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生态恢复学会国际会议( SER2011)是第4届世界生态恢复大会、第20届生态恢复学会年会与伊比利亚美洲和加勒比海生态恢复网络第2次会议的联合大会,于2011年8月21日-25日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召开.在人类过度干扰和全球变化加剧的双重胁迫的背景下,生态恢复成为应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减缓全球变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本次会议引起了广泛地关注.注册报名的有64个国家865人,而实际与会的有70多个国家超过1000人.各国生态学者集聚梅里达,共同探讨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5106  相似文献   

2.
受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大量涌现。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湿地植被恢复的目的、优先原则、策略和途径、理论、技术、长期监测及评价作了回顾,对贫营养沼泽和富营养沼泽的恢复技术作了详细总结。湿地恢复的策略主要有修复和重建,指导理论主要有次生演替、自设计和入侵理论等。泥炭地植被受损后的恢复技术主要有播种法、泥炭藓片段散布法、营养体移植法、草皮移植法等。种子(繁殖体)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恢复初期的抚育和管理必不可少。最后指出了湿地恢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彭少麟 《生态科学》1996,15(2):26-31
恢复生态学是现代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与方法均在不断发展之中。本文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探讨热带亚热带区域地带性植被的恢复途径及其效益  相似文献   

4.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的功能包括:缓冲带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其生态恢复技术可划分为三大类:湖滨带生境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物恢复与重建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云南洱海湖滨带近3年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水生植被得到恢复,水质净化作用明显,藻类得到抑制,浮游动物的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罗新正  朱坦  孙广友 《生态学报》2003,23(2):244-250
近半个世纪以来,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退化严重,湿地提供资源的能力和生态功能逐渐丧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1994-2000年,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试验在大安古河道试区展开。在恢复地表径流循环的基础上,试验重点在于扩大湿地面积、消减湿地水土的盐分和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至2000年,试区湿地面积增国550hm^2,湿地水土含盐量下降30%-80%,湿地植被盖度提高30%-40%,水禽从无到有,已增至数十种。试验表明,以恢复地表径流为核心措施的湿地恢复与重建具有可行性。此项研究对于松嫩平原其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其资源和生态功能再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97,自引:9,他引:97  
河岸带是指水陆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河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炎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通过安徽潜山县潜水退化河岸带滩地近6a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恢复与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土训结构和养分条件得到改善,其中,小于0.002mm的粘粒含量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4.53%,上升到恢复后的11.71%,土壤容重由恢复前的1.455g/cm^2下降到恢复后的1.2g/cm^2,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1.25g/kg上升到恢复后的9.44g/kg;河滩地泥沙淤积量增加;植物抗风浪作用增强,有效地保护了河岸,改善了河岸带地区的小气候。河岸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今后应加强河岸带的管理和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使河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和观光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已被破坏或改变栖息地利用方式的湿地面积已达到8000hm^2,其逗留、栖息和越冬的鸟类逐年减少。因此,为了保护鸟类,并且提高上海在自然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国际地位,恢复和重建崇明东滩的湿地环境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崇明东旺沙B01号样地的恢复与重建是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程中的一期工程.结合野外调查,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和生态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样地现有功能价值,以及对样地在恢复和重建之后所产生的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到该示范区现有功能价值为72.27万元人民币,而初步预计恢复和重建之后的功能价值为7016.95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8.
李慧卿 《生态学杂志》2004,23(6):182-185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 ,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干旱区的转折位置上 ,进一步沙质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性。就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固沙植被恢复重建以及资源利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主要包括人工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与配置问题、绿洲外围天然植被破坏问题以及绿洲开发规模选择对未来固沙植被的潜在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4):i005-i005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中心于199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心拥有植物学博士点和生物学硕士点,现有在职科技人员43人,其中研究员7人,博士生导师4 ,“百人计划”人才2人,“西部之光”人才计划3人,博士12人,形成了以常务副所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吴宁研究员为主的一批青藏高原东缘及长江上游地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0.
对花岗岩区土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及4种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建筑多样性和地力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植物多样地性极低,土壤肥力极差,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为杨梅果园(措施A)或多树种混交(措施B)后,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大,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C)方法,林下植被层和群落多样性恢复最快,林地土壤肥力亦得到较快的恢复,保留  相似文献   

11.
王文航  卜颖 《生态学杂志》2003,22(6):137-139
柞蚕生产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小康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柞蚕生产能否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柞蚕场和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柞蚕场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柞蚕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民勤绿洲生态需水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内陆干旱区,这一研究尤为紧迫。以民勤绿洲作为研究区,采用阿维里扬诺夫估算方法,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现有植被最低生态需水量为1.4927×108m3,而目前的生态用水量只有0.3525×108m3,远没有达到维持极限抗性面积下的生态需水量。民勤绿洲生态用水的严重不足,主要是受到农田灌溉用水的严重挤占,从而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通过分析,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范英宏  陆兆华  程建龙  周忠轩  吴钢 《生态学报》2003,23(10):2144-2152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区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综述了我国煤矿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措施,包括矿井水和煤矸石的资源化、污染土地的修复、植被的恢复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环境”是在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由于一直没有明确而公认的定义,使用者往往误用,不利于今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本文追溯了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内涵的不同理解,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 由于塔里木河上中游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导致河流下游及台特玛湖干涸, 干涸的湖底荒漠化快速发展。生态输水后, 湖泊面积恢复并扩大, 生态环境改善, 荒漠化逆转。根据对研究区域多次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资料、借助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 RS(Remote Sensing)技术对1990-2018年台特玛湖湖区水域面积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生态输水后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明显扩大,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分析引起台特玛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并进行敏感性评价, 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台特玛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为塔里木河下游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波  舒俭民  王维  安达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96-1300
“生态环境”一词是比较中国化的、在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目前中国生态学界和环境科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生态环境”一词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有关“生态环境”一词的争论与观点,从“生态”和“环境”两词概念含义、学科发展、语义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了在这场争论和讨论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 ,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从湿地分类开始 ,以湿地功能为核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把湿地潜在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工程项目可能产生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 ,评价建设项目的急性和慢性影响 ,提出减缓影响的措施和替代方案。着眼于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 ,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 ,为湿地可持续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19.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becoming mainstreamed worldwide but target ecosystems' responses to restorative interventions are not sufficiently monitored, in terms of the wide range of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available. In order to highlight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is problem, w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cit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succ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region, where no regional study of this kind has previously been conducted. In 84 of the 91 articles retained for the study, ecological indicators were evaluated, while only seven articles included measurements of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Regarding 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mer attributes of restored ecosystems, we only found indicators measuring attributes 1–6, with attribute 1 (species assemblages) predominating (73%), followed by physical conditions (54%)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51%). Brazil was the country in the region where most monitoring was being carried out (51% of the articles), and tropical rainforest (33%) and tropical dry forest (25%) were the ecosystem types whe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as most frequently monitored. Highly vulnerable ecosystems such as mangroves and paramos were underrepresented. Attributes related to ecosystem stability or to governance and education of communities were not monitored at all. More real long‐term monitoring, instead of chronosequences, is needed, especially where understanding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nd barriers to, effectiv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a top priority.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大数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丽香  张丽云  赵芬  赵苗苗  赵海凤  邵蕊  徐明 《生态学报》2017,37(14):4896-490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已初露端倪。为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综述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机遇和优势,并分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在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和概括了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又结合生态环境领域的特点,分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重点阐述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在减缓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气候变化中的机遇,主要从数据存储、处理、分析、解释和展示等方面阐述生态环境大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的优势,通过这些优势说明生态环境大数据将有助于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决策水平。虽然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数据共享和开放、应用创新、数据管理、技术创新和落地、专业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各类生态环境数据的标准化、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分析平台和推动国内外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