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34例,实验组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紫杉醇单药治疗方案.观察并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及MMP-9﹑VEGF﹑CYFRA21-4以及CE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在MMP-9[实验组(1798.30±240.39)ng/mL,对照组(1789.31±245.05)ng/mL]﹑VEGF[实验组(745.21±58.54)ng/L,对照组(745.52±58.19)ng/L]﹑CYFRA21-4[实验组(7.56±1.23),对照组(7.55±10.21)]以及CEA[实验组(22.31±2.95),对照组(22.51±2.21)]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MMP-9[实验组(1008.41±80.04)ng/mL,对照组(1459.32±115.06)ng/mL]﹑VECF[实验组(285.33±35.20)ng/L,对照组(543.52±44.21)ng/L]﹑CYFRA21-4[实验组(4.48±0.45),对照组(5.84±0.65)]以及CEA[实验组(14.42±1.14),对照组(19.14±1.6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88-91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在一线EGFR-TKI 耐药后T790M 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中心一线EGFR-TKI 耐药且EGFR T790M 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比较安罗替尼组和全身化疗组的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2例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PR 14 例,SD 4 例,PD 4 例;而35 例接受全身化疗,其中PR 11 例,SD 8 例,PD 16 例。安罗替尼组的ORR(63.6% vs.31.4%,P=0.017)和DCR(81.8% vs.54.3%,P=0.034)明显高于全身化疗组,安罗替尼组的中位PFS 为5.3 个月(4.1,6.5),而全身化疗组仅为3.1 个月(2.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安罗替尼常见毒副反应有乏力、高血压、蛋白尿等,绝大部分为轻中度。结论 在一线EGFR-TKI 耐药后EGFR T790M 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安罗替尼比全身化疗更加有效,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96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周期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水平。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评估疗效。统计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MMP-9、VEGF、CEA水平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例(16.67%)患者病情部分缓解,54例(56.25%)疾病稳定,26例(27.08%)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16.67%(16/96),疾病控制率为72.92%(70/96)。96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0个月。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非预期毒性或不可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10.42%(10/96)],蛋白尿[8.33%(8/96)],手足综合征[7.29%(7/96)],疲劳[5.21%(5/96)]。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患者未出现不可控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于2015年10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给予研究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增加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给予对比组常规化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比组(65.00%),研究组药物安全性明显高于对比组,且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药物安全性,有效减轻患者疾病痛苦,具有进一步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在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每日口服吉非替尼250mg治疗化疗失败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个月以后进行疗效评价。无进展者继续服用,之后每个月进行CT检查评价疗效观察受益,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相关毒性者停止使用吉非替尼。结果80例均可评价疗效,CR11例(13.75%),PR26例(32.50%),SD23例(28.75%),PD21例(26.50%)。有效率(CR+PR)46.25%,病症控制率(CR+PR+SD)75.00%,无进展生存期4.2个月,中位生存期9.4个月。1a生存率为51.25%,2a生存率25%,3a生存率12.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64例,腹泻30例。没有患者因毒性不能耐受而停药。结论吉非替尼对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104-108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筛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45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及对照组23例,观察组予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对照组予埃克替尼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7.27%、65.2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5.45%、91.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7个月,长于对照组的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级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1~4级消化道反应、皮疹、肝功能损害、乏力、手足综合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严重不良反应(3~4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安全性可接受,但尚需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化疗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血清学指标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52.50%)高于对照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升该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  相似文献   

8.
任超  凡治国 《黑龙江医学》2019,43(7):767-768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8年5月来安阳市肿瘤医院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缓解率(50.00%)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与对照组(3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治疗,可显著提高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10.
张宁玲 《吉林医学》2013,(8):1469-1470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适合化疗或者经过化疗进行治疗但是失败的患者49例,给予吉非替尼口服治疗,250 mg/次,1次/d,直至患者病情出现好转或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对患者进行3~18个月的随访,客观有效22例(37.29%),临床获益35例(59.32%),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虽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是不良反应较小。结论:吉非替尼是一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良好的靶向细胞,临床疗效比较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12-115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5例,其中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的27例患者为常规组,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患者为干预组。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患者的ORR、DCR、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生存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EA、VEGF和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CEA、VEGF和MMP-9水平更低(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68例经一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靶向组和联合组各34例。靶向组单用阿帕替尼,500 mg/d;联合组采用阿帕替尼+紫杉醇,紫杉醇175 mg/m2,每3周1次。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生存期和不良反应,并对影响疗效和生存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靶向组PR 4例(11.8%)、SD 12例(35.3%)、PD 18例(52.9%),联合组PR 8例(23.5%)、SD 16例(47.1%)、PD 10例(29.4%),靶向组和联合组ORR分别为11.8%和23.53%(P=0.038),DCR分别为47.1%和70.6%(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靶向组与联合组相比,中位PFS为4个月vs 8个月,中位OS为7.5个月vs 12.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EGFR状态(EGFR19、20、21任何一个外显子突变即称为EGFR突变阳性)、临床分期、吸烟情况、PS评分等不同亚组间ORR、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评分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S评分0~1分患者的PFS和OS均优于PS评分2分的患者(P<0.05)。68例患者中52例(76.5%)发生不良反应,其中44例(64.7%)为 1~2级轻度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高血压等,在减量或停药后好转。结论: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及以上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联合紫杉醇化疗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尤其是PS评分好的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实施多西他赛单一治疗,观察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1~2级发生率以及乏力、血小板减少3~4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联合治疗的近期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多为1~2级,具有可控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吉非替尼方案治疗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研究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吉非替尼,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抗肿瘤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计算两组总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癌胚抗原、CYFRA21-1、糖类抗原125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高血压、蛋白尿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帕替尼、吉非替尼片联合方案用于治疗驱动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阿帕替尼与姑息治疗方案治疗三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同时观察大剂量维生素B6联合阿帕替尼对于减轻阿帕替尼毒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晚期NSCLC患者53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接受过2个方案以上的含铂化疗,患者EGFR基因检测为阴性,根据患者意愿分为阿帕替尼组(27例)和姑息治疗组(26例)。阿帕替尼组给予阿帕替尼500mg顿服,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660mg,3次/d(服用维生素B615例,未服用12例)。姑息治疗组给予最佳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毒副反应。结果阿帕替尼组卡氏评分改善率为74.1%,较姑息治疗组34.6%明显提高(P<0.05);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0.1%和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103.5±7.4)、(57.4±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Ⅲ~Ⅳ度黏膜炎、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高血压发生率阿帕替尼组均明显高于姑息治疗组(P<0.05),但大部分患者可耐受;阿帕替尼组患者服用维生素B6后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0.0%、26.7%,明显低于未服用者(50.0%、53.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帕替尼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服用阿帕替尼期间增加大剂量维生素B6片,可减少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的发生,但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盐酸安罗替尼联合替吉奥二线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淮北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0例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性治疗后进展或无法耐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以盐酸安罗替尼治疗)与试验组(予以盐酸安罗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每组35例.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评价奥西替尼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经病理学或细胞组织学确诊的Ⅳ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经过一代EGFR-TKIs治疗进展后均接受奥西替(80 mg 1次/d口服)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药物的近期疗效及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32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3例(40.6%),疾病稳定(SD)16例(50.0%),疾病进展(PD)3例(9.4%),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40.6%,总体疾病控制率(DCR)达90.6%。全组人群中位PFS为9.3个月。奥西替尼的疗效与性别、吸烟状态、ECOG评分等各临床特征均无明显关系(P>0.05)。PFS与治疗方式(治疗线数)有关(P<0.05),ORR与T790M突变状态有关(P<0.05)。奥西替尼治疗的脑膜转移患者15例中,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7例,进展2例,ORR为40.0%,DCR为86.7%。所有32例服用奥西替尼的患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中,腹泻和皮疹最常见,其中1~2级腹泻9例(28.1%),1~2级皮疹6例(18.7%),未出现间质性肺炎,全组患者均无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或减量。结论 奥西替尼对于一代EGFR-TKI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耐药后的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