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条件 ,为研制骨组织工程材料选择种子细胞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兔新生仔长骨骨髓进行培养 ,观察其传代细胞生长特性和生长曲线 ,测定培养细胞分裂指数和贴壁率。结果 兔骨髓基质细胞生长至第 5代 ,性状稳定 ,生长曲线相似 ;第 4天分裂指数最高 ,为 92‰ ;传代后 10h贴壁率最高。结论 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早期生长性状稳定 ,增殖速度快 ,适应性强 ,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成软骨的可行性,以及能有效促进BMSCs的软骨向分化混合培养的比例.方法 以全骨髓法及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幼兔BMSCs、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软骨细胞,并分别对这2种细胞进行培养、扩传,将P2 BMSCs与P3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分为:BMSCs/软骨细胞为2/1及4/1的2个共培养组,软骨细胞组,BMSCs组,分别于第1,3,5,7,9 d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于第1、2、3周对4组的细胞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以RT-PCR方法检测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2种分离培养方法所得BMSCs及软骨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形态正常,各组增殖情况良好,1,3,5,7,9 d时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1与4/1共培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1及4/1共培养组在3周时以软骨样细胞为主,细胞呈均一异染,细胞被染成紫色,核仁染成深蓝色;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基因表达:在1,2,3周时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组和软骨细胞组3组之间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均与BMSCs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BMSCs与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可以被有效地诱导为软骨细胞,软骨微环境在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of in vitro chondrogenesis by co-culture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nd chondrocytes,and explored on what propor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ells in the co-culture can be more effective,so as to confirm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hondrocytes can provide chondrogenic microenvironment inducing chondrogenic diffentiation of BMSCs in vitro;Methods BMSCs were isola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whole bone marrow culture method and chondr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articular cartilage.P2 BMSCs were mixed with P3 chondrocytes in different proportion,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on day 1,3,5,7 and 9.Cells were stained with toluidine blue,the changes of proteoglycans and collagen type Ⅱ in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by RT-PCR in week 1,2 and 3.Results Both BMSCs and chondrocytes proliferated well and kept their own normal shape.MTT test showed that cells in all four groups proliferated well and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m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whil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co-cutured groups.The cells of both co-cultured groups were stained with toluidine blue,their cytoplasm were stained into purple and nucleoli into dark blue,and the majority cells were chondroid.The changes of proteoglycans and collagen type Ⅱ in expression by RT-PCR showed that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m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co-cutured groups and the chondrocytes group.Each of all three group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BMSCs group.Conclusion The BMSCs can be induced chondrogenic diffentiation successfully,which shows that chondrogenic microenviromen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ondrogenesis of BMSCs.  相似文献   

4.
观察施万细胞(SCs)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分离和体外培养SD大鼠SCs和BMSCs,分为SCs+BMSCs共培养(实验组)和BMSCs单独培养(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FCM),S100、Brdu/nestin、Brdu/TH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BMSCs、SCs和BMSCs的分化情况。第2代SCs呈S100阳性,第3代BMSCs呈CD29和CD90阳性,CD45阴性。二者共培养3d后,可见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细胞,阳性率达28.3±1.3%,与对照组比较,P<0.05。7d后,Brdu/nestin双标细胞减少,出现Brdu/TH免疫荧光双标细胞,阳性率为19.2±1.6%,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对照组始终只见Brdu单标细胞。上述结果表明SCs可诱导共培养的BMSCs分化为D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在体外采用地塞米松、生长因子或用成骨样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混合培养诱导成骨均存在种种局限。 目的:观察在Transwell小室环境下成骨样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及成骨样细胞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取第3代乳兔成骨样细胞与第3代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共培养于Transwell小室内,成骨样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底层,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Transwell膜内膜上作为实验组。以骨髓基质干细胞单独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内,下层为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共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明显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强阳性,可见呈红色结节,经PT-PCR扩增后,可见成骨启动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对照组未见矿化结节。说明应用Transwell小室可实现成骨样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并能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关键词:成骨样细胞;Transwell小室;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成骨分化;兔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04  相似文献   

6.
通过间接共培养ADSC与软骨细胞微球,得出使ADSC发生软骨向分化的最佳比例。体外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ADSC和软骨细胞,制成微球分置于Tranwell上下室,实验分为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生长因子对照组及不同比例(0.5∶1; 1∶1; 1∶2; 1∶3; 1∶5;1∶7)的ADSC和软骨细胞共培养组,培养28天后分别行组织形态学观察,GAG、COL\|Ⅱ和COL\|Ⅹ的定性定量检测。阿利新蓝\|核固红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比例为0.5∶1和1∶1的阳性较弱,而Ⅹ型胶原在生长因子对照组的表达最为强烈。DMMB法显示总GAG含量在共培养组较阴性对照组均有所增加(P<0.05),且增加量与软骨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但是在ADSC:AC比例达到1∶5之后有所下降。OHP检测总胶原蛋白的变化同上,且1∶5组中沉积的胶原量比阴性对照组高出7.3倍。能够使ADSCs最大程度的表达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同时使COL\|Ⅹ等软骨肥大标志无明显上调的ADSC与软骨细胞的比例为1∶5,共培养诱导较生长因子能够抑制ADSC软骨向分化后的肥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细胞、细胞间基质(ECM)、血管神经等构成了骨髓造血微环境。骨髓基质细胞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成分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长、分化、和自我更新的重要场所。骨髓基质细胞在造血调控方面发挥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适的培养条件。 目的:比较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和条件培养液2种不同的诱导方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特点。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耳软骨细胞,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及条件培养液诱导成软骨的方法,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以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及周期,糖胺多糖、甲苯胺蓝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生物学特性,以RT-PCR法检测诱导后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RNA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采用共培养方式诱导的软骨细胞,其生物学特性与采用条件培养液诱导的软骨细胞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如分泌糖胺多糖的能力以及基质分泌量均较高。提示共培养方式诱导的软骨细胞更接近正常软骨细胞,更有利于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关节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诱导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但至今未见两种细胞运用Transwell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软骨的报道。目的:观察在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共培养后,关节软骨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样细胞转化的能力。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4周龄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干骨髓,关节软骨细胞来源于4周龄SD大鼠的正常股骨头表面的关节软骨。分别吸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按1:1的细胞比例分别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下室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室植入关节软骨细胞。同时设置相同浓度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分别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情况,并对各组细胞爬片进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氨基聚糖含量检测。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外基质合成丰富,其基质能被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染色呈现黄色。氨基聚糖含量随着诱导时间增加而增多。提示关节软骨细胞分泌物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样细胞转化的能力,与此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能分泌促进组织细胞修复的细胞因子,使共培养中的软骨细胞功能得以加强。由此可见,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诱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没有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尚无统一标准,大多数鉴定依赖于其形态水平、功能特征及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分化表型来协助鉴定。 目的: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诱导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培养细胞,每日定时进行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生长速度;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别检测原代及第3代细胞CD44、CD45、CD29的表达情况;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特定培养液诱导(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转化生长因子1 1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110 μg/L、转铁蛋白6.25 mg/L、地塞米松10 mmol/L、维生素C 0.05 mmol/L),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细胞长梭形,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传代细胞生长迅速。流式结果表明,原代细胞有62.4%的细胞表达CD29,有60.3%的细胞表达CD44,有2.79%的细胞表达CD45,第3代有99.9%的细胞表达CD29,有99.6%的细胞表达CD44,有2.62%的细胞表达CD4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体外扩增能力明显降低,诱导21 d后形态变化比较显著,Ⅱ型胶原阳性细胞较多。结果显示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分离并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3代细胞纯度较高,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因子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水平。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与划伤后1、3、5 d和7 d共5个时间点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透明质酸和Ⅱ型胶原(ColⅡ)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与划伤前相比,MMP13基因水平在细胞损伤第1天表达明显下降,随后出现升高趋势,第5天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TIMP1基因表达量损伤后先上升至第1天然后下降,在第3天降至最低,随后呈现升高趋势。透明质酸和Col-Ⅱ基因水平第1天表达明显降低,随后呈上升趋势,透明质酸mRNA表达量至第5天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结论:MMP13、TIMP1、透明质酸和Col-Ⅱ基因在细胞损伤后的表达规律相异,为软骨细胞外基质因子表达与软骨细胞之间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最新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不仅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和旺盛增殖活力的细胞,还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性,表达对异体宿主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1].本实验分离培养的新生兔骨髓基质细胞,经成骨诱导可以为成年兔骨修复提供充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于3D打印支架材料的耳郭畸形再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软骨细胞在支架上能否正常生长是其关键问题。目的:通过探讨兔耳郭软骨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软骨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结合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序贯消化法获取兔耳郭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并传代。通过不同传代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番红O-固绿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维多利亚蓝染色及糖胺多糖表达水平测定,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耳郭软骨细胞正常形态为梭形及多角形,传代培养6代以后成明显长梭形,且增殖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停滞;②生长曲线绘制显示软骨细胞第2-5代均能稳定成直线增殖趋势;③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兔耳郭软骨细胞的细胞核结构和细胞质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形态学特征;④甲苯胺蓝染色提示软骨基质在培养初期分泌较少,随着细胞融合的增多而逐渐增加;⑤维多利亚蓝染色显示软骨细胞有胶原纤维生成,提示其具有正常功能;⑥糖胺多糖表达水平测定显示软骨细胞有特异性糖胺多糖的分泌;⑦实验成功建立了兔耳郭软骨细胞原代培养的分离和鉴定体系,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可以进一步运用于组织工程学研究的耳郭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离心力是一种促进因素。目的:探讨离心力是否能促进复合于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上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方法:全骨髓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贴壁法纯化,至细胞达80%融合时胰酶-EDTA消化传代,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L-1。将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切割成5mm×5mm大小,预先浸泡入含血清培养基内24h,然后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悬液按300μL/块密度接种于支架材料表面,将复合物置入离心管底,细胞滴加面朝上,加入含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设立2组:离心力刺激组每间隔12h将离心培养管置于离心机上,按1000r/min离心30min,相对离心力132g;对照组培养管中细胞不作离心静态培养。通过光镜观察及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组织钙含量,评估成骨细胞的分化水平。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第16天,离心力刺激组支架表面被多层细胞和矿化基质所覆盖,而对照组仅支架表层见一薄层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离心力刺激组培养后第2天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第4天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在整个培养期间对照组骨钙素质量浓度一直维持低水平,离心力刺激组第12,16天骨钙素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16d后离心力刺激组的钙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离心力能促进接种于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兔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并形成矿化产物。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目的: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探讨体外诱导分化为软骨的方法和条件.方法:取兔股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体外培养后,取第3 代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 的软骨分...  相似文献   

16.
背景:伊马替尼耐药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证实白血病细胞可通过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而获得耐药表型,但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体外模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微环境,探讨其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确诊但未经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0.2-3.2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  48 h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将K562细胞暴露于0.5 μmol/L伊马替尼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及CXCR4表达。将0.5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并以Calcein-AM荧光标记的K562细胞接种于基质细胞层培养24 h,去除悬浮细胞,收集黏附的K452细胞通过检测荧光强度计算细胞黏附率。 结果与结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减弱了0.2-3.2 μmol/L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0.5 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悬浮组(P=0.020)。悬浮组和共培养组伊马替尼作用后K562细胞CXCR4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作用前(P=0.001)。0.5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使K562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率由(32.18±6.17)%提升至(68.97±11.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结果表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能介导对伊马替尼耐药,可能与共培养及伊马替尼诱导K562细胞CXCR4的表达有关,但更多的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类型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液体静置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贴壁生长细胞进行倒置显微镜下的原位连续观察和数种酶的细胞化学观察。根据的细胞形态和酶蛋白质活性明显的移行特点,主要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细胞,即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观察到星形细胞和至少一部分巨噬细胞来源于网状细胞。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生物活性陶瓷修复兔颅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生物活性陶瓷 (Bioactiveglassce ramics ,BGC)和胶原膜复合材料的成骨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BMSC与BGC及胶原膜复合后植入兔颅骨缺损区 ,通过形态学、组织化学和立体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①形态学观察 :倒置显微镜显示BMSC呈星形 ,12h全部贴壁 ,对数增殖期为 2~ 4d。扫描电镜显示BMSC在BGC表面排列紧密 ,长入BGC孔隙中。实验组术后第 12周 ,X线显示植入材料与外周骨质之间完全被高密度影充填 ;光镜显示骨小梁相连成片 ,骨髓再生。②组织化学结果 :术后第 4、8、12周实验组碱性磷酸酶值分别为 ( 2 46.3 3±3 2 .13 )、( 2 90 .67± 12 .86)、( 3 75 .3 3± 5 .0 3 )u/L ,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钙离子值分别为 ( 1.93 0±0 .0 70 )、( 2 .13 0± 0 .2 3 5 )、( 2 .867± 0 .2 61)g/L ,高于对照组 (P <0 .0 1)。③立体计量学测量结果 :实验组第 12周体密度值为 ( 65 .69± 3 .0 0 )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 ,能够有效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骨构建研究中的种子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骨膜、骨髓及骨外组织,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骨髓基质细胞。而脂肪中基质细胞的发现,有望取代骨髓基质细胞。目的:观察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二者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从成骨活性方面来评价脂肪基质细胞能否取代骨髓基质细胞。方法:手术中收集同一人体的脂肪组织与骨髓组织。脂肪组织经机械切割后以Ⅰ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脂肪基质细胞,骨髓组织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以诱导培养液行成骨诱导培养。诱导后第2,3周各检测1次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行VonKossa钙结节染色鉴定成骨细胞。结果与结论:共获得15例患者的脂肪与骨髓组织,其中10例完成实验。与骨髓基质细胞相比,脂肪基质细胞更易培养成活,扩增速度快;二者细胞形态相似,诱导培养后细胞外基质中均有黑色的钙结节形成;碱性磷酸酶活性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脂肪组织来源丰富,脂肪基质细胞成活容易,具有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性能,且易培养、增殖快,二者的成骨活性相似,脂肪基质细胞比骨髓基质细胞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和鉴定。方法:取大鼠长骨中的骨髓组织,以淋巴分离液梯度离心获得有核细胞层,分别以本实验室BMSCs专用培养基接种培养,经多次换液得到较纯的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选择CD44、CD31、CD45、CD29、CD34及flk1,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进行检测。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接种后的24h内,有核细胞(包含骨髓基质细胞)开始贴壁,4-7d,贴壁细胞出现明显分裂增殖,10-14d细胞增殖旺盛,可见明显的细胞克隆团,贴壁牢靠。20d左右,在本实验室专用BMSCs培养基培养下,绝大多数细胞逐渐分化呈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核为圆形或类圆形、居中,这些细胞发出的突起逐渐生长延伸并彼此相连,形态学上具有神经系细胞的明显特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显示所培养的BMSCs为:CD34^-、CD45^-、CD31^-、flk1^-、CD29^+、CD44^+,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所采用的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便可行,所获得的细胞其表型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确为BM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