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及联用药物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研究药物浓度、肠段及联用药物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和胺碘酮对替米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替米沙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浓度的增高,替米沙坦的Ka和Papp值显著性增大。乙胺碘呋酮和硝苯地平对替米沙坦在空肠段的Papp和Ka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但卡维地洛、尼莫地平和氨氯地平未见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替米沙坦肠吸收机制可能以被动扩散为主,其转运过程可能受P-gp等外排泵的影响,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合并用药可能影响替米沙坦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2.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考察加巴喷丁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加巴喷丁在小肠各段(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和回肠段)和结肠均有吸收.低、中浓度(1和10 mmol/L)时药物在小肠各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高浓度(50 mmol/L)时十二指肠段的吸收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加巴喷丁浓度对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组小肠各段药物的Ka和Peff显著大于高浓度组(P<0.05),而药物浓度对结肠段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阿司匹林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HPLC测定灌流液中阿司匹林浓度,计算阿司匹林肠吸收参数。结果 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灌流组、复方丹参滴丸诱导组阿司匹林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1.05×10-2,1.44×10-2,2.29×10-2 min-1,吸收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0.219×10-3,0.304×10-3,0.504×10-3 cm·min-1。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大鼠肠吸收有明显影响,能促进阿司匹林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4.
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羟丙基-β-环糊精在1%~4%范围内对药物的肠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法研究MH口服肠吸收跨膜机制,设计并优化凝胶缓释骨架片处方.方法: 以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影响大鼠各肠段的药物跨膜吸收速率因素和确定最佳肠吸收部位;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凝胶骨架片处方,探讨骨架片体外释药影响因素.结果:药物主要在小肠中上部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跨膜速度随胃肠道pH增加而逐渐降低;处方含25%HPMC K4M/K15M(w/w)1∶2和10 % Compritol 888, HPMC与Compritol 888复合比例为(w/w,2∶1)时能有效控制药物缓慢释放,骨架材料的种类和用量对缓释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影响.结论:MH属于被动扩散吸收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模式的肠吸收机制.骨架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其体外释药符合Peppas 或Higuchi动力学方程,为临床提供合理有效的缓释制剂奠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依托度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依托度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依托度酸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pH值4个方面对依托度酸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灌流速度和一定范围内的pH值(5.4~7.4)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影响显著;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82 7±0.003 8)、(0.077 5±0.004 5)、(0.073 3±0.006 4)、(0.064±0.009 3)min-1。结论依托度酸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依托度酸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7.
独活有效成分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雅娜  栾立标 《药学学报》2008,43(1):102-107
为了考察独活提取物中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等3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了解中药提纯后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本文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测定独活提取物I(总香豆素含量<10%)灌流液中3种成分在体肠灌流的浓度变化,并与独活提取物II(总香豆素含量≥6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及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55 μg·mL-1、101~887 μg·mL-1和19~186 μg·m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渗透系数(Papp)值基本保持不变。3种成分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各肠段的KaPapp是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且结肠的KaPapp值显著大于其他肠段;独活提取物II中3种成分的KaPapp值显著小于独活提取物I中相应成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用HPLC-UV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研究穗花杉双黄酮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穗花杉双黄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药物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的肠吸收特性。方法以大鼠在体单向灌流为吸收模型,采用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肠灌流液中的药物浓度,考察AA的吸收动力学,并通过肠腔有效吸收系数(Peff)、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吸收剂量分数(fa)评价药物的吸收特性。结果 AA在1.0~18.0 g.mL 1内呈线性。灌流试验表明,AA的吸收曲线近似于线性状态,药物累积吸收量随着灌流液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高浓度灌流液(30 g.mL 1)的Peff为(0.48±0.04)×10 4.cm 1.s 1,Ka为(0.34±0.06)×10 3.s 1,fa为(52.50±3.08)%,低浓度灌流液(9 g.mL 1)的Peff为(0.55±0.14)×10 4.cm 1.s 1,Ka为(0.34±0.05)×10 3.s 1,fa为(56.53±10.25)%,两者Peff、Ka和fa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灌流液浓度为30 g.mL 1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fa分别为(59.59±13.08)%、(63.34±11.48)%、(66.95±8.01)%、(39.43±14.96)%。结论 AA属于中等程度吸收药物,在整条肠段均有吸收,以回肠最好;其吸收机制应属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盐酸麻黄碱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7):319-323
目的:研究盐酸麻黄碱的肠吸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对盐酸麻黄碱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麻黄碱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Ka值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而各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在各肠段的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盐酸麻黄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盐酸麻黄碱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小肠灌流液中头孢克洛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 考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头孢克洛在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 为临床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 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 HPLC测定灌流液中头孢克洛, 计算头孢克洛肠吸收参数。结果 头孢克洛在各肠段均有良好吸收, 小肠不同部位头孢克洛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与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小为十二指肠> 空肠≈回肠, 各肠段间的吸收无统计学差异;联合应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时, 头孢克洛在全场段的吸收均有所减少, 十二指肠处显著减少(P<0.05), 其他肠段处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会影响头孢克洛的小肠吸收, 因此两药联合使用时产生较好的药效不是通过促进头孢克洛的吸收而实现的, 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阿苯达唑自微乳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自微乳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RP-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根据药物进出小肠各段中的质量减少量来求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结果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是1.78×10-2,2.15×10-2和1.25×10-2·min-1。结论阿苯达唑自微乳在整个小肠段都有吸收,且小肠中段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马来酸海那替尼大鼠在体肠吸收的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并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进行了有无胆汁分泌、不同浓度、不同肠段的在体肠吸收试验。结果:结扎胆管组与不结扎胆管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3.5×10^-2、4.3×10^-2/min,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3.0×10^-3、3.1×10^-3cm/min;在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Ka分别为3.9×10^-2、4.3×10^-2、4.3×10^-2/min,Papp分别为2.3×10^-3、3.1×10^-3、3.1×10^-3cm/min;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4.5×10^-2、3.7×10^-2、4.2×10^-2、4.1×10^-2/min,Papp分别为3.3×10^-2、2.8×10^-2、3.0×10^-2、3.5×10^-2cm/min。结论:胆管结扎与否不影响药物的吸收;不同浓度对海那替尼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海那替尼在各肠段均吸收良好,没有特定吸收部位,适于制成口服吸收制剂。  相似文献   

14.
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芷中2种有效成分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芸  栾立标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4):1094-1098
目的:研究白芷中欧前胡素(IM)和异欧前胡素(IO)2种有效成分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IM和IO在小肠不同部位、不同浓度及不同pH条件下的吸收情况,并用HPLC法同时测定IM和IO在灌流液中浓度的变化。结果:IM和IO在大鼠体内的最佳吸收部位都是结肠;在1.0~100.0μg.mL-1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它们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总体上逐渐减小,药物的吸收百分率相应降低;在酸性条件下,IM和IO的吸收受到pH的影响。结论:IM和IO在大鼠肠道内吸收良好,其吸收机制可能包括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16.
天山雪莲提取物主要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山雪莲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和芦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单向灌流实验技术,利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和芦丁的量,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及吸收部位对绿原酸和芦丁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质量浓度对绿原酸和芦丁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影响;绿原酸和芦丁在小肠各段间吸收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结肠相比吸收明显增大。结论: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绿原酸和芦丁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 ,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等 3方面对尼莫地平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尼莫地平在大鼠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 ,各肠段吸收速率常数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顺序依次下降 ,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 0 0 6 87、0 0 6 2 0、0 0 5 97、0 0 4 89h-1。在 4 8~ 14 3μmol·L-1浓度内药物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在 pH 5 0~ 7 4内药物吸收不受 pH值影响。 结论尼莫地平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 ,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适于制备日服 1次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ly, permeability and si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propranolol have been reported using the Ussing chambe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utility of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to study permeability and si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propranolol was evaluated in rats. Drug permeabi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rat intestine viz. duodenum, jejunum, ileum and colon was measured. Propranolol (30 μg/ml) solution was perfused in situ in each intestinal segment of rats. Effective permeability (Peff) of propranolol in each segment was calculated and site of absorption was determined. The Peff of propranolol in rat duodenum, jejunum, ileum and colon was calculated to be 0.3316×10(-4) cm/s, 0.4035×10(-4)cm/s, 0.5092×10(-4) cm/s and 0.7167×10(-4) cm/s, respectively.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meability of propranolol was highest through colon compared to other intestinal sites, which is in close agreement to that reported previously. In conclusion, in situ single 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study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s well as si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compounds in r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