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本质的认识,了解其家庭易感性及聚集倾向。方法 对5例HNPCC家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NPCC的主要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伴发大肠以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轻。结论应对HNPCC患者及其家族严密监测、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cditarynonpolysiscolorectalcancer,HNPCC)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4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第2、5、17号染色体的4个位点的MSI.结果4例FINPCC均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MSI。HNPCC多位于右半结肠,低分化,粘液腺癌多见。结论MSI是HNPCC常见的分子学事件。HNPCC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 收集 2 2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族 ,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发病率为 2 .6 %,2 2个家族有恶性肿瘤患者 10 1例 ,结直肠癌患者 84例  相似文献   

4.
可疑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hMLH1和hMSH2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比较分析符合国际诊断标准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ICGHNPCC)家系和提出的可疑HNPCC家系的分子特征的异同,建立可疑HNPCC诊断标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根据AmsterdamHNPCC诊断标准和作者提出的可疑HNPCC诊断标准,分别收集得到29个ICG家系和34个可疑家系。提取先证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进行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筛选。结果29个ICG家系中有9个家系被检出含有hMLH1基因的种系突变,突变率为310%;34个可疑家系中有10个家系被检出含有hMLH1或hMSH2基因的突变,两个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5%和59%。ICG组和可疑组中两个基因总突变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hMLH1基因同是两组家系中的主要相关基因。两组家系中,突变均较一致地分布于基因的后半部分,突变类型也极为相似,均以导致短缩蛋白的突变最为常见。结论ICG组和可疑组在遗传背景上有着相似之处,对HNPCC诊断标准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HNPCC家系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Li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369-1370
本期杂志发表了盛剑秋医师等撰写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一文。论文分析了我国北方人群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从其提供的数据看 ,该地区人群HNPCC除与西方有基本相同的表现外 ,还有自己的特点。例如 ,所报告 34个HNPCC家系肠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西方报告的病例更趋年轻 ,肠外癌中 ,胃癌居多 (占 4 1% ) ,而西方国家的肠外癌以子宫内膜癌、肾癌、输尿管癌、小肠肿瘤、卵巢肿瘤、胰腺肿瘤及脑肿瘤为主 ,胃癌相对较少[1] 。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HNPCC表型的差异是反映了分子水平上发…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 (colorectal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结直肠癌有两种 :一种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 ,另外一种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HNPCC)。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即散发性结直肠癌 (sporadiccolorectalcancer,SRC)。研究发现 :在HNPCC和部分SRC发生的早期主要是DNA错配修复 (mis ma…  相似文献   

7.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丝氨酸重复抗原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原虫海南株(FCC-1/HN)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瓶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FCC-1/HN虫株SERA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仅一个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探索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机制及应用价值。方法:用RT-PCR从NDV中克隆HN cDNA,并构建H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表达,注射至小鼠B16黑素瘤模型,检测其抗肿瘤作用。结果成功地克隆了NDV HN cDNA,所构建的pcDNA3-HN有良好的表达,动物实验显示,pcDNA3-HN有增强荷瘤小鼠CTL,NK杀伤活性的作用。结论ND  相似文献   

9.
由CO2和环氧丙烷的催化共聚制备了聚碳酸亚雨酯(PPC),向PPC引入环氧乙烷结构单元得到聚碳酸亚西亚乙酯(PPEC),用1HNMR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土埋法进行了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PPC仅在分子量很低时才具备显著的生物降解性能;而PPEC的生物降解速度高于分子量相近的PPC.此外,土埋三月后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都保持基本不变,表明实验条件下生物降解主要在聚合物的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用TRAP PCR ELISA及TRAP PCR PAGE测定鼻咽癌端粒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比较TRAP PCR ELISA及TRAP PCR PAGE检测鼻咽癌端 酶的活性。方法:分别采用TRAP PCR ELISA及TRAP PCR PAGE检测了38例鼻咽癌(NPC)、15例癌旁组织、19例慢性鼻咽炎和鼻咽癌HNE1细胞株、其它2种癌细胞株及3种正常细胞的端粒酶表达,并探讨了在不同数量的HNE1细胞中端粒酶表达的灵敏度及HNE1细胞株、5例NPC活检组织经热灭活后端粒酶检测的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综合征 ,又称Lynch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 :(1)家族中至少有 2代至少 3人发生结直肠癌 (CRC) ,其中 1人为其他 2人的一级亲属 ,除外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 ;(2 )家族中至少 1人发病年龄小于 5 0岁。该病的错配修复基因 (hMSH2、hMLH1、hMSH6、hMSH3、hPMS1及hPMS2 )突变是致病基础。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占HNPCC家系突变的 71%~ 90 % [1 2 ] 。Lynch…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全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采用PCR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P2基因,克隆插入pUC19,并重组人表达质粒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诱导重组质粒pBK-CMV/msp2表达MSP2蛋白抗原,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dot-ELISA和Wewtern blot鉴定。结果:PCR扩增出824bpDNA片段,经酶切鉴定和部分序列测定证实为M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方法扩增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与海南株(FCC-1/HN)富含组氨酸蛋白Ⅱ部分基因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部分基因序列测定,用PCGENE软件对恶性疟原虫PFD-3/YN、7G8及D103个虫株部分HRPⅡ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HRPⅡ在3个虫株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疟原虫虫株无HRPⅡ基因缺失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NA复制错误(ReplicationerrorRER)与大肠癌(Colorectalcarcinoma,CRC)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61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第2、5、17号染色体的4个位点的微小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有两个位点的MSI则诊断为RER+。结果61例大肠癌中,18例为RER+(295%)。MR阳性率在HNPCC为75%与散发性大肠癌的23.9%比较(P=0.025)有显著差异。RER十大肠癌大多为低分化大肠癌(P<0.0001),多位于右半结肠(P<0.05),有家族史,年龄小于35岁,Duckes分期A.B期患者所占比例高。发现2例病理阴性者手术切缘组织RER+。结论RER+是HNPCC常见的分子学事件。RER十肿瘤与RER.肿瘤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RER+可作为大肠癌手术切缘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5.
选取5株HCV共有序列合成一时5’端加端引物。上游加端为EcoRⅠ切点,下游加端为BamHI切点。以RT-PCR扩增一长为578bp的cDNA作目的基因,相应酶切后,反向插入PUC18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UHC-C重组体。分别或混合应用HCV特异内外引物和pUC特异通用引物以PCR扩增重组体,扩增产物分子片段均同预期一致。测序表明克隆基因与HCV-CHN最同源,在所测CE497个核苷酸及由之推导的160个氨基酸区域内。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都是97.5%。  相似文献   

16.
为定位分析石蜡包埋肝组织中微量HCV HNA,改良建立了原位PCR检测技术,并对17例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癌周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技术的特异性可靠,敏感性高于原位杂交法;两种组织切片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41.2%和70.6%,阳性信号主要呈胸浆型分布;  相似文献   

17.
杨红军  丁彦青 《医学综述》2001,7(12):736-737
大肠癌 (colorectalcancer,CR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可将大肠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大肠癌 ,包括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FAP)导致的大肠癌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综合征 ;另一类是散发性大肠癌 ,可能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大肠癌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 (如k ras和c myc)和抑癌基因 (如APC、DCC、MCC和p5 3)的突变 ,表现为多基因、多步骤的协同作用 ,这些基因一个等位基因的缺失即可引…  相似文献   

18.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危重,抢救棘手,病死率高。笔者对18例HN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HNDC患者18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 (ACVD)合并高渗透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HNDC)者病死率高 ,其发生与ACVD本身及HNDC的治疗有关。现将我院急诊科 1996~2 0 0 1年来门诊及住院的 32例ACVD并发HNDC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ACVD均符  相似文献   

20.
汪五洲  樊冰 《海南医学》2002,13(4):33-33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HNDC)是内科急重病之一 ,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HNDC ,可引起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重要器官的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较高。对我院 11例HNDC病人进行全面地回顾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院 1989~ 2 0 0 0年共收住院 11例HNDC病人 ,所有HNDC病人均符合WHO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诊断标准 ,血糖 >33.3mmol L ,血钠 >14 5mmol L。血浆渗透压 >340mOsm Kg .H2 O ,尿酮体阴性 ,CO2 CP <2 0mmol L ,血乳酸 <5moml L。其中男性6例 ,女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