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经外侧裂-岛叶组(外侧组,n=31)和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皮质组,n=36)。比较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的预后、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的生存质量。结果:外侧组血肿清除率90%为87.10%,明显高于皮质组的63.89%(P0.05);外侧组再出血率为3.23%,明显低于皮质组的19.44%(P0.05);术后1个月外侧组预后良好率为38.71%,明显高于皮质组的16.67%(P0.05);术后6个月外侧组ADL评分Ⅰ级率为50.00%,明显高于皮质组的23.53%(P0.05)。结论: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比较,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明显提高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和预后,改善患者近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杨军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4):2478-2479
目的研究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64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82例)、观察组(82例)。观察组采取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取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血肿清除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高,血肿残留量较对照组少(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血肿残留量,还可改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5例为显微组,另选取同期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意识恢复时间和术后生存状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显微组在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及平均血肿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显微组患者生活状态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安全可行,术后患者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术后3个月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对照组72.09%(31/43,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98%(3/43)低于对照组23.26%(10/43,P0.05)。结论: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按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微创组31例和保守组19例,分别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Glasgow昏迷评分(GCS)和血肿体积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与保守组相比,微创组患者入院1周后GCS评分明显升高,血肿体积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3个月后ADL评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能显著改善基底核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明显减小血肿体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94例,随机分为开颅组和微创组,各47例。开颅组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比较2组手术相关参数及术后血肿清除率;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死亡率和随访6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术后脑软化灶的体积。结果:2组血肿完全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为和住院天数为均少于开颅组(均P0.05)。随访过程中,微创组死亡率为4例(8.51%),低于开颅组的12例(25.53%)(P0.05)。随访结束时,微创组ADL评分60分患者的比例高于开颅组,ADL评分20分患者的比例低于开颅组(均P0.05)。微创组脑软化灶体积低于开颅组(P0.05)。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可显著减少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手术创伤、缩小术后脑软化灶的体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CT辅助定向软通道穿刺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比较,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患者40例,分为穿刺组(给予CT辅助定向软通道穿刺术)12例和手术组(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2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肺部感染、皮下积液及术后脑积水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穿刺组(55.58±8.37)min,手术组(208.61±25.94)min;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穿刺组2例(16.67%),手术组15例(53.57%);颅内感染发生率,穿刺组无颅内感染,手术组8例(28.57%);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穿刺组无,手术组10例(35.71%);术后GOS评分,穿刺组4~5分8例(66.67%),手术组4~5分9例(32.14%),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辅助定向软通道穿刺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拓宽了手术适应证,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神经纤维束方向性及完整性的变化,并在恢复期结合功能磁共振(fMRI),探讨患者运动功能损伤与神经纤维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1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手术组),于2周内(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张量弥散成像(DTI)检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以fMRI检测恢复期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与强度,并分析其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BI评分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2905),恢复期2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6018)。多元方差分析急性期与恢复期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R=0.89862,P=0.0002)。锥体束的损害程度与BI评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764(P=0.0001)。结论:脑出血患者锥体束的完整性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有良好相关性,联合应用DTI、fMRI能够早期检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出血量在20~30ml、有明确神经功能障碍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显微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显微手术组27例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35例采用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差异。结果显微手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明确的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和治疗组。研究组26例行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对照组26例行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低,血肿清除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为7.69%,对照组为3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选择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可最大限度清除颅内血肿,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周明森 《华西医学》2009,(5):1072-1074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微侵袭手术对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H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患者接受经侧裂岛叶入路开颅手术治疗,14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平均住院日、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死亡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随访6月时,手术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可改善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保守治疗与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55例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4.3±15.7)岁,保守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13.0)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评分。结果 5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个月。保守组延迟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1例,畸形愈合3例;手术组延迟愈合2例。手术组愈合时间(9.3±1.5)周短于保守组(11.6±2.7)周(P<0.01),AOFAS评分术后2周(P<0.01),1个月(P<0.01),3个月(P=0.02)手术组优于保守组,术后6、12个月差异计无统学意义。VAS评分术后2周(P<0.01);术后1个月(P<0.01),术后3个月(P=0.03)手术组优于保守组,术后6、12个月差异计无统学意义。结论 全螺纹螺钉治疗第五基底(Ⅰ区)骨折早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远期疗效相...  相似文献   

13.
中药脑溢安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元有氧代谢的药效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脑出血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中药脑溢安的影响,探讨脑出血的机制和中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100只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25只)、手术组(75只)。其中手术组造模后又随机分入模型组、脑溢安治疗组、AG治疗组,每组25只。采用胶原酶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以免疫荧光双标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观察脑出血后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后,模型组大鼠表达iNOS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主要是分布在基底核血肿上部周边;蛋白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基底核区iNOS从12h,1d阳性信号逐渐增强(t=15.3,P<0.01),4d达峰值(t=36.4,P<0.01),7d信号稍弱(t=27.73,P<0.01);脑溢安组和氨基胍组的阳性信号较前者弱。结论脑出血后,患侧基底核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iNOS表达增强;脑溢安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中的iNOS表达,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注射液联合软通道穿刺引流术在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93例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及研究组47例。2组均予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呋塞米联合甘露醇脱水,研究组术后给予托拉塞米注射液联合甘露醇脱水。对比2组术后7 d脑水肿体积、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比较近期疗效及术后1月、术后6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且观察2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术后7 d的脑水肿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0),研究组的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0)。2组术后14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00),研究组术后14 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2组近期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48,P=0.03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559,P=0.033)。2组术后6月的ADL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后1月(P=0.000),研究组术后1月及术后6月的ADL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实施托拉塞米注射液联合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缩短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对轻中度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效果及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治疗的轻中度基底核区HICH患者100例资料,随机分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法治疗,研究组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研究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和治疗组。研究组26例行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对照组26例行经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低,血肿清除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为7.69%,对照组为3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选择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可最大限度清除颅内血肿,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中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男56例,女39例,年龄(60.26±3.59)岁,年龄范围为50~75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n=47)和神经内镜组(n=48)。开颅手术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骨瓣复位术,神经内镜组行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手术效果、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96.23±1.99)%]高于开颅手术组[(65.2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瞳孔恢复时间[(48.32±7.98)h]短于开颅手术组[(53.26±8.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神经内镜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9.85±0.9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8.12±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和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NIHSS评分[(22.41±3.15)分,(14.32±2.65)分,(12.03±1.95)分]均低于开颅手术组[(25.36±4.10)分,(18.32±3.37)分,(15.52±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通过改变切口入路途径及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降低对神经的损伤,更好地清除血肿,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缩短瞳孔恢复时间,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神经功能和预后关系。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 例 纳入脑出血组,单纯高血压患者60 例纳入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60 例纳入对照组。入院后,ELISA 法检测 并比较3 组血清瘦素、脂联素和内脂素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脑出血组患者进 行评分并分亚组;治疗后30 d,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对脑出血组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亚组;分析高血 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高血压组瘦素 和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脑出血组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脑出血组、高血压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 照组,且脑出血组低于高血压组(均P<0.05)。根据NIHSS评分,脑出血重度亚组、中重度亚组瘦素和内脂 素水平高于轻中度亚组,且重度亚组高于中重度亚组(均P<0.05);重度亚组、中重度亚组脂联素水平低于 轻中度亚组,且重度亚组低于中重度亚组(均P<0.05)。根据GOS评分,脑出血预后良好亚组和预后不良亚 组瘦素、内脂素和脂联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瘦素、脂联素和内脂素水平与高血压脑 出血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且其异常水平可能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与预后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1例,随机分成两组,保守组40例,行保守治疗;手术组41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愈合时间及畸形愈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组的优良率为92.7%,明显高于保守组的77.5%(Z=-2.126,P=0.034<0.05)。愈合时间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差异(t=-4.90,ν=79,P=0.00<0.01),手术组需要的愈合时间短;保守组畸形愈合率55%,明显高于手术组的17%(Z=-3.54,P=0.000<0.01)。与保守治疗相比,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钢板内固定手术的疗效较好,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大骨瓣减压改良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改良术达到缓解对视丘下部及脑干压迫。方法:单、双侧或冠状切口入路去骨瓣,带蒂颞肌筋膜修补硬脑膜,必要时行天幕缘切开:结果:改良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总体疗效GOS评级愈后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781 P=0.377),改良手术组疗效优于常规手术组。结沦:改善患者愈后,降低了死亡率及神经功能废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