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魏晓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71-2572
目的:观察与探讨危重病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危重病患者120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的测量。以“腋温+0.4℃”值进行分组,37.4℃以下为正常组,37.5~38℃为低热组,38.1~38.9℃为中等热组,39℃以上为高热组,对腋温和肛温值进行比较。结果:危重病患者的“腋温+0.4℃”与“肛温-0.4℃”值相比,体温正常组高0.28℃,低热组高0.32℃,中等热组高0.32℃,高热组高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病患者的“腋温+0.4℃”与“肛温-0.4℃”值相比高出0.26~0.38℃,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2.
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与探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75~95岁长期卧床老年患者420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测量.以"腋温 0.4°C"值进行分组,37.4°C以内为正常组,37.5~38°C为低热组,38.1~38.9°C为中等热组,39°C以上为高热组,对腋温和肛温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腋温 0.4°C"值与"肛温-0.4°C"值相比,体温正常组高0.28°C,低热组高O.33°C,中等热组高0.33°C,高热组高0.38°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腋温 0.4°C"值比"肛温-0.4°C"值高出0.28~0.38°C,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01例发热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肛温与腋温,对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值在0~1.7℃之间,发热患儿肛温测量值与腋温测量值加0.6℃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患儿测量肛温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魏君丽 《护理学报》2010,17(13):38-39
目的探讨婴儿发热时肛温与颈温的差异,为临床发热婴儿测温部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银柱式温度表对22~26℃温下的126例6个月以下体温升高婴儿采用自身对照法,同时测量肛温与颈温,依据肛温高低将其分为高热组35例,中等热组47例,低热组44例,对3组患儿肛温与颈温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低热组患儿肛温与颈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等热和高热组肛温与颈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低热时应常规测量肛温,在中等热和高热时,颈温可作为测量体温的常规方法,体温越高颈温与肛温越接近。  相似文献   

5.
小儿颈温与肛温、腋温比较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告了对736例次小儿用3、5、10分钟同时测量颈、腋、肛部温度的结果,发现各年龄组颈温与腋温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值在0.1℃内;颈温与肛温间差异有显著性,并随年龄增长差异越来越大,肛温高于颈温0.45~0.58℃。环境温度对颈温影响较大。室温在19~24℃时,婴幼儿颈温与腋温相近,年长儿颈温多低于腋温;室温在24~28℃时,颈温多稍高于或等于腋温。因此,正确掌握测量方法,婴幼儿的颈温能正确反映体温,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小儿肛温和腋温测量值差异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肛温和腋温测量值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4~10岁的患儿105例对他们同时进行肛温和腋温测量.结果肛温比腋温至少高0.1℃,最大高2.5℃,平均高0.89℃,与目前临床上通常认为的肛温比腋温高0.5℃的观点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临床上通常在腋温基础上简单加0.5℃代表肛温的做法不正确,对小儿进行体温测量时不宜采用腋温测量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探讨长期肌肉挛缩老年患者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提高体温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年龄75~87)岁肌肉挛缩老年患者9例,对其同时进行腋温和肛温测量;共计测量646次,将腋温测量结果与肛温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肌肉挛缩老年患者实际测得腋温`x s:37.35 0.69℃,肛温`x s:37.76 0.65℃;将“腋温+0.5℃”,“肛温-0.5℃”分别得(37.85 0.69℃),(37.26 0.65℃);转换后腋温高于肛温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长期肌肉挛缩老年患者的“腋温+0.5℃”值比“肛温-0.5℃”值高出0.59℃,以腋温代表患者的体温,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体温偏高的误判。  相似文献   

8.
光疗新生儿体温测量最佳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光疗新生儿49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测量颈温、腋温、背温和肛温。结果:颈温、腋温、背温、肛温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6.851±0.223℃、36.722±0.309℃、37.095±0.250℃、37.202±0.224℃,颈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腋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背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背部测温简便、安全、准确,可作为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量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红外耳温仪测量耳温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准确性,以探讨其在ICU中的适用价值。 方法:对1000例次ICU重症患者采用红外耳温仪测量耳温,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和肛温,以肛温为标准分为2组:普通组817例,发热组183例,分别记录测量结果及不良事件。结果:普通组耳温平均值为(37.0±0.12)℃,腋温平均值为(36.8±0.13)℃;发热组耳温平均值为(38.1±0.53)℃,腋温平均值为(37.8±0.75)℃,2组和肛温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外耳温仪与水银体温计同样准确和稳定,耳温测量在重症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具有方便性,可以在ICU重症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肛温、颈温差值的影响。方法将环境温度由低到高分为4组,分别为20.1~24.0℃、24.1~28.0℃、28.1~32.0℃、32.1~36.0℃。测量新生儿肛温与颈温,并将肛温与颈温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环境温度20.1~32.0℃的前3组肛、颈温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环境温度>28.0℃的2组肛、颈温差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差值为≤0.05±0.11℃。结论临床上测量新生儿颈温代表体温时,要考虑到环境温度对肛、颈温差值的影响,环境温度越高其差值越小,当环境温度>28.0℃时(一般为暖箱内),肛颈温差值相对稳定,且颈温可以直接代表肛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最佳的体温测量方法及水银体温计肛温测量的最佳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483例新生儿同时测量肛温(分别用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电子体温计)、背温(水银体温计)及耳温(耳温仪),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0.5min、1min、1.5min、2min、3min时肛温。结果肛温高于其他温度约0.2~0.3℃,腋温、背温及耳温相互之间的差异0.1℃,且腋温背温耳温;电子体温计测量的肛温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n时的肛温与3min时的肛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子体温计可代替水银体温计;新生儿非侵入性测温方法中建议首选腋温测量法,水银体温计测肛温时间可缩短至2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水银体温计和红外体温计测温结果 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需体温监测的ICU住院患者98例,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和用红外体温计(根据使用说明,校正后额部或耳垂后温度相当于腋窝温度)测量额部温度和耳垂后温度,记录3个部位所测温度值.结果 对参与研究的全部98例患者总体来说,3个部位体温测量值比较差异显著,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在0.2~0.5 ℃,可以认为腋温>耳温>额温;对于17例水银体温计测温在38.0~38.9 ℃的患者,3个部位体温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在0.5~1.1 ℃,从临床角度考虑,3个部位体温差别有临床意义,可以认为腋温>耳温>额温;对于30例水银体温计测温在37.0~37.9℃的患者3个部位体温值比较有显著差异,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在0.2~0.7 ℃,可以认为腋温>耳温>额温;对于51例水银体温计测温在35.0~36.9 ℃的患者,3个部位体温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比较3个部位体温均值,差值为0℃,可以认为2种方法 所测3个部位体温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在正常范围(35.0~36.9 ℃)的患者,可使用红外体温计替代水银体温计测温.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37.0℃以上的患者,尚不能使用红外体温计替代水银体温计测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安全实用而又相对准确无创伤的小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126例住院小儿同时测量腋温和肛温3d,取其平均值作为研究数据。结果测得小儿腋温范围36.2~37.6℃,测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样本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腋温与肛温的均数比较有差异,经相关与回归分析腋温与肛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有良好的直线相关关系,但测量的肛温值始终高于腋温值。结论腋温测量易操作,可用测量腋温的方法来监测体温变化,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筛选发热病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日内不同时间口温与腋温测量值变化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林 《护理研究》2005,19(22):2023-2023
[目的]观察一日内不同时间口温和腋温测量值变化,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8名女生,测定一日内不同时间(06:00、13:00和21:00)口温和腋温.[结果]不同时间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口温与腋温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5),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765,P<0.01),口温与腋温间的差值相对恒定,一般腋温值加上0.30℃~0.36℃可相当于被测对象的口温值.[结论]人体体温在一日中有明显波动,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数量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目前临床流程化测量腋温与教科书规定的规范化测量腋温的测量结果是否有差异.方法 对同一患者,在最接近的时间内先后采取流程化测量腋温与规范化测量腋温各1次,合计患者782例.结果 临床流程化测量腋温所测得的体温值与教科书规定的规范化测量腋温所测得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议规范临床流程化腋温测量的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使流程化腋温测量做到数据科学化、操作高效化、服务人性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新生儿腋温偏高,一般在37—37.6℃,经检查未发现病理体征。为查找腋温偏高的原因,我们选择春、夏、秋季在室温18—29℃的环境下,对140例次新生儿采取腋表和肛表同时测量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腋温与肛温无显著差异。现将对照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报告如下。一、测量方法 (一)测量对象为出生1—10天足月正常新生儿,共140例次。 (二)使用上海医用仪表厂出产的体温表和肛表,表间误差±0.1℃。 (三)测量时,对每一新生儿每次均同时测量腋温和肛温。体温表置右腋窝正中,10分钟后取  相似文献   

17.
体形与口、腋温之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体形口腋温差值,提高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按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值分为3个组:分别为匀称型、肥胖型、消瘦型.测量口温与腋温,将口腋温之差进行比较后分析.结果3组人群口、腋温之差经统计学分析,3组之间均有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口温高于腋温0.2~0.4℃"[1]或"口温高于腋温0.3~0.5℃"[2]之间之定义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林林 《护理研究》2005,19(10):2023-2023
[目的]观察一日内不同时间口温和腋温测量值变化,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8名女生,测定一日内不同时间(06:00、13:00和21:00)口温和腋温。[结果]不同时间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口温与腋温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5),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765,P〈0.01),口温与腋温间的差值相对恒定。一般腋温值加上0.30℃~0.36℃可相当于被测对象的口温值。[结论]人体体温在一日中有明显波动,口温与腋温测量值之间存在数量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外线额温测量仪在提高老年科患者体温测量正确性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3~4月的老年科住院患者62例,436人次进行红外线额温与水银温度计腋温的同时测量,比较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红外线额温与水银温度计腋温的平均差值为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额温测量能客观反应患者的体温值,有效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具有操作简单、测量速度快,不需要患者配合、无交叉感染和汞污染危险等优点,红外线额温测量仪适合在老年科使用,可为护理信息电子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冲洗液温度对病人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冲洗液用预热的方法加温37℃±1℃,B组冲洗液液温为24℃±1℃.使用冲冼液过程中记录患者肛温和腋温,并观察术中与低温有关的不良反应,如怕冷、寒战等.结果 A组在手术60min、90min、120min、150min和术毕与B组相比,A组肛温和腋温与基础体温值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肛温和腋温与基础体温值相比明显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怕冷10例,寒战6例;B组怕冷42例,寒战26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经皮肾镜取石术给予加温的冲洗液可以避免术中的患者体温过低,防止因体温过低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