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践表明,水土流失是引发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搞好水土保护,可以减少河道淤积,从而可以减轻洪灾损失。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与山区防洪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技术,在江河的上中游地区建立星罗棋布的水土保持拦沙挡土蓄水工程和高密度的林草植被,可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对江河的危害,石城县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防洪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库伦旗和扎鲁特旗水土保持治理区与未治理区洪水资料及造成的危害对比分析,阐明了水土保持在防洪减灾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灾后反思,阐述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库、河道淤积,是洪水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有效地预防洪水灾害,最根本的措施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5.
1 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的关系1.1 森林资源严重破坏加重洪水危害(1)长期过量采伐。例如在过去的40年间,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年均产木材440万m3,年消耗蓄积770万m3,是林木年均生长量的2倍,可采资源面积和蓄积已由开发初期的139万hm2和199万m3下降为58万hm2和不足100万m3。(2)森林火灾破坏。据内蒙古和黑龙江省林区统计,1950~1986年共发生火灾16563次,平均每年发生460次;烧毁面积100多万hm2,年均30万hm2,超过同期更新造林保存面积的3倍。(3)毁林开荒破坏。长期破坏使小兴安岭森林面积减少,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作用和减洪削峰的功能,使…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盛衰,通过分析洪水成灾因素,指出水土流失是造成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而水土保持是防洪减灾的根本措施,并对未来水土保持防洪减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100年来,珠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分析这些洪涝灾害,除气候异常、降雨集中外,珠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涝造成的险情和灾情.依据珠江流域二十多年的治理成效论述水土保持在珠江防洪减灾中的作用与地位.指出水土保持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江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河流泥沙、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根本措施,对减轻洪涝灾害、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就我省洪水灾害,特别是在“96.8”暴雨洪灾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在抗御暴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有作用以及巨大的防洪减灾效果,以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就我省洪水灾害,特别是在“96.8”暴雨洪灾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在抗御暴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有作用以及巨大的防洪减灾效果,以提高人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株洲水土保持与防洪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国土总面积11420km^2,丘冈山地面积占82%,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地貌,决定了该市洪涝灾害的频繁,尤其成为山洪灾害多发区域。究其成灾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从整体上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从根本上摆脱水患危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流失矛盾,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是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 解决该流域水土保持投入不足 , 提高全流域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需要。依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形态、相关群体利益关系和防治对策的不同,提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构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概况、规划范围,分析了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危害。划分了荆江、城陵矶、武汉和湖口4个水土保持防治区,提出了具体的生态修复措施、预防监督措施,构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重点蓄滞洪区先期治理,实施进度按近期10年规划和远期规划分期进行。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  相似文献   

14.
曹文洪  姜乃森 《人民黄河》1993,(11):18-21,50
通过对浑河流域降雨,产流,产沙特性分析和降雨,径流,输沙资料统计,采用成因分析法建立了适合该流域的降雨-径流和降雨-产流经验关系。用水文法和水保法对流域80年代减水,减沙量计算的结果表明,所减水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41.5%和58.5%;所减沙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21.1%和78.9%。  相似文献   

15.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以及核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对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截至1996年底,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27.32万hm^3,其中梯4.64m^3、林地18.26万hm^3、草地3.98万hm^3、坝地0.44万hm^3。北洛河流域(状头以上)1970-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年均养活减少洪水8417万m^3,减洪效益21.4%;年均减水27793万m^3,减水作用24.7%。1970-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洪沙1246万t,减洪沙效益15.4%;年均减沙1543万t,减沙效益16.4%。  相似文献   

16.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17.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截至1996年底,渭河流域累计修梯田52.85万hm^2,造林75.66万hm^3,种草20.54万hm^2,淤成坝地0.32万hm^2,建成100万m^3以上水库151座。经水保法分析计算,1070-1996年年均减水量25.50亿m^3,其中减洪水量8.23亿m^3;年均减少量4765万t。经水文法分析计算,1970-1996年流域综合治理年均减水量21.58仓m^3,其中减洪水11.37m^3;年均减沙量6400万t,其中减洪沙量占91.2%。  相似文献   

18.
用自然修复理念指导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甲均 《中国水利》2004,(20):35-37
充分依靠大自然的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理念,与全面人工治理相比较,自然修复理念下的水流域治理,技术路线不同,措施体系拓展了,治理内涵更加丰富,防治效果也必将会更好.依靠自然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所必备的条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修复思路下的水土保持过程就是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则下,通过水土资源的改造、利用和辅助措施的实施,满足人的粮食、燃料、增收、水保障、环境等基本需求的过程,就是从人与自然的矛盾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嘉陵江西汉水流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汉水位于秦岭南坡,其上游分布有2350km^2的黄土区,为嘉陵江流域重点产沙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长治”工程实施以来,重点产沙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至1996年底,累积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水保措施对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作者以流域上游控制站顺利峡站为分析重点,以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水文学方法,着重分析积极作用。作者以流域上游控制站顺利峡站为分析重点,以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水文学方法。着重分析研究水保措施实施以来的水沙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张小林 《中国水利》2003,(13):50-51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规划,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为核心,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抓治理成果管护,做好政策配套和管理机制创新,积极建设“以气代柴“等多种辅助工程措施和开展监测科研,使建设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建议进一步提高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认识,广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利用已有的机构人员加强预防管护工作,并规范化地开展监测与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