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不同时期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对18例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病因、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70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病人中1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其中细菌性肺炎7例,发生在移植后3-12月,治疗过程中继发真菌感染4例;肺真菌病5例,CMV肺炎4例,均发生在移植后2-3月;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发生在移植后12月;原发肺炎综合征1例,发生在移植后50天;因肺部并发症直接导致死亡8例。结论: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是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真菌肺炎,对病人威胁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KIR)及其配体分子相合与否对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74例KIR基因及其配体分子HLA-Cw的分布频率和特点,同时比较KIR分子配体缺失与否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患者总体生存、无病生存、GVHD发生以及复发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9个KIR基因表型中2DL1、2DL4和3DL2-3在所有个体100%分布,其他高频率分布的还有3DP1(98.6%)、2DP1(98.6%)、3DL1(97.3%)、2DL3(97.3%);抑制型基因分布频次是活化型的1.37倍;所有单倍体都含有2DL1、KIR3DL2、3DL3和2DL4,其中每个单倍体中均含有2DL2和/或2DL3。HLA-C14个等位基因中Cw7分布频率最高为37.8%;KIR2DL2/2DL3识别配体Group2(HLA-Cw1,3,7,8,13,14)组占43.2%。32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中KIR基因错配发生比例为43.8%,其中9/14例为2DL不相合、5/14为2DL2或3DL1不相合;46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中HLA-Cw全相合者29例,不相合者14例,HLA-Cw发生完全错配比例为30.4%,全相合比例为63.4%。14例KIR基因不相合和13例KIR基因相合移植病例中,KIR基因相合组生存率高于KIR基因不相合者(p=0.032);17例KIR分子配体HLA-Cw不相合移植患者的DFS明显高于24例相合者(p=0.024)。按供受者KIR配体是缺失的GVHD矢量组生存率高于非GVHD矢量组(p=0.015)。急性重症GVHD发生与活化型KIR2DS1/2DS2有关,2DS1/2DS2不相合组高发急性重症GVHD同时复发减低,而2DS1/2DS2相合组低GVHD但是复发增多。14例KIR配体不相合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1例复发死亡,而12例KIR配体相合组患者有4例复发死亡。结论: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的主要特点就是HLA不全相合,KIR基因表型不一致性及其配体缺失也是其主要免疫学特征,供者型KIR配体的缺失与移植效果有密切关系,在单倍相合移植中分析KIR基因及其配体对于供者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抗CD25单克隆抗体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hiBMT)后耐激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中的作用。对15例单倍体相合BMT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20mg,第1、4天静脉点滴,未达到疗效的病人间隔1周后重复本治疗。结果显示:完全有效8例(53.33%),其中4例无病生存,2例生存伴局限性cGVHD,2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部分有效(20%),其中1例无病生存,1例死于aGVHD及感染,1例死于肺部感染;4例无效(26.67%)死亡,死亡原因有GVHD、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总有效率73.33%,总生存率46.67%。该药应用安全,未发现输注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抗CD25单克隆抗体对单倍体相合BMT后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总的生存率仍然较低,感染仍然是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环境保护,预防感染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同一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DMNCI)治疗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3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患者接受G-CSF动员的DMNCI治疗,其中例1和例2骨髓移植前分别为ph+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部分缓解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部分缓解,在骨髓移植后这两例均血液学复发,各接受单次DMNCI,单个核细胞剂量分别为8.25×10^8/kg和5.24×10^8/kg;CD3^+细胞剂量分别为1.87×10^8/kg和1.14×10^8/kg。第3例骨髓移植前为CML急性变,治疗后并达缓解。移植后分子水平复发,接受逐渐提高单次细胞数量的分次输注,首次DMNCI剂量为2.0×10^7/kg,CD3^+细胞剂量为1.1×10^7/kg。同时观察3例患者输注后白血病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疗效,2例血液学复发患者骨髓均暂时缓解,但分别于DMNCI后41、48天死于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复发及衰竭。分子水平复发患者分次接受DMNCI,输注2次后达分子水平缓解,STR-PCR测定证实为供者基因型。3例均发生急性GVHD,2例接受单次剂量输注者发生Ⅳ度以上GVHD,1例接受分次输注患者发生Ⅰ度GVHD。3例均未发生明显骨髓抑制,分子水平缓解者随访半年无病生存。结论:DMNCI可能具有抗白血病作用,可用于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对分子水平复发者的疗效较对血液学复发者好;输注MNC为×10^8/kg后GVHD严重。DMNCI起始剂量×10^7/kg并逐渐提高单次剂量的分次输注方法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半相合骨髓移植解决了大部分病人的骨髓来源问题,但由于较强的预处理方案和移植后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移植后相关并发症较高。肺部并发症仍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移植相关死亡的30%[1]。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实行半相合骨髓移植47例,其中14例发生肺部感染,现将  相似文献   

6.
长期来国内发表的一些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文章常常把单倍体相合(haploidentical)误称为“HLA单倍型相合”或“HLA半相合”。有的文章则把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错译为“单倍体移植”、“单倍型移植”等。有的作者用亲代小鼠的骨髓细胞输注给子代1小鼠,或以后者作为供鼠,前者作为受鼠,这种移植模式的规范生物学术语本应该是“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haploidentical BM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例WAS综合征合并颅内出血患者单倍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的护理经验。 方法 一例WAS综合征患者采用单倍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给予预防癫痫药物、输注血小板预防脑出血,移植过程中加强感染防控,联合个体化手术切口及湿疹护理、心理支持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完成该例异基因移植的综合性护理治疗。结果 该患+14d粒系、巨核系重建,外周血象恢复正常,顺利出仓,移植后随访至今6个月,患者生存良好。 结论 合并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感染防控、心理及并发症护理,为单倍体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提供了保障,该例WAS综合症的治疗经验对其他的合并脏器出血的先天遗传性疾病患者的移植护理提供了有经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的骨髓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对8例白血病儿童(1.9岁-9岁)接受父/母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疗效进行了评价。对5例患儿采用了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方案,它包括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全身照射(Ara-C/CTX/TBI);对另外3例不加TBI,单用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Bu/Ara-C/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措施包括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受者接受环孢菌素A(CsA)、氨甲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D25单克隆抗体和霉酚酸酯(MMF)联合治疗。结果显示:8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大于0.5×109/L的平均天数是16天,血小板数大于20×109/L的平均天数是17天,骨髓植活的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移植后急性重度GVHD的发生率低,仅1例发生急性肠道Ⅱ-Ⅲ度GVHD(1/8);5例出现慢性GVHD,其中4例为局限性慢性GVHD,1例为泛发性(合并有肺部GVHD)。在180天内无移植相关死亡,期间无致死性严重感染发生,髓系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较快。中位随访33个月(范围7-56月),2例死亡,均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中1例移植后22月死于供者源复发。结论:对儿童白血病进行单倍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时采用上述预处理方案和GVHD预防措施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探索单倍体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应用CD25单克隆抗体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在1999年2月至2001年11月期间,对28例白血病病人进行HLA2—3个位点不合骨髓移植,其中2000年11月前完成的不使用CD25单杭的15例为对照组,此后完成的13例为本方案组,两组供均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Lenograstim)250μg/d,皮下注射,连用7天后采髓;环抱菌素A,氨甲蝶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霉酚酸酯(MMF)联合用于GvHD预防。研究组病例在移植前2小时和移植后第4天加用CD25单克隆抗体(Basiliximab)进一步预防GvHD;并对两组移植后植入,GvHD发生和无病存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8例患移植后均植入成功,植入直接证据的检测证实完全供造血,两组造血重建时间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未用抗体的对照纽急性Ⅱ—IV度GvHD发生率33.3%,本方案组加用CD25单克隆抗体,无1例发生急性Ⅱ—IV度GVHD,两组之间差异有显性(P<0.05);慢性GvHD发生均为局限性,两组的差异无显性(P>0.05)。对照组中位随访26(15—36)月,活存9/15例,本方案组中位随访8(3—15)月,活存12/13例,Kaplan—Meier存活曲线分析与对数秩检验,本方案组1年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加用CD25单克隆抗体有利于急性重度GvHD的预防,显提高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纤维支气管镜检(fibroptic bronchoscopy,FB)的应用价值,对2003年11月-2006年3月间18例骨髓移植术后出现肺部弥漫性病变、短期经验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FB,并做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及刷检涂片,其中3例条件许可者加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结果发现,18例骨髓移植术后患者10例为肺部感染,8例为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10例肺部感染患者9例通过FB明确诊断,包括细菌性肺炎3例,真菌感染2例,卡氏肺囊虫3例,病毒性肺炎1例。1例接受2次BAL,无阳性结果,开胸肺活检确诊为结核。8例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患者中2例通过TBLB明确诊断。结论:FB特别是BA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白血病骨髓移植后肺部并发症尤其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诊断率高;奈件许可者应尽可能行TBLB,以提高移植后非感染并发症诊断,减少开胸肺活检。  相似文献   

11.
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白血病患者造血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研究未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特点 ,对 15例HLA 2 - 3个位点不匹配骨髓移植亲属供者使用G CSF 3- 4 μg/ (kg·d) ,连续 7天后采髓。预处理方案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和全身照射。应用环孢菌素A和氨甲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霉酚酸酯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观察血像、骨髓像、行染色体分析及HLA位点鉴定。移植后分别于 3,6和 12个月及 2年追踪鉴定植入状态。结果发现 ,15例患者全部移植物植入 ,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的时间分别为 18(13- 2 3)天及 2 2 (16- 32 )天。骨髓像显示各系造血均恢复。 7例应用染色体检查 ,8例应用HLA位点 ,4例应用血型 ,1例应用DNA指纹检测 ,植入鉴定结果除 1例复发患者于移植后 2个月骨髓复发植入鉴定为供、受者嵌合外 ,其他患者均呈持续全部稳定植入。移植后发生I度急性GVHD 8例 ,II-IV度GVHD 5例 ,可评价的慢性GVHD共 8例。结论 :供者应用G CSF后采髓 ,加大预处理剂量 ,联合应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HLA单倍体的骨髓移植 ,可跨越人类HLA多样性屏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诱发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提高患者的长期无病存活,研究了同基因混合H-2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MBMT)后的GVL效应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耐受情况。通过混合脾细胞移植对新生小鼠GVHD的作用和MBMT对成年小鼠GVHD的活体观察,证实受体小鼠接受亚致死剂量放射后行同基因骨髓移植时,能够耐受1/6有核细胞量的H-2半同基因骨髓而不发生或发生轻度GVHD。比较观察混合1/6有核细胞H-2半同基因的同基因BMT的抗白血病效应。结果显示,单用同基因BMT者移植后2周皆死亡,混合组5周后仅2只死亡,预计生存率为66%,存活小鼠未观察到明显的GVHD,单纯照射组及L615白血病细胞接种组者1周内全死亡,照射后未接种白血病细胞而行同基因BMT者5周仅1只死亡,提示接受1/6量H-2半同基因骨髓细胞的同基因骨髓移植有显著的抗白血病效应(P<0.01),而不发生GVHD。这一研究为临床ABMT后诱导GVL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对激素耐药的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中的作用。对6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出现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的患者给予小剂量ATG1.25mg/kg治疗,隔日1次,共3-5剂。结果显示,完全缓解3例,其中2例无病生存,1例死于白血病复发;另3例中1例部分缓解,2例病情恶化,这3例患者均死于GVHD。应用小剂量ATG治疗的总有效率66.67%,长期生存率33.33%,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结论:小剂量ATG对部分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有一定疗效,且无严重毒副作用,加强洁净环境保护以预防感染也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准确地识别骨髓移植物的植入状态,探讨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RCR-STR)在亲缘或无关供者骨髓移植的预后及白血病复发中的预警作用。方法 建立荧光标记PCR-STR等位基因分析技术,采用单克隆磁珠提取DNA,四色荧光标记,于移植前、移植后7天-6个月不等,采集供、受者血液(2例回顾性研究患者刮取口腔粘膜脱落细胞作为术前样本)DNA作PCR-STR分析。结果 ①12例患者骨髓移植后10例为完全供者型,其中同胞损髓8例,HLA全相合77例,半相合1例;无关供者损髓1例,HLA全相合,母亲供髓1例,HLA-Ⅰ全相合,HLA-Ⅱ半相合。10例受者术后出现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STR均完全和持续表达供者基因型,追求观察3-25个月,预后良好。②12例中1例由嵌合型转变为完全供者型,系同胞损髓,HLA-Ⅰ半相合,HLA-Ⅱ全相合;术后第30天PCR-STR表达供、受者双方基因型,第60天完全转变为供者基因型,而自身的基因在外周血中消失,预后良好。③12例中1例为持续未植入,HLA半相合同胞捐髓,术后虽然有血液学和临床情况的改善,但移植后7,14,21天STR分析始终仅显示受者基因型,移植后4个月死亡。结论 基于分子水平的移位点PCR-STR分析是骨髓移植后供者植入的精确标志。研究表明,PCR-STR植入分析的准确性优于任何传统技术,对移植效果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骨髓移植模型上,观察移植后早期输注供体免疫细胞对促进植入及改善疗效的作用。以CB6F1雌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移植前4 d经尾静脉注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移植前2 d和1 d分别通过腹腔注射阿糖胞苷0.015 g/只,移植前1d予450 cGy全身照射(TBI),移植当天给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物6×107个/只,移植后15 d输注供体免疫淋巴细胞6×107个/只,移植后定期监测受鼠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状态和供鼠性别决定基因(SRY),观察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疾病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表明:经尾静脉注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不予治疗,小鼠平均生存期为15±1 d;混合骨髓移植组移植后供者细胞获得植入,SRY基因在移植后30和60 d时检测PCR结果均阳性,移植后14、30、60 d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率分别为(17.95±12.03)%、(37.34±2.78)%,(47.06±6.1)%;DLI组移植后30、45、60 d嵌合率为(69.78±12.62)%、(75±15.97)%、(83.41±16.07)%;小鼠移植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6.66±1.47 d、78.2±7.82 d。结论:移植前高肿瘤负荷影响供体细胞植入及预后,移植后早期行供体免疫淋巴细胞输注可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The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cells or isol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rom the bone marrow or peripheral blood is a widely utilized form of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ncurable diseases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immune systems. Successful engraftment of the transplanted stem cells in an adequately prepared recipient normally leads to bone marrow reconstitution over a period of several weeks, accompanied by more gradual reconstitu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Since the recipient is profoundly ill during the initial treatment period, laboratory data is critical for monitoring engraftment, detecting residual/recurrent disease, and identifying problems that may delay bone marrow reconstitution or lead to other medical complications. Accurate blood cell counts are imperative, and most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undergo periodic monitoring with bone marrow aspirates and biopsies with cytogenetic, molecular, and multiparametric flow cytometric studies.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clude engraftment failure and delayed engraftment, infection, residual bone marrow disease, acute and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myelofibrosis, therapy-related acute leukemia,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and toxic myelopath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5月,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脑卒中患者3例,脑外伤术后患者2例)。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细胞悬液,在体外经过分离培养后,制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通过静脉输注方式移植脑内。结果:移植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院半年后随访,最长随访时间达2年。5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移植前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神志不清患者神志恢复,可按吩咐动作;4例患者肌力提高1-3个级别;失语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观察和验证。  相似文献   

18.
自体外周血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双次移植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自体外周血与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先后双次移植 (SD AHSCT)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对我科开展的 2 0例SD AHSCT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及造血重建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2 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SD AHSCT方案为先行外周血造血干 祖细胞移植 ,再行骨髓移植。结果表明 ,本组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所进行的外周血造血干 祖细胞动员、采集和经髂后上嵴大量抽取骨髓 ,并且两次都采集到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 祖细胞。SD AHSCT后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 ,造血重建与回输造血干 祖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r =0 .96 8) ,且第 1次移植后造血重建速度快于第 2次 (P <0 .0 5 )。两次移植的皮肤、粘膜出血率无明显差异 ,均无患者发生大出血 ,但第 2次移植后血小板输用量多于第 1次移植 (P <0 .0 1)。第 1次移植后口腔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第 2次 (P <0 .0 1)。SD AHSCT中两次移植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感染原无明显差异 (P >0 .10 )。两次移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 ,移植相关死亡率为 0。结论 :SD AHSCT安全可行 ,值得总结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