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下刚果盆地研究工区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及深水沉积储层精细研究,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深水水道储层进行精细的描述,可以得到如下认识:1)将研究区三级层序划分为2个体系域:下部的异地沉积体系域和上部的原地沉积体系域;2)运用多属性分析方法确定砂体发育区,沿层相干切片技术、RMS均方根振幅属性技术、三维可视化种子点技术、确定性储层建模技术、神经网络储层建模技术综合刻画水道边界,追踪不同期次的水道砂体,预测有利储层平面分布,对重点目标区储层分布进行了宏观预测。  相似文献   

2.
在岩心和录测井资料基础上,结合前期成果,对胜利油田孤南洼陷渤701井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展开沉积微相研究。该亚段发育曲流河相沉积,从中可识别出5种岩石相类型。分析认为该亚段可进一步划分出点砂坝、河漫滩、决口扇、河床滞留沉积,共4种沉积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录井、测井、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对东南隆起区长春岭南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砂体主要受发育于长春岭至大榆树地区东支河流沉积体系所控制。扶余油层河道砂体发育,具有纵向多期河道砂体叠置、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呈砂泥互层岩性组合关系。识别刻画了各油层组主河道砂体或叠置河道砂体的分布。对于该区块的浅层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勘探程度不高、钻井分布不均且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的川东南地区,通过对茅口组地震相分析,发现了中高频席状地震相、中低频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丘状地震相、波状地震相等多种类型.通过单井相分析和井旁地震响应模式的建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并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开展了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认为茅口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在开阔台地相的整体背景下,局部发育的点礁、滩体、风化壳喀斯特均是有利储层发育部位,是隐蔽油气藏潜在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简称:盒8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盆大、坡缓、水浅、源多的特点,广泛发育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运用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该类三角洲砂体的成因与组合类型进行了探讨.该时期砂体明显受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同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可划分为进积型、加积型.进积型主要由高能削截武河道砂体、低能削截式河道砂体、残缺式埙上河砂体构成;加积型则主要由低能削截武河道砂体、完整式河道砂体、下残式坝上河砂体构成.结合砂体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因分布模式.层序界面上的高能河道砂体富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姚家组沉积初期古湖盆大面积暴露地表,形成的姚一段区域性假整合面成为后期油气向西运移的通道,因此,研究姚家组上部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通过重矿物分布和小层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揭示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沉积时期受齐齐哈尔和英台双向物源控制.根据古构造层、古地貌形态、水体能量的控制因素分析,结合研究区49口岩心井资料和202口钻测井资料,阐明了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问湾、远砂坝、河口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7种微相类型,并总结出SⅡ+Ⅲ4、SⅡ+Ⅲ3、SⅡ+Ⅲ2、SⅡ+Ⅲ14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在南北向物源控制下发育的7种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最有利的砂体储集类型;湖水冲刷环境下形成的砂坪和混合坪很可能成为后期湖区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黑龙江省双山地区嫩江组的岩性特征、砂体特征及沉积体系特征,认为研究区嫩江组三段和嫩江组一段均以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且砂体较为发育,具有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可为铀成矿流体提供有利的运移及存储空间,表明研究区嫩江组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滩坝是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的一个重要沉积体系.根据岩石中岩屑组分的类型及组合特征、砂岩成分成熟度、砂体展布方向及古地理格局等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进行了物源体系的研究.研究区存在9大物源体系,其中广饶凸起、鲁西隆起、滨县凸起和高青三角洲为潍坝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根据物源与滩坝的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基岩-滩坝物源体系、正常三角洲-滩坝物源体系、扇三角洲-滩坝物源体系;由于物源的性质、供给强度的不同,造成滩坝在宏观展布和储层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X凹陷H组是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其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在对研究区岩性特征、沉积体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沉积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控制坡度大小、粒度粗细、加沙量、流量大小、基底沉降、湖水位等参数,利用水槽装置再现双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形成、演变过程,系统分析了双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形成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物源供给充足、不同地形坡降和粒度有机组合、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下降等有利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大面积发育。  相似文献   

10.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地震、钻井、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将南屯组划分为1个超层序、4个三级层序、11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湖泊4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8种亚相类型.南屯组沉积时期区内经历了初始沉降一快速沉降一沉降减弱一萎缩的构造演化过程,并形成与其对应的4个三级层序:SQ1沉积时期,研究区为分割的断陷盆地,湖盆规模较小,主要发育扇(辫状河)三角洲;SQ2沉积时期,湖盆规模迅速增大,统一的湖盆基本形成,沉积格局与SQ1时期相似·但有所不同的是区内西南缘出现物源供给,形成扇三角洲沉积;SQ3沉积时期,湖盆规模最大,区内各个物源方向的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减小,湖底扇及滑塌浊积体等重力流深水沉积相对发育;SQ4沉积时期,湖盆萎缩,湖盆规模迅速减小,同时东南部物源供给不足,造成东南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消失.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表明:SQ2、SQ3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优质储层,并由于紧邻规模较大的烃源岩,在邻近断裂发育地区易形成断块圈闭及断背斜圈闭;在斜坡地区和缓坡带可形成不整合面作为遮挡的不整合-岩性圈闭及以各类砂体作为储集空间的地层超覆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