将60例脑卒中后面神经损伤患者分成两组,单纯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常规药物+整体穴位针刺治疗组(B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面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d后,临床症状评分[B组(17.0±2.5)分,A组(13.0±2.0)分,P〈0.0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B组(913±17)cm/s,A组(52±15)cm/s,P〈0.01]和面神经传导功能[患侧口轮匝肌潜伏期:B组(3.35±0.67)ms,A组(3.95±0.58)ms,P〈0.01],B组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符合气管插管拔管条件的急性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拔管有关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方法:将符合气管插管拔管标准的急性脑外伤手术患者862例分为及时拔管组424例,延迟拔管组4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达到拔管标准时间、实施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与拔管失败原因、延迟拔管原因、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及时拔管组和延迟拔管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16.2±27.3h与15.8±27.4h),插管后达到拔管标准时间分别为(10.1±21.4h与11.2±23.7h),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管成功率A组(94.3%)高于B组(8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拔管后因颅内继发血肿形成需再次手术和拔管后出现颅高压、惊厥,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出现急性气道功能障碍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拔管的原因主要是主管医师考虑患者老龄、痰多、无明显呛咳和(或)吞咽反应;肺炎在延迟拔管者比及时拔管者明显增加(P〈0.01);延迟拔管者ICU监护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及时拔管能提高拔管成功率,可减少患者并发症风险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袁金宁  李先志 《当代医学》2011,17(32):150-151
目的研究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治疗性ERCP中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需要进行ERCP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推注芬太尼0.04~0.05mg(0.1mg芬太尼稀释成10ml),后缓慢推注丙泊酚0.8~1.5mg/kg(3-4mg/s),ERCP治疗开始后接静脉恒速泵泵注丙泊酚0.08~0.12mg/kg/min,治疗结束停药清醒后送返病房。B组按常规进行ERCP治疗。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ERCP治疗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等不适应明显减少(P〈0.05),无痛苦记忆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治疗,~ERCP中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使ERCP治疗更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芬-瑞芬太尼清醒镇静镇痛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60例ASAI~Ⅲ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麻醉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6-1.2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6—0.9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进入镇静分级评分(Ramsay)2级时开始行胃镜检查,胃镜抵达十二指肠时停止给药。B组:未用药。结果Ramsay评分:A组2级83%,B组2级20%(P〈0.01)。A组入镜时间短于B组(P〈0.05)。检查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B组明显上升(P〈0.05或0.01),脑电双频指数A组明显降低(P〈0.01),A组检查成功率、操作者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胃镜检查能达到良好的清醒镇静镇痛麻醉效果,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好,检查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全麻术后气管拔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全  曾永红  徐俊  郑刚 《四川医学》2006,27(10):1065-1066
目的探讨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全麻术后气管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择期全麻恢复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动态监测P-V环,实时判断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A组当自主呼吸频率≥8次/min、PSV≤8cmH2O、潮气量≥6ml/kg、分钟通气量≥3L/min时,改为经气管导管内吸氧3L/min,观察3~5min如无缺氧表现,SpO2≥95%拔除气管导管。B组按传统方法拔除气管导管。用Ramsay改良评分判断患者的意识状况。记录气管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并发症情况及患者对气管插管的感受。结果拔管前后的相关并发症B组显著高于A组(P〈0.01)。拔管时血压、心率、呼吸改变B组较明显。拔管前对气管插管的感受,B组多数自述难以忍受,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拔管前后Ramsay评分A组多在4~5分,B组多在1~3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态P-V曲线监测指导气管拔管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少全麻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黄忠义  杨杰  袁琴 《河北医学》2011,17(7):883-886
目的:探讨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患者眼内压的影响。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B、C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全麻,D组采用芬太尼复合异丙酚,A、B、C三组的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21μg/mL、4μg/mL、6μg/mL,对不同时期四组患者眼内压(IOP)、动脉压(MAP)及心率(HR)测定,并分析对比结果。结果:与D组患者比较,A、B、C三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前IOP明显降低(P〈0.05),但该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气管插管5min后的IOP与全麻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气管插管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B、C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前测定MAP较全麻前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气管插管后5min与气管插管前相比MAP明显上升(P〈0.05);B、C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前所测HR比全麻前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气管插管后5min与气管插管前比较HR明显上升(P〈0.01)。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是目前临床较为理想的全凭静脉麻醉的药物搭配,浓度为4μg/mL、6μg/mL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治疗具有较好的控制眼内压作用,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适合于全麻气管插管时舒芬太尼的剂量。方法人选的90例ASAI-Ⅱ级、25-45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舒芬太尼剂量为0.2μg/kg(A组);剂量为0.3μg/kg(B组);剂量为0.35μg/kg(C组),静脉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行OAA/S评分。待OAA/S评分达到3分时给予维库溴胺和舒芬太尼,观察气管插管前后三组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T0相比,三组在T1、T2时的AAI值均降低(P〈0.01),C组在T1、T2时HR值、Sp02值均低于A组和B组(P〈0.01),A组在T2时MAP值均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当异丙酚靶控在3μg/mL,0-3μg/kg剂量的舒芬太尼在全麻气管插管时是安全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益气活血中药在胰腺癌放化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在中晚期胰腺癌放化疗中的作用。方法39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纽,18例行放化疗和介入治疗(A组)与21例放疗、介入化疗及益气活血中药并用(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近期有效率为52.3%,B组近期有效率为68.2%(P〉0.05);腹痛,黄疸症状缓解率A组分别为53.1%、49.6%,B组分别为84.2%、78.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消化道反应B纽(3例)明显轻于A组(9例)(P〈0.05),1~2年A组生存率分别为50.1%、20.6%,B组生存率分别为82.3%、48.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能减轻放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提高·临床症状有效率,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不同浓度国产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妇产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A、B、C三组,分别用0.10%、0.15%、0.20%左旋布比卡因,各组均加入3μg/ml芬太尼,用M—J镇痛泵以3ml/h速度泵入。观察手术情况、术后1h、5h、10h、20h、40h测VAS镇痛评分及采用Bromage法评价下肢运动阻滞情况,同时观察瘙痒、恶心等副作用。结果B、C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A、B组下肢运动阻滞明显低于C组(P〈0.05),患者满意度B、C组优于A纽,其它无明显差异。结论0.15%的国产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下肢运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2月2007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确诊为输卵管妊娠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295例患者随机分为6组。A组:51例,应用阴道超声引导下异位妊娠囊穿刺注射甲氨蝶呤杀胚术并口服米非司酮;A0组:51例,单纯应用阴道超声引导下异位妊娠囊穿刺注射甲氨蝶呤杀胚术;B组:46例,肌肉注射甲氨蝶呤0.4mg/kg(患者甲氨蝶呤用量20~25mg),每日1次,共5日,并口服米非司酮;B0组:49例,肌肉注射甲氨蝶呤0.4mg/kg(患者甲氨蝶呤用量20~25mg),每日1次,共5日;C组47例,患者肌肉注射甲氨蝶呤1mg/kg,一次性,及米非司酮口服;C0组:51例,患者肌肉注射甲氨蝶呤1mg/kg。结果(1)六组治疗成功率比较:A组成功率为100.00%,A0组成功率为9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成功率为93.48%,B0组成功率为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成功率为91.49%,C0组成功率为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六组血β—HCG降至正常的平均天数比较:A组为(14.33±2.86)天,A0组为(24.37±4.1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23.11±4.43)天,B0组为(32.67±3.1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为(25.74±4.57)天,C0组为(34.71±2.9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甲氨蝶呤联合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观察其疗效和3个月、6个月生存率。结果30例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3.8%。其中18例置入金属支架,12例置八塑料支架。发生并发症2例(3.33%),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以上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插管成功的30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从(170.84±101.72)μmol/L下降到术后1周(105.42±82.44)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21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分别达到93%及79%。结论30例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3.8%。其中18例置入金属支架,12例置入塑料支架。发生并发症2例(3.33%),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以上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插管成功的30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从(170.84±101.72)±mol/L下降到术后1周(105.42±82.44)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21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分别达到93%及79%。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光棒引导气管插管在急诊抢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需行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50例分为光棒组(A组,n=25)和直接喉镜组(B组,n=25)。根据 Mallampati分级气道分为Ⅰ~Ⅳ级,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各组患者镇静药使用率、使用量,记录各组首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镇静药用药率、用量均低于B组;A组Ⅰ~Ⅱ级首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首次插管成功率(84%)较B组(76%)高( P<0.05);A组Ⅲ~Ⅳ级插管时间(58.2±8.6)s短于B组(88.4±11.2)s ( P<0.01);光棒引导气管插管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光棒引导插管操作简便、插管时间短、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高龄及困难插管患者,值得在临床急救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0例在心梗前无心绞痛痛史的患者(A组)与153例在心梗前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一对比分析。结果 A组发病年龄较B组为轻(P〈0.01)。A组心梗发病时有明显诱因50例(55.56%),B组62例(40.52%);A组心梗时缺血性胸痛症状典型者82例(91.11%),B组123例(80.39%)(P〈0.05);A组心梗面积较大者50例(55.56%),而B组57例(37.25%)(P〈0.01)。此外,A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6.67%(42/90),41.11%(37,90),14.44%(13/90)和17.78%(16/90),而B组分别为33.33%(51/153),24.84%(38/153),6.45%(10/153)和8.50%(13/15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无心绞痛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有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体系对机械通气撤机时机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85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呼吸系统功能评分结果进行分组:3。4分者为撤机A组(44例),5~6分者为撤机B组(41例),并随机选取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按传统方法撤机,作为传统组,比较3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B组和A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91±0.87)d和(5.11±1.10)d,均明显低于传统组的(7.84+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直接撤机成功率最低,为80.48%,明显低于A组(95.45%)和传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传统组再插管率均为0,B组的再插管率为4.88%;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传统组最高,达27.5%,明显高于A组(11.36%)和B组(1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影响撤机成功率的情况下,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具有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更低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I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ASAI-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组(A组,n=40例)和传统插管法组(B组,n=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较B组明显提高(P〈0.01),A组插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法行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传统插管法一次到位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