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Akt/mTOR信号通路在海人酸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激活和HIF1α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接受脑室注射,一组为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颅骨钻孔,侧脑室注射KA 1.0 ?g(KA组)或等体积生理盐水(NS组)或相应位置颅骨钻孔,不予注射(假手术组)。8 和16 h及1 、3 和5 d后,用Western blot观察Akt和mTOR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用免疫组化观察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尼氏染色显示KA组大鼠海马CA3区1 d时即开始有死亡,5 d时累及CA1区。Akt在KA损伤16 h后就开始激活并持续至第5 d,mTOR于第1 d开始激活,第3 d时达峰值。CA3区的HIF1α于第1 d明显升高,CA1区的HIF1α表达则于3 d时明显升高。NS组和假手术组上述诸指标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KA诱导大鼠海马中Akt/mTOR通路有激活,可能调节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癎性发作活化后的表达特点,探讨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Cel)对癎性活动后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模型制作:随机将120只体重为50~60 g的3周龄健康Wistar幼鼠分为匹鲁卡品致癎组(EP-Only组)(n=45)和Cel干预致癎组(EP-Cel)(n=45)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NS组)(n=30)3组.随机在EP-only及EP-Cel组各取10只匹鲁卡品成功诱导急性发作幼鼠进行腹腔注射溴脱氧尿核苷(BrdU):(1)行为学观察:根据Racine分级评价急性期和慢性期癎性发作行为;(2)形态学检测:各实验组分别在急性发作后第14天,第28天处死大鼠制备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OX-2阳性细胞在各组的表达变化趋势,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BrdU+星形胶质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免疫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在各组的差异.结果:(1)动物行为学观察:在急性期,EP-only组全身性自发反复性癫癎发作(SRS)发作率(90%)明显高于EP-Cel组(56%)(P<0.01);EP-only组癎性发作Racine分级强度(3.7±1.3)明显高于EP-Cel组发作强度(2.5±1.1)(P<0.05);在慢性期,EP-Only组SRS发生率(50%)明显高于EP-Cel组(30%)(P<0.05;X<'2>检验);EP-Only组平均每天SRS发生的频率(1.9±0.58)明显高于EP-Cel组(0.6±0.3)(P<0.01,t检验);(2)形态学检测免疫组化结果:①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匹鲁卡品致癎第14天后,海马区COX-2阳性细胞表达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L(158±18)vs(118±20)](P<0.01);②BrdU+NrdU和BrdU+GFAP免疫双标结果:急性期发作第28天后,BrdU+NeuN免疫双标阳性细胞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36±4)vs(22±3)];同时EP-Only组门区有BrdU+GFAP免疫双标阳性的新生的胶质细胞明显比EP-Cel组高[(26±3)vs(14±2)].结论:COX-2在癎性发作后被迅速诱导表达,COX-2抑制剂Cel能抑制癎性发作激活的异常神经发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减少慢性期SRS.  相似文献   

3.
克罗米酚的抗癫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克罗米酚(clomiphene citrate,CC)对海人藻酸(kainic acid, KA)致癎大鼠癫癎发作行为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均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第八天将动物随机分4组:茶油对照组(OIL组)、KA组、雌二醇(E2) KA组、E2 CC KA组,每组10只。 OIL组、KA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茶油;E2 KA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E2(20mg/kg,10mg/ml);E2 CC KA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E2和CC(2mg/kg,2mg/ml),最后一次打药结束1 h后,致癎各组大鼠(KA 组、E2 KA组、E2 CC KA组)经腹腔注射KA(10mg/kg,2mg/ml),OIL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连续观察大鼠2 h的行为改变。记录癎样发作的潜伏期、出现重型发作的时间以及发作程度。结果:E2 CC KA组的癫癎发作潜伏期为61.75±19.04 min,较E2 KA组的潜伏期23.8±6.03 min延长,且出现重型癫癎发作的时间晚,为50.20±20.37 min,而E2 KA组出现重型癫癎发作时间平均为30.70 ±13.5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致癎2 h后,致癎各组大鼠的癫癎发作Racine分级比较差异显著意义(P>0.05)。结论:CC有拮抗雌激素的致癎作用,延缓癫癎的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人酸(KA)侧脑室注射致大鼠海马损伤后骨形成蛋白-4(BMP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颗粒细胞增殖和胶质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侧脑室注射KA7d后,用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丢失,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BMP4mRNA阳性细胞与BrdU标记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正常成年大鼠BMP4mR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的门区、颗粒下层、CA3、CAI区。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齿状回颗粒下层。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齿状回、CA3区。在KA侧脑室注射致海马损伤后7d,海马CA3、CA4区神经元丢失明显,BMP4mRNA阳性细胞与BrdU、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结论KA侧脑室注射致海马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增殖增强和胶质增生可能与BMP4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间断性低氧(CIH)对发育期幼鼠大脑皮层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进行性影响。方法:雄性21日龄SD幼鼠60只,体质量50±5g,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慢性间断性低氧组(CIH组),每组30只,每组又分为2,4,6 w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幼鼠。CIH组每日间断缺氧8h,连续缺氧2,4,6 w。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幼鼠大脑皮层神经元GAP-4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H组各时间点GAP-43的COD值均高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发育期幼鼠对CIH造成的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代偿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头孢曲松钠(Cef)对颞叶癫痫模型小鼠的抗癫痫效果以及对谷氨酸转运蛋白(GLT-1)表达情况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颞叶癫痫小鼠模型,利用同步视频脑电监测(v EEG)技术,24 h不间断记录小鼠癫痫发作情况。实验组腹腔注射Cef 20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从癫痫发作频率、间期棘波及海马硬化等方面评价Cef对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谷氨酸转运蛋白GLT-1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单侧海马注射200 ng海人酸(KA)可模拟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反复自发性癫痫发作和海马硬化等两个疾病症状,成功构建内侧颞叶癫痫模型。Cef处理使癫痫发作次数从2.145次/d降低到1.597次/d,平均发作次数降低了31.2%(P0.05)。KA癫痫小鼠较正常小鼠GLT-1表达明显降低,但Cef处理并未明显提升GLT-1的表达。结论腹腔注射Cef部分抑制KA癫痫小鼠的慢性自发性癫痫发作,但无明显提升海马中GLT-1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并非是通过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谷氨酸清除能力而抑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激酶蛋白家族成员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为中心的信号通路在克唑替尼(crizotinib)诱导的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样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2228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处理H2228细胞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状态,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及活化水平。结果:Crizotinib对H2228细胞有促凋亡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且能使H2228细胞阻滞在G1期。在使用crizotinib处理的凋亡细胞株中发现mTOR活化水平降低,mTOR上、下游关键蛋白的活化水平都呈下降趋势,肺癌细胞株H2228中特殊表达的融合蛋白EML4-ALK变异体3表达量未受影响,但其活化形式p-ALK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初步证实mTOR信号通路在crizotinib诱导含有EML4-ALK融合基因的肺癌细胞H2228凋亡中有一定作用,为crizotinib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在高体积分数氧(高氧)致SD幼鼠肺损伤时对磷酸化AKT1(p-AKT1)分子的影响和意义。方法:72只SD幼鼠(3周龄)随机分为空气+生理盐水组、高氧+生理盐水组、高氧+OSI-027组及高氧+雷帕霉素组(n=18),分别构建动物模型。高氧选择90%氧气持续干预,生理盐水、OSI-027和雷帕霉素干预分别在观察期第1、3、6、8、10和13天时经腹腔注射给药。在造模第3、7和14天时取各组幼鼠进行体重测量、肺湿干重比(wet/drg weight ratio,W/D)计算、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肺泡间隔宽度测定和肺损伤评分,肺组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S6K1(p-S6K1)和p-AKT1的分布与水平。结果: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幼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肺损伤急性期肺W/D增高(P0.05),肺泡间隔宽度及肺损伤评分明显增加(P0.05),肺组织p-S6K1阳性细胞增多(P0.05),肺组织p-AKT1阳性细胞减少(P0.05),p-S6K1蛋白显著升高(P0.01),p-AKT1蛋白明显减低(P0.01);与高氧组比较,高氧+OSI-027组的肺组织损伤减轻,肺组织p-S6K1阳性细胞减少(P0.05),p-AKT1阳性细胞增多(P0.05),p-S6K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p-AKT1蛋白水平增加(P0.05);高氧+雷帕霉素组的肺损伤进一步加重(P0.05),p-S6K1阳性细胞减少(P0.05),p-AKT1阳性细胞增加(P0.05),p-S6K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p-AKT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高氧+雷帕霉素组比较,高氧+OSI-027组的肺组织损伤减轻(P0.05),肺组织p-AKT1阳性细胞减少(P0.05),p-AKT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p-AKT1参与了高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其调控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高氧肺损伤时,p-AKT1蛋白水平下降,mTOR抑制剂能增加p-AKT1蛋白水平,但只有mTORC1/2双重抑制剂OSI-027能减轻高氧所致SD幼鼠的肺损伤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痫性发作活化后的表达特点,探讨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eeleeoxib,Cel)对痫性活动后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模型制作:随机将120只体重为50~60g的3周龄健康Wistar幼鼠分为匹鲁卡品致痫组(EPOnly组)(n=45)和Cel干预致痫组(EP—Cel)(n=45)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NS组)(n=30)3组。随机在EP—only及EP—Cel组各取10只匹鲁卡品成功诱导急性发作幼鼠进行腹腔注射溴脱氧尿核苷(BrdU):(1)行为学观察:根据Racine分级评价急性期和慢性期痴性发作行为;(2)形态学检测:各实验组分别在急性发作后第14天,第28天处死大鼠制备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OX-2阳性细胞在各组的表达变化趋势,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BrdU+星形胶质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免疫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在各组的差异。结果:(1)动物行为学观察:在急性期,EP-only组全身性自发反复性癫痫发作(SRS)发作率(90%)明显高于EP—Cel组(560)(P〈0.01);EP—only组痫性发作Racine分级强度(3.7±1.3)明显高于EP—Cel组发作强度(2.5±1.1)(P〈0.05);在慢性期,EP—Only组SRS发生率(500)明显高于EP—Cel组(30%)(P〈0.05;岔检验);EP—Only组平均每天SRS发生的频率(1.9±0.58)明显高于EP=Cel组(0.6±0.3)(P〈0.01,t检验);(2)形态学检测免疫组化结果:①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匹鲁卡品致痫第14天后,海马区COX-2阳性细胞表达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158±18)vs(118±20)](P〈0.01);②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双标结果:急性期发作第28天后,BrdU+NeuN免疫双标阳性细胞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36±4)vs(22±3)];同时EP-Only组门区有BrdU+GFAP免疫双标阳性的新生的胶质细胞明显比EP—Cel组高[(26±3)vs(14±2)3。结论:COX-2在痂性发作后被迅速诱导表达,COX-2抑制剂Cel能抑制痫性发作激活的异常神经发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减少慢性期SRS。  相似文献   

10.
背景:特异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过度活化时便发生细胞的兴奋性中毒,有关NMDA受体和AMPA受体活化致细胞兴奋性中毒死亡通路较为明确,但关于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的功能到目前为止仍未明了。 目的:探究小鼠海马内注射KA之后KA1受体的再分布状况对中枢神经元兴奋性中毒的影响。 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海马内注射KA或PBS,2 h后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免疫组化分析和死亡神经元检测。 结果与结论:海马内注射KA 2 h后,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KA1受体表达的变化主要出现在海马CA1和CA3区,在CA1区的表达上调明显,并开始出现神经元死亡,4~6 h后可见大量神经元死亡。结果表明 KA促使KA1受体亚单位在海马神经元CA区重新分布,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敏感性,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中枢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癫痫大鼠脑内神经元凋亡在不同部位和致痫后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A组,KA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天、1周、2周、3周和4周不同时点分为5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点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天、1周和4周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以齿状回、丘脑和CA3区明显(P〈0.05)。结论:细胞凋亡贯穿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对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行为学、脑电图和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观察丹参的抗痫效果。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PTZ)致痫组、丹参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戊四氮致痫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75 mg/kg);丹参干预组先给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0 ml/kg),30 min后再腹腔注射戊四氮;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大鼠注射戊四氮后,观察其行为学改变,描记脑电图。各组大鼠于戊四氮注射24 h和72 h后处死,取含有海马的脑组织行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照相,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大鼠海马结构内GFAP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和平均灰度值测定。结果 (1)行为学改变:丹参干预组大鼠痫性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明显小于戊四氮致痫组(P〈0.05)。(2)脑电图显示,两组在发作期无明显的脑电图改变;在发作后恢复期,丹参组与PTZ组相比,脑电图出现棘波的频率低(1次/5s vs 8次/5s),波幅低。(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①24 h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TZ组海马内GFAP表达量增多,以齿状回和CA3区最为明显。GFAP阳性细胞突起增多、增粗、分支增多,细胞着色加深。丹参治疗组GFAP表达较注射PTZ组增多,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突起数目增多,长度增长,细胞着色更深。②72 h组:PTZ组和丹参组与正常组相比,GFA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的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癫痫发生后24 h海马内GFAP表达增多对机体可能有保护作用;丹参可能是通过促进GFAP表达增高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戊四氮(PTZ)点燃大鼠癫痫形成过程中行为、脑电及海马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腹腔注射PTZ35mg/(kg·d),观察行为变化,在不同时间点(第7、14、21、28天),进行脑电记录,微透析取海马组织间液,活体观察24只自由活动大鼠在点燃过程和诱发发作前后脑电、海马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及其5-HT转化率(5-HIAA/5-HT)的变化。结果:开始PTZ注射后,发作潜伏期逐日缩短,发作程度逐日加重,点燃时间在10~14d。在制模过程中有一只鼠死亡。海马脑电随着发作的加重而出现癫痫波潜伏期缩短,癫痫波量增加,发作间期出现自发放电。点燃早期(第7天),发作间期大鼠的海马5-HT水平略有升高,随着点燃时间延长,5-HT水平逐渐降低,在点燃后(第14天)维持点燃(第21、28天)5-HT水平持续下降,与点燃前5-H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5-HT转化率在点燃过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IAA水平在点燃时期和维持点燃时期呈逐步降低,点燃期、维持点燃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TZ点燃大鼠癫痼形成过程中,在点燃前,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呈阶段性升高,点燃后,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逐渐降低;点燃后,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随着维持点燃时间延长,发作间期的海马5一HT水平呈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V)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PTZ致癎组(B组)、RV干预组(C组),每组20只。B组和C组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慢性癫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及海马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腹腔注射RV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癎样放电,延长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时间,与PTZ致痂组相比重型发作率降低(P〈0.05);同时在病理学上还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论:RV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癎发作,对致癎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α-细辛醚(α-Asarone)对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acid,KA)癫痫大鼠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10)和癫痫模型组(n=40)。模型组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单纯癫痫模型组(即KA组),α-细辛醚低浓度(6mg/kg)组,中浓度(12mg/kg)组和高浓度(24mg/kg)组。α-细辛醚组在术前30rain经腹腔注射给药,术后立即应用数字化EEG仪进行连续描记30min。观察各组大鼠EEG痫性丛状放电波发生频率、波幅变化和每一丛状放电波中峰电位数目(numberofspikesineachburst,NSEB)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EEG未描记到痢性丛状放电波,KA组大鼠EEG可观察到明显的痢性丛状波发放,其发放频率、波幅变化和NSEB值均较α-细辛醚中、高浓度组高(P〈O.05);低浓度旷细辛醚组癫痫大鼠丛状波发放频率与K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但其波幅和NSEB值变化不明显(P〉0.05)。在各α-细辛醚浓度组间,低浓度组在丛状波发放频率、波幅和NSEB方面与中、高浓度组相比存在差异(P〈o.05);中、高浓度组间差异不明显(P〉O.05)。结论:α-细辛醚可减少KA癫痫大鼠脑电图的痼样放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AD模型大鼠海马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影响。方法:SD大鼠20只,连续6w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mg·kg-1)和亚硝酸钠(45mg·kg-1)建立AD模型后随机分成模型组、针刺组(n=10),同时设立非模型组(n=10)。造模后第21d,针刺组大鼠予以针刺百会和肾俞穴治疗,而模型组大鼠不予以治疗。针刺治疗结束后大鼠立即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非模型组、模型组、针刺组大鼠海马Caspase-3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针刺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针刺可抑制大鼠海马Caspase-3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的变化及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WM)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致痫2 h、8 h、16 h、24 h、72 h组和WM干预组。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免疫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比值作为自噬活性的指标。结果:LC3Ⅱ/LC3Ⅰ比值在大鼠癫痫发作2 h时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持续升高至少72 h。致痫24 h时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神经元损伤和丢失。WM干预组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100.88±18.73)显著高于癫痫组(70.16±5.09)(P0.05),LC3Ⅱ/LC3Ⅰ的比值低于癫痫组(P0.05)。结论:癫痫发作导致的海马损伤时存在自噬激活现象;WM通过抑制自噬活性减轻癫痫发作所致的海马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l)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8只)、神经节苷脂治疗组(GM1,32只)、缺血再灌注组(I/R,32只)。GM1治疗组和I/R组依据缺血后再灌注的不同时间点再细分为6、12、24和3d4个小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IL-6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时发现,IL-6在假手术组大鼠的海马即有微量表达,而在脑缺血6h时表达迅速升高,24h时表达最高;与相同时间点的缺血组比较,GM1治疗组的IL-6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Westernblot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结论GM1很可通过减少IL-6的表达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