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损害突破了单纯的私益侵害的范畴,与传统侵权法并不完全相融,它需要公法和私法的双重救济。从私法的角度来看,这一新的损害类型对侵权行为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制度建设带来了挑战,要求民事法律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为生态损害救济提供权源基础和直接法律依据。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生态损害私法救济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制和实际国情,探索建立环境人格权制度、环境保护相邻关系制度、环境地役权制度、环境容量使用权制度,完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生产者延伸责任"是循环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兴环保理念,它是指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负责,还必须对其产品废弃后的处置承担一定责任;欧盟新近在环保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指令引入了"生产者延伸责任",旨在打造一条"绿色生产链"。我国应通过立法逐步建立和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我国企业也应提高对生产者延伸责任的认识.以便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施行的《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生态修复规定为环境侵权责任的一种承担方式,解决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生态修复责任在司法中的实践表现为环境保护的创新,在理论上预示着法律责任体系的革新。受制于生态修复责任基本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生态修复责任的实践与认识陷入了传统法律责任的桎梏。与传统法律责任不同,生态修复责任缘起于传统环境责任形式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局限,指向的法益是生态利益,是污染治理责任的升级、恢复原状责任的生态化、损害赔偿责任的变形,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法律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4.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规定,落实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实现了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公私法协同共治。依据《民法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是针对公益损害的新型责任,本质属于公法义务的私法操作,包含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和生态环境赔偿损失责任两种方式。在责任构成要件上,需要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违反国家规定进行合理解释,进而在因果关系证明中由双方公平分担举证责任、降低证明标准。在责任承担方式上,应贯彻生态环境修复优先的原则,规范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判断标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的主体、方式、目标,而生态环境赔偿损失责任主要适用于受损生态环境不具有修复可行性和侵权人承担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之后不能覆盖的损失和费用。  相似文献   

5.
由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所决定 ,股东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更倚重司法的救济作用。英美法的不公平损害司法救济制度就是一种颇具特色且作用显著的维护小股东利益的司法救济制度 ,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吕忠梅  窦海阳 《中国社会科学》2020,(2):118-140+206-207
从我国环境侵权制度的实践出发,可以考察和梳理司法、立法的现实做法并梳理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经过四十年的实践发展,环境侵权制度在行为认定上从单一的环境污染转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双重认定,在救济对象上从单一的私益转向私益与公益的双重保护,在救济方式上从传统的民事救济到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救济。丰富的实践背后蕴含着损害理论的重大转变,即从传统侵权损害论逐渐分化,形成环境侵权的专业救济理论——生态恢复论。该理论以整体主义环境哲学为基础,将生态环境整体作为调整对象,以修复为主要救济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为法律制度建构提供了基础,在民法典及环境法规范中应进行基于理论分离的重构,实现协调基础上的制度分离。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是环境的产物,公共行政环境的演变会对公共行政体系带来系统性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引发行政生态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因此,行政发展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行政发展问题在本质上也是行政生态问题.行政发展所包含的生态关系可分为三类:行政组织发展的生态关系、行政制度变迁的生态关系、行政形态演变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社会法律责任和企业社会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对于环境侵权案件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这表现为诸如对于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忖偿问题和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与环境侵权行为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活动.企业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及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9.
刘凯  应魏 《南方论刊》2010,(9):54-56
《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正式出台,该法第七章专章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但新的规定改变了原来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本文以《侵权责任法》为背景,分析和讨论现行的医疗损害案件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尝试寻找出较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以期对我国的司法实践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台理性是指符合理性的行为或属性.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可以把合理性分为政治的、行政的、社会的三种.政治合理性的判断标准有,政治主体所奉行的理念和所做出的行为是否符合时代及所代表的政治基体的利益要求,以及政权或权力地位.行政合理性的含义包括: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用尽量少的资源和时间解决好行政所面临的具体社会问题:符合法制规范.社会合理性是在具备有关政策意图和政策行为信息的条件下,在健全的沟通机制下获得的,又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可接受的属性.而以上政策过程合理性的三种含义,就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所在,也是实现政府问责制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无力缓和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境况的回应,它对于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表明,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无法有效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在生态中心主义下对"环境"重新界定,通过对环境法益的恰当概括对环境权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从民事诉讼程序的角度对环境诉权作出安排,成为一种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行政裁决救济民事权利具有高效性、权威性,同时在民事纠纷的解决和民事权利的救济上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少,当事人需要承担的纠纷解决及权利救济的成本较低,因而较之司法途径往往更能为当事人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立法层次较低,适用范围有缩小的趋势,其在程序构建上也存在不足。就我国征地及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来说,仍存在裁决机关不中立、补偿标准弹性较大、对公共利益的含义的规定不明确等缺陷。对此,应保障行政裁决机关的中立性,促使行政裁决程序符合最低正当程序要求,并改革行政裁决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世界掀起了社会责任的热潮,同时,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对于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实践渗透在其日常运营活动之中,而波特的价值链正是分析企业价值活动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研究视角,分析在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中承担有关环保的社会责任为企业、社区及生态创造的环境绩效,并以安徽芜湖的环境问题为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探寻如何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企业的经济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光伟  韩帅 《兰州学刊》2009,(5):200-203
1910年奉天新民府发生严重水灾,灾民遍地,损失惨重.水灾发生后,官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劝募及赈济活动.官方稳妥地进行灾后救济并处理好善后事宜,安靖地方救济工作较为成功.但由于水灾过后未能根治柳河,为以后水患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5.
培育和提升社会人的担当意识和负责任行为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任务。对责任的担当和践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会遭遇诸多阻碍,而伦理困境则是这些阻碍中的深层次挑战。作为社会人的生存性境遇,责任担当面临的伦理困境主要有三类价值冲突:同质责任冲突、异质责任冲突和不同道德美德以及理想信念带来的不同责任要求。超越责任担当的伦理困境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程序性路径。通过分析担当过程中冲突性责任要求的紧迫性、价值量,通过程序性比较,确定优先履行的责任类型。二是创造性路径。对于不可通约的责任以及价值,发挥道德想象的作用,通过实践理性在现实、理论、想象三者之间实现反思的平衡,创造性地实现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法律制度,侵权责任中的正义理念的演进大致遵循了形式正义、实质正义到社会正义的历程.侵权责任中的正义理念分别反映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社会责任之上,我国环境侵权责任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很好地诠释了侵权责任中的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事态场景理论,以《雷雨》为例,分析了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语用功能,把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语用功能分成三大类:命令、请求和建议,探讨了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中不同语用功能中的指令效果,帮助人们进一步从语用的角度认识了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法领域中的欺诈,受法律行为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的双重规制,但两种制度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欺诈行为符合一般侵权责任的要件,可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过错责任的规定,承认欺诈的侵权责任对受害人具有实益.欺诈行为侵害的对象通常是受害人的精神自由这种法益,但也有可能是受害人的人格权或一般人格利益.欺诈侵权责任与合同法救济产生的请求权应为竞合关系,受害人有权选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活跃异常的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积极投身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无论日常的医疗、助学救济,还是灾年的急赈、工赈,都展示了强烈的服务社会意愿。其慈善救济活动也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更新传统救济理念,将教养兼施、以工代赈等慈善理念传入中国;二是注重对灾民进行教育、卫生、安全、管理等善后工作;三是以"爱人"、"救世"思想指引社会慈善救济事业,动员社会精英与社会分享财富、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实环境状况折射出了《环境保护法》有效性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立法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是最根本的问题。《环境保护法》中完善政府环境责任既是环境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环境公共需求变化和环境基本权利发展的客观必然。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指导思想应是:通过拓展政府环境第一性义务即政府环境职责,提升政府公信力,强化政府环境第二性义务即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增强政府执行力。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设想是健全环境管理责任、加强环境服务责任和兼顾其他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