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麻风联合化疗时麻风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糖皮质激素对麻风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市1986-2005年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的新发及复发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进行联合化疗的麻风患者,有37例曾经发生72例次麻风反应,23例发生Ⅰ型麻风反应34例次,15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31例次,7例发生混合型麻风反应7例次;且73.53%麻风反应发生在联合化疗1年内,Ⅱ型麻风反应均出现在联合化疗1年后,但是混合型麻风反应出现时间不一。麻风反应以皮肤和周围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Ⅰ型、Ⅱ型和混合型麻风反应发生时有皮肤症状者分别占64.71%,100%和100%,有神经受累者分别占100%,61.29%和42.86%。治愈24例次,显效19例次,好转21例次,无效0例次,恶化8例次,有效率为59.72%。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5例次(34.72%)出现胃部不适,16例次出现满月脸多血质,7例次出现骨质疏松症样疼痛,但是均未影响治疗。结论麻风联合化疗患者麻风反应高发,神经受累相对较多,激素治疗麻风反应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方案仍有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贵州省81例登记麻风不良反应的麻风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不良反应麻风患者中,Ⅰ型麻风反应12例(14.81%),Ⅱ型麻风反应41例(50.62%),混合型麻风反应9例(11.11%),单纯神经炎19例(23.46%)。40例(49.38%)麻风反应发生在联合化疗治疗前,26例(32.10%)发生在联合化疗中,15例(18.52%)发生在完成联合化疗后;Ⅰ型麻风反应、单纯神经炎发生多在开始MDT治疗1年内,Ⅱ型麻风反应多发生在MDT治疗结束后。神经损害均以双侧为主,尺神经炎发生率最高,为53.85%,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细菌指数有关(P0.05)。结论需进一步提高麻风不良反应的早期诊断水平,BI≥2.0的麻风患者、MDT治疗期间及治完后都要密切监测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减少麻风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菌型麻风患者经过6个月联合化疗后停药,随访7年的结果。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停药后观察7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43例,71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93±1.39,停药满7年时所有患者细菌指数阴转,平均年下降0.42。7年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频率为53.5%。有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复发率为0.05/100人年。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联合化疗6个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的多菌型患者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菌型麻风患者统一联合化疗后停药5年的疗效。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然后停药观察5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35例,79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88±1.38,停药满5年时的平均细菌指数为0.05,平均年下降0.56。停药5年时患者细菌阴转率为89.9%。5年研究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率为48.1%。仅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多菌型患者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后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12403例麻风复发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1949~1998年用氨苯砜单疗或联合化疗后麻风患者的复发趋势和特点 .方法应用电脑对收集自中国1949~1998年的麻风复发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49~1998 年间累计复发患者12403例,累计复发率为3.28%.其中氨苯砜单疗复发11803例,复发率为 3.83%.联合化疗复发236例,复发率为0.57%.经治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半年的复发率(0 .84%)显著高于初治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半年的复发率(0.36%).经治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2年的复发率(0.37%)也显著高于初治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2年的复发率(0.23%). 复发患者Ⅱ级畸残率及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9.9%和69.3%.结论氨苯砜单疗复发高峰出现于1959~1988年间,联合化疗复发出现于80年代末,并在未来的10~20年可能达高峰.  相似文献   

6.
2例均系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44岁,因患多菌型麻风病而进行联合化疗(MDT),分别在完成疗程10个月、4个月后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用抗麻风反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皮肤查菌细菌指数升高,但(加)用联合化疗药物后,麻风反应被控制,皮肤查菌也渐转阴,达到或接近临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7.
83例多菌型麻风MDT期间发生Ⅱ型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化疗(MDT)方案中多菌型(MB)麻风Ⅱ型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2002年4月入院治疗的多菌型麻风83例,在采用MDT治疗过程中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和监测的10年观察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联合化疗对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疗效,对其10年的结果进行了分析。457例多菌型患者在联合化疗中细菌指数(BI)下降情况示,联合化疗前BI≥3.0的经治、复发和新发患者,在治疗60个月时,BI累积阴转率分别为86.4%、63.8%和81.6%。642例患者在联合化疗和监测期分别有10.4%和0.7%的患者发生麻风反应。对550例停药患者监测2520人年,发现1例经治患者复发。我们认为多菌型麻风患者完成联合化疗后,对其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反应和复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MDT)病人麻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地区登记的226例MDT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麻风病人中Ⅰ型和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7.7%。47.8%的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前,39.1%的Ⅰ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1年内,47.5%的Ⅱ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2年内。MDT前细菌指数〉4.0和皮损≥5块是Ⅱ型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DT治疗的2年内是麻风反应的高峰期,应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0.
文摘     
001 少菌型麻风短程联合化疗的神經损害和复发 H W Wheate,Lepr Rev 57(2):179,1986(英文) 一般认为对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的短程联合化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某些病例在联合化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可看到皮肤或神经的活动性损害。正确地鉴別这些损害是升级反应抑或病情活动,有时非临床和实验技术所能做到,在现场也难以制定准确的区别标准。不少因反应而复发的少菌型患者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8岁。1986年诊断为TT型麻风行二联化疗(利福平600mg/月,首月1200mg分2次服;DDS100mg/日),服药后3个月皮损开始消退,完成疗程后皮损全部消失。1987年10月停药监测。停药后4个月四肢出现麻木、闭汗;原有皮损再现,双上肢及胸部出现新发皮损,披麻风反应治疗无效。于1988年3月检查,诊断为BB型麻风,查菌阳性,BI1.8,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BL型麻风。用三联化疗后病情好转。完成联合化疗后半年内复发的病例尚未见报导。本例复发原因可能是第一次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10~2017)年云南省麻风MDT治疗后复发病例的特点。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疫情管理信息系统"(LEPMIS)对云南省(2010~2017)年麻风联合化疗治疗后复发者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年中MDT疗后复发44例,同期单一DDS复发34例,平均间隔期389.4个月。MDT复发者以多菌型为主,平均复发间隔17.3个月。结论麻风MDT疗后复发具有长期危险性,并且复发与患者的含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麻风病化学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现有抗麻风药物抗麻风菌的活力和毒副作用 ,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完成治疗后的复发率。 1 998年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第 7次会议提出了缩短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疗程至 1年 ,以及单皮损少菌型麻风用 3种药物的联合方案一次量治疗的建议。鉴于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的疗期缩短至 1年的疗效尚待观察 ,而单皮损少菌型麻风在我国非常少 ,建议我国仍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联合化疗方案固定疗期的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4.
35例多菌型麻风采用联合化疗已1年,其中男29、女6;年龄19~60岁;LL33、BB1、BT1;平均病期98.4个月;新病人4例、复发1例。一年联合化疗后显著进步20例、进步9例、稳定6例,其中新病人疗效显著。BI平均下降0.99。疗前有6例发生麻风反应者治疗后逐渐消失,8例畸残病人无1例加重,也无新畸残病例发生。无  相似文献   

15.
280例联合化疗病人麻风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联合化疗(MDT)病人麻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80例登记MDT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0例麻风病人中I型和II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19.3%.51.6%的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前,37.5%的I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1年内,45.4%的II型麻风反应分别发生在MDT开始后的2年内.疗前细菌指数>4.0是II型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DT治疗的2年内是麻风反应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麻风露西奥现象(LP)是Ⅱ型麻风反应的一个特殊类型,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是由于血管栓塞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可见血管炎的表现,其诊断及治疗标准尚无定论。目前治疗以联合化疗药物(MDT)清除体内麻风杆菌,以及使用激素、沙利度胺等治疗为主。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迟发逆行性麻风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性反应(RR)亦称I型反应,是一种对麻风菌抗原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突然发生于BL和BT型患者中。过去都认为它可自发产生,或由治疗诱发,即在BT型可出现于开始治疗后1~6个月,在BL型则为1~24个月。只有Ramachandran等曾注意到它可发生在单用DDS治疗若干年后或者停药后。自1980年采用2联或3联化疗以来已有报告说,RR可发生于联合化疗停止以后。这种迟发性RR引起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停药观察的时间要延长很多。此外这种反应还很难与麻风复发相区别,就其起因应该考虑抗菌  相似文献   

18.
WHO化疗研究组推荐对多菌型麻风用联合化疗(MDT)方案治疗2年或2年以上。许多麻风工作者亦已试用不同的MDT方案,并提倡不同的治疗期限,以便获得最有效的杀菌效果和避免复发。本文报告在印度中央JALMA麻风研究所对含菌量高(按Ridley标准,BI≧4.0)的多菌型病人,予以改良的WHO化疗方案治疗,并观察4年的结  相似文献   

19.
麻风病现代化疗不尽满意。对于促进机体抗麻风杆菌的免疫能力方面尚无有效治疗。有人认为,瘤型病人缺乏一种由遗传决定的抵抗力因子。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作者假定,瘤型病人被动输注存在于麻风菌素阳性供血者全血中的“有抵抗力”细胞后,免疫力或许有所改善。本文摘要报导这一结果。 3例男性病人,均为活动性麻风。2例先前未经治疗(瘤型1例,界线类1例),输血期间亦不接受化疗。第三例为复发瘤型病人,可能是抗药性病例,曾接受多种抗麻风药物治疗。供血者麻风菌素反应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1岁,左臂麻木性红斑4年,泛发躯干四肢4个月。外院疑似麻风但多次多部位查菌阴性,结合病史及详细体检最终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给予MDT联合化疗,泼尼松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