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6-06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 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1994-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的成囊材料、成囊工序及微囊发生器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临床应用的研究。④动物实验。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80篇,58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0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8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适当的囊材、先进的制作工序和机械设备,能显著提高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免疫隔离效果,提高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微囊化技术可明显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急性肝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微囊化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细胞的损伤,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在临床疾病治疗方面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细胞移植是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一种新方法,但免疫排斥反应是限制细胞移植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微囊免疫隔离技术是克服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微囊化细胞一方面有较好的免疫隔离作用,另一方面其半透膜表面可以容许小分子物质的通过,保证了囊内移植物的存活.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微囊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能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分泌功能.微囊的外径大小是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因素,一股认为体积小且表面光滑的微囊比体积大的微囊强度高,不易破裂.但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作为膜材料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囊本身有降解的可能,易引起囊周纤维化反应,选择合适的膜材料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已经进入实验研究,研究发现该材是一种较好的细胞载体,可以促进移植细胞的生存、功能的恢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胶囊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工具,低温冷冻方便了微囊的保存与运输,有利于微囊化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目的:综述微囊低温保存技术中微囊低温保存特点、不同保存方法优缺点、研究方法及微囊低温保存实验现状。方法:检索1980/2010 PubMed数据库,1991/2010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微囊低温保存研究,低温保存工艺理论及专用仪器,微囊低温保存技术医学应用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微囊化细胞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的损伤特点与细胞、组织有很大不同。微囊相对较大的尺寸与复杂的囊壁半透膜结构,使得微囊结构与囊内细胞更容易受到溶质损伤与冰晶损伤,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单细胞悬液的低温保存方案。慢速冷却法与玻璃化法是两种常见的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方法,各有利弊。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技术尚未成熟,在开发新型微囊低温保存设备,优化设计微囊低温保存方案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微囊冻存机制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背景:微胶囊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工具,低温冷冻方便了微囊的保存与运输,有利于微囊化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目的:综述微囊低温保存技术中微囊低温保存特点、不同保存方法优缺点、研究方法及微囊低温保存实验现状。方法:检索1980/2010 PubMed数据库,1991/2010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微囊低温保存研究,低温保存工艺理论及专用仪器,微囊低温保存技术医学应用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微囊化细胞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的损伤特点与细胞、组织有很大不同。微囊相对较大的尺寸与复杂的囊壁半透膜结构,使得微囊结构与囊内细胞更容易受到溶质损伤与冰晶损伤,因此不能简单套用单细胞悬液的低温保存方案。慢速冷却法与玻璃化法是两种常见的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方法,各有利弊。微囊化细胞低温保存技术尚未成熟,在开发新型微囊低温保存设备,优化设计微囊低温保存方案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微囊冻存机制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7-04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 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7-05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治疗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神经再生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动物实验。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5篇,49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0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29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技术,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能够成功的包裹部分神经功能细胞或基因工程细胞,并可明显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同时发挥一定的生理功能,在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周围神经再生、镇痛等方面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微囊化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细胞的损伤,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15 例,通过治疗、护理、观察和随访,15 例患者胰岛素用量减少70.8% ±10.6% ,且葡萄糖负荷后C肽峰值是移植前的2.23~2 .56 倍,由于移植细胞不具有免疫原性,术后无一例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通过对15 例患者的护理,总结出术前应着重进行饮食指导,强化胰岛素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术后严密观察,防止低血糖反应,进行局部护理,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Lacy等首次用胰岛移植成功地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症状以来。胰岛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恢复1型糖尿病人健康、实现胰岛素自给最有效的方法,一直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令人遗憾的是临床效果始终不甚满意,只有很少一部分胰岛移植后的病人能完全脱离外源性胰岛素供给而达到生理性自给,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囊化转大鼠脑啡肽原基因(pENK)细胞移植对慢性脊神经压榨性损伤大鼠的镇痛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6-03/2007-04在郑州大学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获得大鼠pENK基因,Hind Ⅲ,ClaⅠ双酶切后,同相应双酶切的pLNCX2载体大片段连接,构建成pENK基因反转录病毒载体pLNCX2-Enk,然后用脂质体法将该载体转染PT67细胞,G418筛选,获得携带pENK基因高滴度反转录病毒产毒细胞系.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埋后,进行体外培养,定期检测微囊化细胞活性和pENK分泌量变化.同时,将转基因细胞移植于慢性脊神经压榨性损伤大鼠的蛛网膜下腔.②实验分组:SD大鼠60只,其中53只按照Bennett和Xie法制作大鼠慢性左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模型,其中42只造模成功.术后1周,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6只: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移植组、空囊移植组和阴性对照组.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移植组、空囊移植组分别植入微囊化细胞悬液80 μL(约300个微囊)、空微囊悬液80 μL(约300个空囊),阴性对照组不注射任何悬液.③实验评估:术后2周和8周行甲醛实验,在大鼠一侧后爪掌侧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50 μL,观察其注射后1 h内的痛反应.采用Abbott等所推荐的以缩腿及舔爪时间之和作为行为学反应的指标.注射甲醛后,立即记录大鼠1 h内每5 min的缩腿及舔爪时间. 结果:①术后2周甲醛实验:空囊移植组第一时相的急性痛阶段(注射后5 min)和第二时相的慢性痛阶段(注射后41~45 min)大鼠的缩腿及舔爪时间都少于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移植组(P<0.01).而在静息期,3组大鼠的缩腿及舔爪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8周甲醛实验:3组大鼠的痛觉行为都呈明显的双时相反应.除了静息期(注射后5~15 min),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移植组在各时间点上大鼠的缩腿及舔爪时间均低于空囊移植组(P<0.05).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缩腿及舔爪时间在第一时相的急性痛阶段和第二时相的慢性痛阶段都低于空囊移植组(P<0.05). 结论:微囊化转pENK基因细胞移植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有望成为运动员慢性疼痛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受强力霉素 (Dox)调控的人工β细胞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制备糖尿病裸鼠模型 ,将扩增的tet2 93/Ins6细胞移植入动物的腹腔内 ,每个受体的移植量为 10 7个细胞。随机将动物分为两组 ,一组饮水中含 1mg/mlDox ,并与另一组正常饮水的动物相比较。观察移植细胞生长情况 ,Dox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体重变化的影响。结果 :细胞移植 2个月后 ,腹腔内形成移植瘤。饮水中含Dox的小鼠的血糖逐步下降 ,于移植第 19天接近正常水平 ;而正常饮水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下降缓慢 ,移植后 2个月的血糖仍为 11.5 8± 0 .6 5mmol/L ,而且体重恢复明显慢于前一组动物。结论 :移植tet2 93/Ins6细胞能实现体内胰岛素的可调节性分泌 ,显示糖尿病基因治疗的可应用性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组成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维持造血上起关键作用。它易于获得,易于体外培养和扩增,易于移植,还具有向多种细胞系分化的潜能,对造血器官具有靶向特异性。这些特点使其有望成为基因治疗中理想的靶细胞。本文对BMSCs的生物学特性,BMSCs基因治疗常用的病毒载体以及以BMSCs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组成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维持造血上起关键作用。它易于获得,易于体外培养和扩增,易于移植,还具有向多种细胞系分化的潜能。对造血器官具有靶向特异性。这些特别使其有望成为基因治疗中理想的靶细胞。本文对BMSCs的生物学特性,BMSCs基因治疗常用的病毒载体以及以BMSCs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微囊化成年兔许旺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研究发现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大量许旺细胞种植到神经导管上来引导周围神经再生效果明显,而目前备受关注的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克服免疫排斥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实用性.目的:微囊包裹兔许旺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许旺细胞形态及增殖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水平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5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家兔由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微囊发生器由南昌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研制.方法:使双侧坐骨神经发生Wallerian变性,经改良后反复差速贴附法进行培养,快速分离纯化许旺细胞.海藻酸钠-氯化钡一步成囊法包裹生长良好的第3代许旺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微囊化许旺细胞形态变化,MTT检测不同时期微囊化许旺细胞及游离许旺细胞的增殖改变.结果:在培养过程中可见微囊及其囊内许旺细胞形态均保持完整,微囊未见破损.微囊化后的许旺细胞总体呈现悬浮生长的趋势.培养0,1,3,5,7 d时MTT检测微囊许旺细胞组与游离许旺细胞组吸光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囊包裹的许旺细胞体外可存活较长时间,微囊化许旺细胞相比游离许旺细胞增殖速度有所减慢.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报道微囊化细胞移植不仅能避免免疫排斥反应,而且肿瘤细胞微囊化后可以消除其致瘤性。目的:观察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微囊化前后的分泌功能变化,及微囊化PC12细胞植入大鼠蛛网膜下腔后的存活情况和致瘤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7—07/12在中LU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用微囊包裹PC12细胞。方法:将微囊化后第3~5天的PC12细胞植入12只雄性SD大鼠蛛网膜下腔。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微囊化前后PC12细胞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分泌情况:移植术后8周,回收移植的微囊化PC12细胞,检测存活情况和分泌功能;移植术后12周,对大鼠腰段脊髓予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移植物对脊髓组织的影响。结果:①PC12细胞经微囊包裹后,体外培养生长良好,除微囊化后第1天外,细胞微囊化前后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硫氨酸脑啡肽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回收移植术后的微囊化PC12细胞,再培养,其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分泌水平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移植术后12周,大鼠脊髓大体观察均未见新生物形成,病理切片显示神经细胞和髓鞘结构完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无纤维增生和坏死。结论:PC12细胞微囊化后可保持其活性和分泌功能:同种移植于蛛网膜下腔后,仍保持活性和分泌功能,无致瘤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7在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选择清洁级SD大白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微囊化移植组,每组30只。制作T10节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不作移植;损伤对照组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脊髓损伤腔隙;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植入吸附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块;微囊化移植组用与断端腔隙大小相吻合的明胶海绵块吸附10μL的微囊化细胞,植入洞腔。分别于术后12h,1,3,7,21d5个时间点对动物进行BBB评分后处死。取损伤区1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水平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按BBB评分法对大鼠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共分22级,最低分0分,最高分21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恢复越完善。结果:纳入大鼠120只,存活96只,存活率为80%。其中以损伤对照组及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死亡率较高,损伤对照组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的丧失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所导致的;而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是因为免疫排斥反应所导致。①术后3d内各组间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1d微囊化移植组和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7.25±1.17),(4.58±0.38),(2.67±0.61)分;(10.42±1.63),(6.08±0.80),(3.33±0.68)分,F=4.528,3.821,P<0.05],且经微囊化处理后比单纯兔嗅球组织细胞悬液移植运动功能恢复更好(F=4.112,P<0.05);而损伤对照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均较差。②光镜下损伤对照组、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空洞增大,损伤范围基本确定,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在微囊化移植组脊髓损伤明显减轻,细胞皱缩不明显、胞质、胞核较清晰。③术后1,3,7d微囊化移植组TUNEL阳性细胞数及凋亡指数低于损伤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3d为例,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8.83±1.33),(14.50±1.05)个/视野,P<0.01;凋亡指数分别为10.45±1.58,17.06±1.23,P<0.01)。结论: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细胞微囊化为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细胞的重要方法,技术日新月异,复苏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分析近年来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相关研究,对微囊化细胞冻存技术的发展作一总结.方法:以"微囊,冻存"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2010)及维普数据库(198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以"Cryopreservation,Microencapsul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含有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排除其他形式细胞冻存的研究,结果以各种细胞微囊化后进行冻存处理后产生作用为指标,共检索到4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人工肝与以及其他细胞移植研究的深入,对微囊化细胞的需要量将显著增加,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成为保正其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复苏后微囊化细胞的存活率和生物学功能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但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清,各种冻存方法还需要优化.  相似文献   

16.
伍少玲  马超  栗晓 《中国临床康复》2012,(38):7135-7139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异体移植存在伦理学的广泛争议,而人肾上腺嗜铬细胞来源匮乏,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合成和释放脑啡肽等物质,且来源丰富的细胞用于移植镇痛研究。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入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造模后1周进行移植。微囊化PC12细胞组、裸PC12细胞组、空微囊组分别取微囊包裹后第3-5天的微囊化PC12细胞悬液、PC12细胞悬液、APA空微囊悬液植入大鼠蛛网膜下腔。结果与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两侧后肢收缩次数和时间的差值与移植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其差值均低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在移植后第7周,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显著高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提示微囊化PC12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有效缓解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在冷致痛实验中的痛觉过敏现象,同时,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伤。文章对采用传统疗法、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式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02/2007-0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ies,surgery,transplants,gene cur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细胞移植,手术治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传统疗法、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等方式修复脊髓损伤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8篇相关文献,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2篇文献中,分别涉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细胞移植、基因治疗脊髓损伤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资料综合:脊髓损伤采取手术治疗可解除脊髓压迫和(或)通过体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性;药物、高压氧等非手术治疗是通过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或再生;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可刺激神经细胞再生。脊髓损伤后的修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损伤后脊髓中的环境不利于修复的发生和发展。结论: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是脊髓损伤修复的重要手段,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微囊化异种许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损伤后,能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同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供体来源受限和供体损伤的限制;异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免疫抑制和排斥反应。微囊技术是一种良好的免疫隔离手段,探讨用微囊化处理的异种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否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解决供体来源问题,以便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4-01/2004-10关于脊髓损伤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chwann cells,transplantation,xenogenic.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01/2004-10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词“许旺细胞,移植,异种,脊髓损伤”。限定自由词为“微囊化”及“大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脊髓损伤修复的中外研究原著性文献30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30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22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予以综述。资料综合:轴突再生障碍是脊髓损伤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移植到损伤脊髓中.能促进脊髓的修复,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微囊是一个免疫隔离载体,把微囊技术应用到脊髓损伤修复中,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证明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结论:由于微囊可克服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得用异种细胞和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疾病成为可能,从而有望解决同种组织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短缺、移植排斥反应等难题。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化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异体移植存在伦理学的广泛争议,而人肾上腺嗜铬细胞来源匮乏,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可合成和释放脑啡肽等物质,且来源丰富的细胞用于移植镇痛研究.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入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造模后1周进行移植.微囊化PC12细胞组、裸PC12细胞组、空微囊组分别取微囊包裹后第3-5天的微囊化PC12细胞悬液、PC12细胞悬液、APA空微囊悬液植入大鼠蛛网膜下腔.结果与结论:微囊化 PC12细胞组大鼠在移植后各时间点,两侧后肢收缩次数和时间的差值与移植前相比显著下降(P <0.01),组间比较其差值均低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 <0.01);在移植后第7周,微囊化PC12细胞组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显著高于裸PC12细胞组和空微囊组(P<0.01).提示微囊化PC12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可有效缓解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模型鼠在冷致痛实验中的痛觉过敏现象,同时,大鼠脑脊液中脑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许旺细胞对周围神经的轴突生长和髓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许旺细胞是否能在脊髓中发挥同样的作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微囊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手段,能有效保持许旺细胞的活性,以发挥许旺细胞修复脊髓的作用.目的:将海藻酸钠微囊包被兔许旺细胞后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处,观察移植后髓鞘结构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8-02在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材料:取成年家兔坐骨神经干,利用反复差速贴附法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制备许旺细胞悬液及微囊化许旺细胞悬液.方法:SD大鼠146只,建立T_(10)脊髓右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44只,细胞移植组44只,微囊化细胞移植组44只,正常对照组14只.术后1,3,7,14,28 d,各组每时相取8只大鼠(正常对照组取2只)灌注固定,脊髓组织做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Loyez氏法髓鞘染色.另外,各组于2,8周时相点各取2只大鼠灌注,脊髓组织固定,Epon816包埋,醋酸铀和柠檬酸铝双染,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损伤周围组织的神经元数量及存活情况变化,损伤侧脊髓白质髓鞘的结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1,3 d各组损伤侧脊髓神经元变性坏死,髓鞘数量减少、结构松弛,但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细胞移植组较少见.7 d各组髓鞘数量减少,结构破坏,微囊化细胞移植组较轻.14 d神经元数量增多,胞体增大,以微囊化细胞移植组明显.28 d微囊化细胞移植组神经元逐渐恢复,髓鞘结构渐趋完整、数量增加,与单纯损伤组、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时,微囊化细胞移植组见大部分髓鞘修复,可见新生髓鞘.结论: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微囊化兔许旺细胞可促进大鼠脊髓神经元修复和轴突髓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