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曼 《农业考古》2003,(4):99-105
2001年10月下旬,一个凉爽的秋日里,在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举办了“中韩两国‘茶禅一味’学术论坛”会。韩国人选择这里进行学术交流,无非想借助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在世界上的影响。毕竟赵州一句“吃茶去”为世人参禅悟道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在历史上,日韩两国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首届国际禅茶文化节的文化高峰论坛,是2005年在杭州舟山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多位高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与的"和谐"主题论坛的继续.它也是自1949年10月以来,中国举办的首次世界佛教论坛,意义非凡.今天,我们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和各地来的专家、学者、高僧一起,再一次进行"感恩自然·和谐世界"为主题的论坛,有这么多的新闻媒体参加,同样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舒曼茶话     
游资炒作茶叶何时休? 几年前,游资渗入普洱茶市场,并且告知世人普洱茶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古董",接下来便是疯狂抢购普洱茶的闹剧纷纷上演,许多人迷信般地撞进"越陈越香"、"越陈越有收藏价值"的所谓"门槛"。不过,在经历泡沫后方才知普洱茶它仅仅是喝的茶,而非宝石、黄金或不可再生的矿物质。  相似文献   

4.
5.
茶话笔记     
茶话笔记江苏省丰县文化馆侯杰文晏本立图茶喻“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后作甚?喝茶。某君嗜茶,数年如一,日日不断,久之,不言喝茶,乃讲读茶。茶叶不求高档,但求叶片完整,有旗有枪;茶杯,紫砂壶具弃之不用,只需透明玻璃杯而已,大小不拘,洁净即可。读时,口中微微...  相似文献   

6.
茶话四则     
访茶山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我是“待业老人” ,闲没有必要偷 ,但人闲心不闲 ,心闲才是真闲。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林志宏先生的关系 ,“攀车边”访问了珠海市梅溪的“心灵茶园”。蒙园主刘心灵小姐赐茶惠饭款待 ,大快朵颐。藉此机会认识了陈寅恪老先生哲侄陈云君教授和寇丹先生更属难得。寇先生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日韩三国茶道联合会咨问委员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书画会会员 ,他是满族人 ,不但对茶文化修养极深 ,又是书画艺术家。我从《农业考古》杂志多期的《中国茶文化》专号 ,拜读了他的文章 ,原来他也读本栏拙…  相似文献   

7.
茶话四则     
龙凤功夫茶 应邀参加了福建省京任协会林华前辈在厦门的一次“厦门菜源与流”的调研座谈,与会诸君不但有该行业的领导,更有厦门的美食行家和烹调高手。会后由厦门饮服公司作东,在好清香大酒楼共进一顿极为丰美的工作餐。 老字号“好清香”以经营芋包、春卷、烧肉粽等地方名小吃而名闻遐迩,近年走出内厝厝埕沧桑的原址,在厦门新老市区多店连锁经营,不但把原有的风味名点发扬光大,而且将海鲜佳肴、闽南名菜推陈出新,充满活力,在美食界声誉日隆。该店家打出的“不到好清香,枉为鹭岛行”的广告亦被广为认可。笔者对此早有所闻,也常吃…  相似文献   

8.
藏族茶话     
古人们一提起藏族,就会联想到藏族同胞所特有的奶茶和酥油茶了。奶茶,据《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一期)刊出的《少数民族生活中的茶》介绍:“奶茶是先把大茶(一般用四川松藩茶)放在锅里或茶壶里熬煮,当茶水变成赤红色时,用特制的漏勺掠去茶叶末,倒入牛奶再煮开就成了,喝的时候有的还放一点食盐,味道就更加鲜美可口,奶茶使人醒脑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还可滋润喉咙,消食化腻。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最爱喝的一种饮料。据陈学良《茶话》记及:藏族同胞不单天天饮用酥油茶,且视酥油  相似文献   

9.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6,(2):301-320
初冬时节,竟连续下了三天雨,像春天似的。许嘉木没等天气放晴,就匆匆出门去了。他披一件雨衣,骑着摩托车上路了。四面青山云遮雾障,风夹着雨丝飘飘忽忽,着实有些寒意。许嘉木来到赵金荣宿舍门口,脱下雨衣挂在栏杆上。“砰,砰”轻轻敲门,一会儿赵金荣打开房门,见许嘉木冒雨而来,心想一定是为了父亲的事着急,就热情接待他。  相似文献   

10.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5,(2):360-374
桂平中学书声歌声打破山乡的宁静。教室里师生共同谱写园丁之歌,运动场上活跃着少男少女竞技的身影,一代代莘莘学子携着茶香泥香走出校门山门,升起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11.
“以茶会友”是句老话,与此相近的还有一句“以文会友”,讲的都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交友之道。而对我来说,正是以一批写茶的文章.结识了一批要好的茶友,可谓二者兼得,实在是幸莫大焉。那是八年前吧,我的《茶诗话》尚未连载完,就收到一封署名“寇丹”的读者来信。由于我的文章是以笔名发表的,所以这封信也辗转许久,才送到我的手中。信中说,从报上偶然读到这几篇(茶诗话),很喜欢,就开始搜集这个专栏的文章。但最后还是缺几篇找不到,只好给您写信,希望补足云云。一个写文章的人,能知道有人喜欢自己的文章,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可…  相似文献   

12.
巴渠茶话走笔四川省达川地委廖显辉1、引子四川省达川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句民谚:渠县黄花大竹麻,宣汉黄牛万源茶。这句民谚,扼要形象地概括了达川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土特产品。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辖5县2市:大竹县、渠县、...  相似文献   

13.
茶话四题     
聂志刚 《农业考古》2004,(2):133-134
故园茶山岙里 ,静静地立着一个小村庄 ,村口一幢民居 ,粉白墙 ,灰青瓦 ,四直八间 ,窗户明亮。这天 ,这幢民居的主人 ,迎接了从海那边漂泊了半个世纪的老哥回归。一番盛情自不必说 ,一张圆桌上摆满了各种菜品 ,主人特地备了高档的香片茶。老哥他不要 ,嫌那花香盖住了茶味 ,指名要家乡的原茶。那茶细嫩均匀 ,碧色中微露黛绿 ,表面看一层白绒毛 ,是故乡人明后雨前采制的细茶。老哥喝茶 ,茶叶用量要多 ,先用小壶冲泡 ,然后斟入小杯 ,取其味浓浓酽酽。初品有苦涩 ,慢慢品味 ,品出甘甜清香来。四方亲友来了 ,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大侄子温顺地陪…  相似文献   

14.
茶之情结     
说茶是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大概不为过。我之于茶,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更甚而志于“不可一夜无此君”了。许多入睡前不吃茶,因为茶能提神,兴奋大脑,影响睡眠。我倒相反,临上床时必重沏一杯茶,放在床头柜上,喝上几口,才能安然入睡。  相似文献   

15.
北面斋茶话     
(四) 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公案”而广肆流传颇具影响的,当首推“赵州茶”或叫做“吃茶去”公案。这桩“公案”的创作人就是赵州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载: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相似文献   

16.
茶话两则     
我爱夏天的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1982年夏天,居住在美国的梁实秋先生手书南宋慧开和尚的《禅宗无门关》。梁抄录的是其中第19则的偈。由他女儿梁文茜带回中国,用它赠与几十年未见面的冰心与吴文藻夫妇。今年的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报温经常高达35度以上,是历史上少有的酷暑炎夏。“夏有凉风”的日子似乎少了些。而国人却有“不分季节,要喝热茶”的传统,但这并不悖于慧开和尚的“夏有凉风冬有雪”“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偈语。早于他4百多年的唐朝的诗人卢仝告诉人们喝茶七碗就可“惟觉…  相似文献   

17.
茶话四题     
长阳评茶;上海广场茶会;老道乐茶;武夷岩茶。  相似文献   

18.
北面斎茶话     
我嗜茶,每日晨起必灌一大碗,授课必带一大杯,遇开会,席前必置茶。旁座或略啜,甚而有不沾唇者,惟我必饮尽且屡屡添水,故友人有戏呼我为茶桶者,相视一笑。然绝不谙茶味,更不懂茶如何产,如何制,如何保存,如何分别等级高下,则谓之茶痴汉亦无不可。但我自认决非嗜水之翁,非茶不饮,宁可渴杀,决不喝白开水,盖此即我个人之所谓茶道也。无他故,缘饮茶亦可败家,我固措大,花大价钱买高级茶,配以清泉炭火,而后一一品尝之,实非我之力所能办,故我之茶道请之穷茶道也无不可。陈文华同志编《农业考古》杂志,已届十稔,今复有另辟茶文化专号之议,索稿于我,即认定我能喝茶,而又喜欢讲讲中国古代文化,似乎有话可说;殊未知我的茶道已属蹩脚,而于茶文化更加外行,然其盛情不可却,爰摭拾前人言茶  相似文献   

19.
茶话四题     
君山银针茶小筐儿自由飘动着 ,一支支轻柔的采茶歌 ,照着清明时节的鼓点 ,采摘没有开叶的茶芽 ,将雨叶、风伤、弯曲、枯瘦、虫伤的叶子 ,抛向炒房之外 ,和殷红的火组成协奏曲。拂过老茶农久远的记忆 ,准确地掌握火候 ,一次 6两鲜叶悄然滑入多变化的火温 ,不暗不黑 ,不焦不枯 ,色、香、味、形 ,叩动炒青老手的心扉。君山银针是从盛唐流出来的 ,沿着五代的石阶路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成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透明色的茶叶在杯中悬空竖立 ,芽尖在水中三起三落 ,饱滋了茶岛的悄语 ,然后全部垂落杯底。客厅里 ,一缕轻烟 ,…  相似文献   

20.
茶话十题     
茶与咖啡、可可,为当今世界三大饮料,而茶,却被尊之为“饮料之王”。可可的故乡在美洲,是印第安人最先发现了它的功用;咖啡的故乡在非洲,是黑人最先发现了这种红色浆果的妙用;茶的故乡在亚洲,在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将之由野生培育成一种农作物,创造了制茶技术,以及饮茶艺术,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一大特色,影响及于东方。今日则已饮誉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精萃之一。然而,若问茶树的故乡究竟在何处?饮茶究竟始于何时?茶道,即茶的艺术的源流?茶文化如何东渡,又是怎样走向世界的?这些学术课题,至今学者们还在孜孜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